茂盛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茂盛村,位於橫崗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千米。與賢合村、排榜村相鄰。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何姓先祖從廣東興寧永和爐鋪嶺村遷此建村。因先祖何俊茂號茂盛,故取村名茂盛村。該村坐落於大嶺鼓山以西的丘陵地帶,大嶺鼓山海拔150米;茂盛河流經村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茂盛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社區
  • 地理位置:橫崗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四聯社區。
世居村民為何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福建長汀遷至今廣東梅縣烏蓼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從烏蓼莎遷至興寧永和;清道光元年從興寧永和爐鋪嶺村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83人,其中男性85人,女性98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3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0人,主要分布在法屬蓋亞那。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業為主,有釀酒、製作豆腐等手工作坊。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傳統種植業、手工作坊逐漸消失。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傳統節慶食品有糍粑、年糕、艾板、棕子、喜板等。深圳捷運3號線,水官高速S28線、紅棉三路、興旺路經過該村。1969年通電,1980年通電話,1986年通自來水,1992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中建有茂盛公園、老人活動中心、籃球場等。
該村現存有《茂盛何氏族譜》,由茂盛何氏宗親會編纂於2002年。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5座。代表性民居茂盛世居圍屋,始建於清道光元年,矩形,橫寬85米,縱深73米,占地面積6205平方米(不包括月池、禾坪和風水林)。整個建築為三堂兩橫加外圍樓和四角樓布局,土木結構,條石門框;前後兩院,左右四進;四周圍屋向心反照,簇擁著中央的大祠堂;圍屋除正大門外,左右各有側門一道,有所謂“開了門有百家,閉了是一家”之稱。四周牆高7米,牆厚約70厘米,牆體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圍牆上遍布槍眼。四角有炮樓互相照應,炮樓造型一致,為瓦坡頂,船形脊,飛檐,高3層,外牆頂端有灰塑,四面開窗並設有射擊孔,極具防禦功能。圍屋前有月池,後有風水林,融客家、廣府和西洋風格於一體。
茂盛世居整體保存完好,部分牆而脫落,個別屋頂坍塌,是目前龍崗區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民居之一。1939年冬天,日軍從圍屋西角樓處攻入圍屋,強迫所有人集中在圍屋天街接受檢查,然後縱火燒毀圍屋的四角炮樓,西南角樓當時即被燒塌,並燒死一個傭人和一頭耕牛;其他三座炮樓的大火被村民撲滅,但檁條和樓桁都被燒損,至今留有燒痕。1993年,茂盛村投資數十萬元將老圍後的樹林改造成茂盛公園,成為橫崗乃至深圳市最早的自然村級公園。同時,對茂盛世居中的祠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繕。2002年,茂盛世居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茂盛世居中央的何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993年、2014年重修,現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祠堂位於茂盛世居圍屋的中軸線上,三進三開間,中堂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梁架,金柱圓形、檐柱為石質訛角柱,雙層花瓶柱礎,內部牆壁上有彩繪壁畫,迎門書“茂盛”二字。現仍作為宗祠使用。
每年正月初二、重陽節,村民在何氏宗祠祭祖,外出何氏族人回村參加。每年春節期間何氏族人吃大盆菜年飯。
舞麒麟為茂盛村的傳統特色技藝,流行於清末。表演麒麟時,有分有合,翻滾騰躍,靈活自如,錯落有致,鳴鑼打鼓,場面非常熱鬧。麒麟舞表演多在喜慶日舉行,如春節、婚禮、慶典、祭祖等大型活動。
“蛋殼諧吟見情懷”是茂盛村人人皆知的民間掌故。茂盛始祖維松、維柏兄弟,原籍興寧爐鋪嶺村,遷橫崗創業。相傳他們乘船南下,數天以一隻鹹蛋下飯。一日,鹹蛋所剩無幾,被風吹落江中,兄維鬆手一攤,詼諧唱道“風吹雞蛋殼”,弟維柏揮手對曰:“財去人安樂!”兄弟相視而笑,遂以笑談下飯。後二人從肩挑貿易做起,繼而開貨棧、建酒坊、養豬屠宰綜合經營,創立茂盛商號而致富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