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鬥機

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鬥機

韋斯特蘭“飛龍”(Wyvern)一開始是作為一種“魚雷戰鬥機(Torpedo Fighter)”提出的,主要作為白天戰鬥機和魚雷轟炸機使用。這個概念本身看起來並不比飛機本身顯得更加古怪。很顯然,多用途的概念對艦載戰鬥機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航母所能攜帶的飛機數量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增加飛機的功能就是增強航母的戰鬥力。韋斯特蘭的“飛龍”順應了當時的用戰鬥轟炸機來取代輕型/中型轟炸機的風潮,同時戰鬥機攜帶魚雷作戰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此之前福克-沃爾夫 Fw 190A-5/U14 和布萊克本“火把”戰鬥機都已經把魚雷作為主要的武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龍”魚雷戰鬥機
  • 英文名稱:Wyvern Torpedo Fighter
  • 國家:英國
飛機設計,

飛機設計

英國韋斯特蘭飛龍艦載戰鬥機
“飛龍”戰機不僅是皇家海軍的最後一款螺旋槳式戰鬥機,也是韋斯特蘭公司的最後一型固定翼飛機,在此之後兩者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1950年,韓戰爆發。朝鮮的天空頓時成了新一代航空兵器的試驗場。戰爭初期,占據絕對空中優勢的美空軍使用螺旋槳式戰鬥機作為主力。但隨著裝備米格-15的中蘇聯合部隊參戰,美軍也迅速換裝噴氣式戰鬥機。噴氣式戰鬥機之間的首次大規模空中戰役由此拉開帷幕。有關朝鮮空戰的結果,各方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朝鮮空戰改變了人們對未來空戰模式的看法,也改變了此後軍機的發展歷程。螺旋槳式飛機時代的大機群編隊被證明並不適用於噴氣式戰鬥機。它很快被多層配置的小機群編隊取代。二戰期間數百架飛機編隊出擊的恢宏場面不復重現。預想中的未來空戰動作“平直化”,在研戰鬥機的高空高速和重型化趨勢日益明顯。
韋斯特蘭“飛龍”。機頭部分是一對八葉共軸反轉螺旋槳,看上去頗為壯觀……由於尾翼上沒有看到垂直安定面,發動機也有區別,似乎不是TF4。設計目的是所謂“魚雷戰鬥機”,即既可以做戰鬥機,也可以做魚雷機。1944年11月,皇家海軍發行N11/44設計規範,要求研製一種以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鷹”活塞發動機為動力的、能夠攜帶魚雷的新型艦載戰鬥轟炸機。這種飛機可以攜帶的武器裝備包括4門20毫米機炮,八枚火箭彈,3枚450公斤炸彈,一枚825公斤或是20英尺長的魚雷。1946年12月12日,試飛員哈羅德·彭羅斯駕駛原型機 TS371 完成了首飛。緊接著又製造了另外 5 架原型機和 10 架預生產型,預生產型被命名“飛龍”TF.1。由於活塞式發動機和螺旋槳存在問題,因此放棄了使用“鷹”式發動機。1949年3月22日,首架安裝蟒蛇發動機(一種軸流式渦槳發動機)的“飛龍”TF.2原型機VP109首飛。隨後韋斯特蘭生產了20架安裝蟒蛇發動機的TF2型,1950年6月21日開始了在航母上的測試。作為一種螺旋槳飛機來說,它的性能還算不錯,但面對呼嘯而過的噴氣式飛機,飛龍成為了英國空軍最後一種螺旋槳戰鬥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