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埃戰爭(英國埃及戰爭)

英埃戰爭

英國埃及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英埃戰爭是19世紀後期英國為鎮壓埃及人民民族解放運動、在埃及建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埃及的民族革命為開端,以英國侵略軍徹底占領埃及而告終,戰爭結果使埃及從半殖民地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基本介紹

  • 名稱:英埃戰爭
  • 地點:埃及
  • 時間:19世紀後期
  • 參戰方:埃及、英國
  • 結果:埃及從半殖民地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背景,前奏,過程,結局,歷史評價,

背景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洲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入埃及,結束了馬穆魯克王朝。1769年,埃及馬穆魯克軍團驅逐了土耳其統治者,宣布埃及獨立。

前奏

1798年,拿破崙率軍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國殖民統治。1801年,英國乘埃及人民反法鬥爭高漲之際,夥同土耳其軍隊打敗法軍。法國退出後,英國勢力乘虛而入,但讓土耳其總督統治埃及。1805年,埃及軍官穆罕默德—阿利發動兵變趕走土耳其總督,打敗繼任的麥木魯克貴族,奪取政權。1807年,英軍侵入埃及,但被阿利領導的埃軍打得落花流水。阿利代表新興地主、商人集團的利益,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推動了埃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在1831—1833年的第一次土埃戰爭中打敗土耳其,占領了蘇丹、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英國極端仇視埃及的強大,它先是唆使土耳其進攻埃及,發動第二次土埃戰爭,土耳其失敗後,它又聯合俄、普、奧等國對埃及施加壓力,並出兵干涉。1840年11月,埃及戰敗,被迫簽訂《英埃協定》:埃及承認土耳其的宗主權,軍隊由25萬減至1.8萬,關閉造船廠,接受1838年英土商約(外國商品只交5%的關稅,外國人有權在埃及從事貿易,禁止對任何物資實行專賣)。《英埃協定》使埃及的獨立遭受沉重打擊,標誌著阿利改革的失敗和埃及走向半殖民地。
法國法國
《英埃協定》為英國加緊對埃及的侵略大開方便之門。
1851年英國取得修建亞歷山大至開羅鐵路的特權,1856年法國取得開鑿蘇伊士運河的特權。經過10年施工,以12萬埃及民工的生命為代價,運河於1869年開通。英國為控制運河,於1875年買下了埃及的全部股票,獲得蘇伊士運河公司44%的股票,取得了運河的控制權。1876年,埃及政府宣布財政破產,英法趁機掌握埃及的財政大權,對埃及實行“雙重監督”,英國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國管理支出,英法資本隨之擁入,在埃及開銀行、辦工廠、經營公共事業和航運,從而控制了埃及的經濟命脈。1878年8月,在英法策劃下,埃及成立“歐洲內閣”,英法成為埃及太上皇,埃及總督成為他們的傀儡。1879年,埃及知識分子和愛國軍官成立“祖國黨”,以陸軍中校穆罕默德·阿拉比一帕沙為領袖。祖國黨提出埃及獨立、反對“歐洲內閣”等主張,利用人民民眾鬥爭的威力迫使總督伊斯邁爾改組政府,辭退外國官員,通過憲法,加強議會權力。英國慫恿土耳其廢黜伊斯邁爾,任命他的兒子杜菲克為新總督。杜菲克聽從英國擺布,組成反動政府,解散議會,逮捕祖國黨人。1881年9月,阿拉比率陸軍起義,包圍王宮,獲得人民民眾的支持。杜菲克被迫召開國會。1882年祖國黨組閣,阿拉比任陸軍部長,取消“雙重監督”制度,通過1879年憲法,英國眼看無法通過總督和內閣控制埃及,便決定進行武裝干涉,以實現其蓄謀已久的侵占蘇伊士運河和整個埃及的野心。

過程

英國侵略埃及的英埃戰爭隨之爆發。1882年7月11日,英國分艦隊炮轟亞歷山大港。這支分艦隊由8艘裝甲艦、5艘炮艦和1艘驅逐艦組成,裝備有69門大口徑艦炮、88門中小口徑艦炮和70門“米特拉約茲”炮,有艦員5700人。當時,亞歷山大港的埃及守備部隊有7500名訓練較差的士兵,工事陣地簡陋。經激烈交戰,埃及傷亡2000人。英軍2.5萬人登入,占領海港,並大肆洗劫。面對英軍的侵略,祖國黨立即發表告人民書,宣布“埃及民族和英國人之間進行著勢不兩立的戰爭”,允諾農民廢除所欠外國人的債務。廣大農民回響號召,踴躍參軍,開羅等市舉行反侵略示威遊行。埃及軍民在阿拉比的領導下,重點加強了開羅的北部陣線。1882年7月28日,埃及軍隊在道瓦爾村交戰中使英軍受挫。在接下來的三周內,埃軍接連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使英軍無法從北部進攻開羅。
英國英國
但是,阿拉比等人犯了一個戰略錯誤,只加強了開羅北部的防線,而對東線防禦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這是因為他們輕信了西方國家會遵守蘇伊士運河區中立的保證。
結果,英軍把進軍開羅的突破口定在蘇伊士運河方面。8月,英軍大量兵力在運河區登入,20日占領運河區塞得港等要地,接著向開羅進犯,9月,在通往開羅的接近地泰勒凱比爾附近,雙方進行了一場決戰。埃及軍民英勇抗敵,浴血奮戰,堅守陣地達兩個星期。英軍改變策略,收買了遊牧部落的封建貴族,特別是收買了參加抗戰的貝都因族酋長。結果,英軍於9月13日突破東部防線,埃及軍隊被迫退守開羅。
阿拉比力圖利用正在泛濫的尼羅河天險抵禦敵人,並決定發動開羅十萬軍民進行首都保衛戰。

結局

但是,開羅城內的官僚地主和部分軍官動搖叛變,乘阿拉比指揮軍民在城郊修築防線之機,開門引敵入城。1882年9月15日首都陷落。阿拉比等愛國將領被俘,大量軍民遭屠殺。英軍攻陷開羅後迅速占領了整個埃及,戰爭以埃及的失敗而告終。英埃戰爭的結束標誌著埃及從半殖民地進一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占領埃及後,擔心法、俄效尤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其他領地,損害自己在中近東的殖民利益,於是一方面宣稱對埃及的占領是“暫時的”,一旦秩序恢復,英軍即行撤退;另一方面派遣其代理人以總領事的名義進行談判。實際上,英國駐埃及總領事貝林是埃及的獨裁者、英國殖民統治的代言人。他統治埃及25年(1883—1907年),恣意摧毀埃及的民族工業,獎勵外國主要是英國投資,推行單一作物種植制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使埃及成為英國棉紡織工業的原料產地。埃及的國民經濟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埃及成為英國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場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正式宣布埃及為其保護國。英埃戰爭中埃及的失敵,原因是十分明顯的。阿拉比雖然是陸軍中校軍官,但他代表軟弱的埃及資產階級,對英國侵略的危險不做任何準備。

歷史評價

英軍發動戰爭後,他又沒能制定出一套進行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略策略。在戰略戰術上毫無創造性,也沒能發動全民族力量,對英軍進行以襲擾、伏擊、游擊為主的積極抗戰。當然,在軍事力量對比上,英軍占有明顯優勢。但是,作為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巨大潛力在阿拉比所領導的這次抗戰中毫無顯現,以致僅僅進行了兩個月的交戰就遭到失敗,這不能不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