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隨筆是英國文學的一大特色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國隨筆
- 外文名:casual literary notes
起源及發展,發展概況,影響,語絲社,
起源及發展
英國隨筆是英國文學的一大特色。但是,英國隨筆發端起源則是法國的著名散文家蒙田,蒙田於14世紀後半葉居鄉隱居,潛心研讀古希臘羅馬作品,隨手寫下心得筆記。他的《隨筆集》一、二卷在1580年出版,由此開創了隨筆這一文學體裁。蒙田隨筆包羅萬象,是小百科全書式的,宗教哲學,政治文化,社會歷史,花鳥魚蟲,山川形勝,民俗典故,無所不談。蒙田在《隨筆集》卷首告訴人們:
蒙田的《隨筆集》英譯本為弗洛里奧所翻譯,出版於1603年,很快就風行英國文學界。據說,這部書與諾斯翻譯的普魯塔克所著《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傳》,俱是莎士比亞案頭的必備書。15世紀後半葉,英國的散文隨筆作品一時采麗競繁,群花爭艷,出現了各種風格的散文隨筆,既有黎里的《尤弗西斯》,華美雕琢,構思精妙;又有納什的《不幸的旅人》,文思曉暢,清明如水;亦有胡克的《論教會政策的法則》,行文綿密,敘次井然;而其中最具特色是培根的58篇《隨筆》,其文筆雋永淡雅,深含意趣,有著濃重的哲理性色彩。至17世紀,英國的兩位作家考萊所著的《隨筆集》以及鄧普爾的《雜談集》都有一定影響。但他們刻意模仿蒙田的文體風格,並無多少新成就。而真正有藝術創見成果是著名詩人彌爾頓,他以寫作史詩《失樂園》等聞名於世,可是,他的隨筆也很優美,雖然有時句式過於累贅,卻充滿了雄奇之美。他寫的《論離婚》、《論出版自由》等,既是政論文,也可算作隨筆散文,且在英國散文史可稱自成一家。
發展概況
18世紀是英國隨筆的繁盛時期,由於啟蒙主義的思想激盪,眾多文人學者辦起了期刊雜誌,一時期刊文學蔚然成風,推動了英國隨筆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斯梯爾於1709年辦《閒話者報》,艾迪生於1711年辦《旁觀者》報,將引車賣漿者們的俚俗笑談,以及高檔俱樂部貴族雅士們的幽默雋語皆搬上報刊,而艾迪生尤其文筆風趣,擁有廣大讀者。此外,寫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迪福也曾經主編過期刊《評論報》,創作小說《格列佛遊記》的斯威夫特也辦過《檢察官》,詹森博士辦過《漫遊者》,哥爾德斯密斯則短暫地辦過小刊物《蜜蜂》等。
由於辦刊物的時代風氣之盛,英國隨筆的藝術性進一步提高。很多作家運用這種靈活的體裁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感,宣傳自己的思想見解,隨筆的題材也更廣泛了,不僅寫人物,也寫社會事件,寫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作者的個性因素浸染在文章中,文筆更加瀟灑活潑。當時,英國隨筆與現實主義小說並列,成為英國文學的兩大新領域。英國隨筆已經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文學體裁。
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興起,小說與詩歌都取得很大藝術成就。英國隨筆的藝術成就也更加碩果纍纍。可以說,到達了一個藝術高峰。著名詩人華茲華斯、柯勒爾律治及雪萊都寫過散文隨筆,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而散文隨筆領域更是群雄競峙,人才繽紛。除了散文隨筆的名家哈茲里特、蘭姆、德·昆西等,還有歷史學家麥考萊與卡萊爾,文藝批評家拉斯金與阿諾德,美學家瓦爾脫·佩特爾,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小說家斯蒂文森,以及神學家紐曼等人。哈茲里特的名篇《時代的精神》,是很精粹的文論。而蘭姆的《伊利亞隨筆》則是英國隨筆中的名篇佳作。蘭姆從1820年起,以“伊利亞”為筆名在《倫敦雜誌》與其它刊物連續十年發表了諸多隨筆,後編為兩本隨筆集,共有長短文68篇。這些隨筆,活潑清新,典雅風趣,寫其過去的往事以及種種遐思,寫自己讀過的好書,寫自己看過的好戲以及認識的演員,寫周圍的親朋好友,寫倫敦的民俗市風,乞丐、單身漢、酒鬼等各種形象,都一一落入筆下。
這些隨筆發表後,當即引起評論界及讀者們注目,至今在世界文壇中享有盛譽。此外,還有散文大師德·昆西的名作《一個英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蘭道爾的美文《幻想的對話》等,這些隨筆講究藝術風格,運詞遣句尤注重音韻,企圖在散文中形成詩的效果。另有拉斯金的隨筆集《芝麻與百合》,更是英國社會婦孺皆知 的隨筆名篇。因其中一些篇章多次被選入中學課本和大學教材,遂被公認為是英國文學的精華之作。拉斯金的隨筆有一特色,即這些隨筆原是作者的演講詞,口語性極強,如演說者面對聽眾促膝談心,親切平易,娓娓而談,文中時常利用貼切的比喻,既深有寓意,且形象動人。
19世紀的英國隨筆美文佳作極多,其影響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其流風餘緒所至,甚至對政界名人也不無影響。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頗具激動煽情的演講詞中,就浸染了浪漫主義散文的藝術風格。這也與上世紀初直至30年代,英國隨筆又曾進入過一個繁榮時期不無關係。那時英國政要名人在競選和議會辯論中多喜用華麗詞句。
影響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中國的白話散文園地真是繁花似錦,儀態萬千。魯迅雜文的鋒芒,郭沫若散文的激情,朱自清隨筆的沉鬱,周作人小品的恬靜,以及諸多散文隨筆大家的美文佳作,一時蔚為大觀。這些優秀散文既繼承了中國古代野史筆記和明人小品的傳統文化精華,也汲取了英國隨筆及其它外國文化的藝術養料,給中國新文化事業注入了勃勃生氣。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小品文隨筆有過一個繁榮時期,林語堂等人創辦了小品文雜誌《論語》曾經暢銷一時,集中了左翼文人與自由派人士,特別受到青年知識分子們歡迎。但不久,左翼文人又創辦了以陳望道為主編的《太白》雜誌,多發表抨擊時局的雜文。小品文多提倡“ 性靈文學”,號稱是“自我表現的學派”;而左翼作家則以雜文為宣傳武器,積極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張。
其實,無論是小品文,或是新型的雜文,思想領域的矚目不同,藝術風格也各有差異,卻又都屬於中國式的隨筆範疇。不過,恰如郁達夫所言:“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這確實是一語中的。實質上,這也是英國隨筆及外國優秀文化對中國現代散文產生的最深刻影響之一。
語絲社
成立於1924年11月,辦有《語絲》周刊,多發錶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以倡導這種文體而獲“語絲派”之稱。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他們所創造的那種著重社會批評與文學批評、任意而談的隨筆文體,又稱“語絲體”,在現代散文中影響甚大。他們融會英國隨筆,日本俳文寫法而提倡的隨筆小品都曾經風靡一時,使新文壇大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