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倫敦大橋
- 外文名:London Bridge
- 地理位置:倫敦和南畫之間
- 開通時間:1750年
介紹
拍賣
訊息穿過大洋,傳到一位叫羅伯特·麥卡羅克的美國工業家耳朵里。此人剛剛在科羅拉多河畔哈瓦蘇湖地區,建立了一個馬達試驗基地和一個居民區。生意人的敏感告訴他,把這座橋買下來,搬到哈瓦蘇湖市,一定會大大提高小城的知名度。於是他跟朋友伍德一合計便立即決定參加競標。這位伍德先生還因設計迪斯尼樂園而聞名。他們的競標出價是246萬美元。據說,這個出價的基點首先是造一個橋的石料花費,這筆費用算了一下,大約需要120萬美元。然後加一倍建築費進去,變成了240萬美元,除此之外再加上6萬美元,一方面使得他們的出價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象徵著希望在麥卡羅克60大壽時,大橋能落戶科羅拉多河。1968年4月17日,麥卡羅克和他的朋友伍德一舉中標,將倫敦大橋買了下來。這樁買賣在當時是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不少人都說麥卡羅克和伍德“瘋”了。斥巨資買下一座行將就木的老橋,無疑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但是,麥卡羅克和伍德毫不為人言所動,不但毅然把橋買了下來,還立即準備把它搬到哈瓦蘇湖地區。
1968年的夏天對於倫敦居民來說是一段沉重的日子,因為伴隨他們幾個世紀的倫敦大橋,就要離他們遠行了。每日天剛亮,工人們就來到橋邊,一磚一石地拆著,許多倫敦居民走到橋邊總是要站一站,給他們的老橋行注目禮。與此同時,被拆掉的材料,也封箱編號裝在一條條駁船上,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上岸,再裝上卡車運往哈瓦蘇湖市。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將拆下的全部材料運到。
麥卡羅克和伍德在哈瓦蘇湖地區也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工作,他們先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打下地基。然後,待拆下的材料一箱箱運到了以後,便展開了曠日持久地拼裝重造工程。泰晤士河與科羅拉多河畢竟不一樣,霧倫敦和大漠小鎮的地理環境也畢竟不一樣,再加上拆遷和運輸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故,拼裝工程的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有人就懷疑說,莫非泰晤士河與科羅拉多河的跨度剛好就一模一樣?莫非倫敦橋就那么巧地被挪了過來,不差一磚一石?對於這些詰問,麥卡羅克和伍德先生,以及哈瓦蘇湖市人都只是報之一笑。他們不受任何干擾,只是抓緊時間修橋造橋。其實,對於麥卡羅克和伍德這兩位有謀略的先生,他們買的是橋,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買的是一個觀念,一個名聲,一個形象。倫敦那邊拆了,美國這邊裝了,這就是新聞,何必要在一磚一石上做文章?聽說,麥卡羅克這位老先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他買下的是倫敦的“塔橋”,而沒有意識到他買到了“倫敦大橋”。可見對於他,買哪座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買一座來自倫敦的橋,重要的是要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
當時哈瓦蘇湖市的居民還很少,參加修橋的人匯集了全州甚至全美的橋樑專家和技術人員,人數遠遠多於哈瓦蘇湖市的市民。但對於哈瓦蘇湖市人以及對於整個亞利桑那州的人民,這都是一個令人喜慶的工程。當地媒介經常向全州通報工程進度。1971年10月10日,當倫敦大橋重新飛架大河、再振雄風時,當地居民舉行了空前的慶祝活動。雖然大橋的運輸和重建費用為770萬美元,比買橋的價格高3倍還多,但人們認為這錢花得值,一座大橋使得一個無名小鎮受到舉世矚目。如今,每年到哈瓦蘇湖市參觀的人不下150萬,當然他們中間有相當一部分是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