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機

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機

“飛龍”攻擊機是韋斯特蘭公司設計的最後一種固定翼飛機,是一種末代的螺旋槳戰鬥機。它的重量和DC-3相仿甚至更大,而發動機的功率卻是P-47“雷電”的兩倍。它的對轉式螺旋槳給它奇異的外表賦予了優異的性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機
  • 外文名:Westland Wyvern
  • 類型:戰鬥機
  • 國家:英國
  • 用途:軍用
  • 服役時間:1953~1958 
戰鬥機簡介,飛機設計,預生產型,性能特點,遠景發展,

戰鬥機簡介

韋斯特蘭“飛龍”(Wyvern)一開始是作為一種“魚雷戰鬥機(Torpedo Fighter)”提出的,主要作為白天戰鬥機和魚雷轟炸機使用。這個概念本身看起來並不比飛機本身顯得更加古怪。很顯然,多用途的概念對艦載戰鬥機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航母所能攜帶的飛機數量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增加飛機的功能就是增強航母的戰鬥力。韋斯特蘭的“飛龍”順應了當時的用戰鬥轟炸機來取代輕型/中型轟炸機的風潮,同時戰鬥機攜帶魚雷作戰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此之前福克-沃爾夫 Fw 190A-5/U14 和布萊克本“火把”戰鬥機都已經把魚雷作為主要的武器了。
1956年的飛龍戰鬥機1956年的飛龍戰鬥機
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機

飛機設計

1944 年 11 月,皇家海軍發行 N11/44 設計規範,要求研製一種以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鷹”活塞發動機為動力的、能夠攜帶魚雷的新型艦載戰鬥轟炸機。這種飛機可以攜帶的武器裝備包括 4 門 20 毫米機炮,八枚火箭彈,3 枚 450 公斤炸彈,一枚 825 公斤或是 20 英尺長的魚雷。與此同時,皇家空軍也有意定購一批同類的飛機作為陸基警戒戰鬥機使用,不過唯一的分歧在於空軍更青睞新興的噴氣動力,最後只好作罷。
最終皇家海軍選中了韋斯特蘭公司的總設計師約翰·迪格比(John Digby)的設計方案。迪格比的設計方案採用了前緣平直後緣略帶弧度的半橢圓形機翼,機翼略帶上反角形成倒海鷗形機翼。機翼內側安裝了面積巨大的“費爾雷年輕人襟翼”,外側是簡單襟翼和副翼。機身經過仔細的修形,外形相當的流暢。3,550 匹馬力 24 缸的羅·羅“鷹”發動機帶有一對長麵包形的散熱器,在機翼下面還有一個油冷卻器。前傾的發動機整流罩為飛行員提供了極好的前方視界,這對一種單發的活塞式戰鬥機來說顯得尤其難得。機頭部分是一對八葉共軸反轉螺旋槳配合馬力強大的發動機,為“飛龍”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由於機身前部安裝了龐大的動力部分,考慮到配平的需要,加大了垂尾的面積。飛龍 TF.1 數據:
動力:3,550 馬力羅爾斯·羅伊斯“鷹”活塞發動機。
性能:極速 734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 10,000 米,最大航程 1,900 公里。
飛龍 S.4 數據:
動力:2,734 千瓦阿姆斯特朗·西德利“蟒蛇”,重 536 公斤。
尺寸:翼展 13.42 米(摺疊後 6.1 米),長 12.88 米,高 4.57 米(機翼摺疊後 5.11 米)。
重量:空重 1,080 公斤,最大起飛重量 11,113 公斤。
性能:極速 708 公里/小時(低空 616 公里/小時),爬升率 2,130 米/分,實用升限 8,535 米,轉場航程大於 1,445 公里。

預生產型

1946 年 12 月 12 日,試飛員哈羅德·彭羅斯駕駛原型機 TS371 完成了首飛。緊接著又製造了另外 5 架原型機和 10 架預生產型,預生產型被命名“飛龍”TF.1。除了首架原型機之外,所有的飛機都安裝了彈射座椅。然而整個試飛工作相當的不順利,事故頻繁發生,最終導致兩架原型機墜毀。經過研究韋斯特蘭的工程師們認為,主要問題就出在發動機和螺旋槳上。很快他們就決定放棄活塞發動機,轉而選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20 世紀 50 年代世界主要國家的空軍都已經跨入了噴氣時代。但是由於對噴氣機能否適應航母的操作還有疑問,很多國家都傾向於在航母上使用渦槳發動機的戰鬥機。但是在當時渦槳發動機是一個新生事物,還很不成熟。在美國道格拉斯公司原本打算用渦槳動力的 A2D 取代活塞式的 AD 攻擊機,但是由於艾利遜 T40 發動機糟糕的可靠性最後之得作罷。在蘇聯圖波列夫的圖-91 艦載攻擊機計畫在史達林去世之後,隨著蘇聯的第一代航母夢一起破滅。
當時可供“飛龍”選擇的渦槳發動機有兩種。羅·羅的“克萊德”和阿姆斯特朗·西德利的“蟒蛇”。克萊德是一種雙軸渦槳發動機,最大馬力 4,030 匹,同時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第一架安裝克萊德發動機的原型機編號 VP120,和 TS371 相比在外形上有了不小的變化。首先,去除了發動機散熱器和油冷卻器(因為不需要了),相應的縮小了垂尾面積,換裝了一副 6 葉的對轉螺旋槳。為了適應動力形式的變化,在機翼上方的機身兩側各開了一個排氣口。1945 年 1 月 18 日,VP120 成功首飛,並且在隨後展示了出色的性能。不可思議的是,到最後生產計畫不得不被取消。原因竟然是羅·羅公司拒絕繼續生產渦槳發動機!對此羅·羅的解釋是他們需要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更有前途的噴氣式發動機的生產中去。

性能特點

韋斯特蘭只好選用馬力要小的多(3,760 匹)的蟒蛇發動機。蟒蛇是一種軸流式渦槳發動機,帶有 14 級的壓氣機。1949 年 3 月 22 日,首架安裝蟒蛇發動機的”飛龍“TF.2 原型機 VP109 首飛。除了安裝了 8 葉的對轉螺旋槳、翼根延伸段又加裝了油冷卻器之外,它在外形上和 VP120 沒有什麼不同。很快韋斯特蘭公司又完成了第二架原型機和若干架 T3 雙座教練型的製造。不幸的是試飛工作顯示要讓“蟒蛇”發動機能穩定可靠的工作還要有許多事情要做,飛機的操控反應速度也不能讓人滿意。試飛結果讓韋斯特蘭的工程師大失所望。他們甚至表示:如果可能他們願意使用老式的活塞式發動機--當然這只能是一個笑話。不管怎樣,隨後韋斯特蘭生產了 20 架安裝“蟒蛇”的 TF2 型,1950 年 6 月 21 日開始了在航母上的測試。
飛龍系列中最重要也是產量最大的型號是 TF.4(後來更名為S4),改裝了 4 架新生產了 87 架。和前期型號相比 TF.4 又有所不同。最明顯的特徵是去除了前部的發動機進氣口,因此螺旋槳的槳轂蓋也要大的多。為了提高縱向的穩定性在水平尾翼上加裝了兩片小型垂直安定面,修改了副翼,彈射座椅換成了馬丁·貝克 Mk2B,坐艙也得到了加強。後期的某些飛機還增加了帶孔的俯衝減速板、三片式風擋和翼尖油箱。
1953 年 5 月“飛龍”進入皇家海軍的 813 中隊服役,替換過時的“火把”戰鬥機。813 中隊後期的母艦是“鷹”號和“阿爾比恩”號航母。皇家海軍的其他幾個裝備“飛龍”的作戰單位是 827,830 和 831 中隊。1956 年 11 月,813 和 830 中隊被投入到英國政府應對蘇伊士危機的行動中,不過只有 830 中隊投入了實戰,在 79 次出擊中損失了兩架“飛龍”。1958 年 3 月,813 中隊作為最後一個“飛龍”中隊被解散,結束了這種飛機短命的服役生涯。所有型號的“飛龍”的總產量是 127 架。

遠景發展

“飛龍”戰機不僅是皇家海軍的最後一款螺旋槳式戰鬥機,也是韋斯特蘭公司的最後一型固定翼飛機,在此之後兩者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1950年,韓戰爆發。朝鮮的天空頓時成了新一代航空兵器的試驗場。戰爭初期,占據絕對空中優勢的美空軍使用螺旋槳式戰鬥機作為主力。但隨著裝備米格-15的中蘇聯合部隊參戰,美軍也迅速換裝噴氣式戰鬥機。噴氣式戰鬥機之間的首次大規模空中戰役由此拉開帷幕。有關朝鮮空戰的結果,各方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朝鮮空戰改變了人們對未來空戰模式的看法,也改變了此後軍機的發展歷程。螺旋槳式飛機時代的大機群編隊被證明並不適用於噴氣式戰鬥機。它很快被多層配置的小機群編隊取代。二戰期間數百架飛機編隊出擊的恢宏場面不復重現。預想中的未來空戰動作“平直化”,在研戰鬥機的高空高速和重型化趨勢日益明顯。
韋斯特蘭“飛龍”。機頭部分是一對八葉共軸反轉螺旋槳,看上去頗為壯觀……由於尾翼上沒有看到垂直安定面,發動機也有區別,似乎不是TF4。設計目的是所謂“魚雷戰鬥機”,即既可以做戰鬥機,也可以做魚雷機。1944年11月,皇家海軍發行N11/44設計規範,要求研製一種以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鷹”活塞發動機為動力的、能夠攜帶魚雷的新型艦載戰鬥轟炸機。這種飛機可以攜帶的武器裝備包括4門20毫米機炮,八枚火箭彈,3枚450公斤炸彈,一枚825公斤或是20英尺長的魚雷。1946年12月12日,試飛員哈羅德·彭羅斯駕駛原型機 TS371 完成了首飛。緊接著又製造了另外 5 架原型機和 10 架預生產型,預生產型被命名“飛龍”TF.1。由於活塞式發動機和螺旋槳存在問題,因此放棄了使用“鷹”式發動機。1949年3月22日,首架安裝蟒蛇發動機(一種軸流式渦槳發動機)的“飛龍”TF.2原型機VP109首飛。隨後韋斯特蘭生產了20架安裝蟒蛇發動機的TF2型,1950年6月21日開始了在航母上的測試。作為一種螺旋槳飛機來說,它的性能還算不錯,但面對呼嘯而過的噴氣式飛機,飛龍成為了英國空軍最後一種螺旋槳戰鬥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