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氧酸類

貝特類(fibrates)又稱苯氧酸類(fibric acid),是一類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氯貝丁酯(clofibrate)又名安妥明是最早套用於臨床的貝特類衍生物,降脂作用明顯,但不良反應多而嚴重。新開發的的苯酸類藥如:吉非貝齊,苯扎貝特、非諾貝特、環丙貝特等,作用強,毒性低。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苯氧酸類
  • 別名:貝特類
  • 外文名稱:fibric acid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是否納入醫保:納入
藥理作用,作用機制,體內過程,臨床套用,不良反應,

藥理作用

貝特類能明顯降低血漿VLDL,並因而降低TG,伴有LDL水平的中度降低(降低10%左右),一定程度的增加HDL水平。實驗證實吉非貝齊可減少冠心病的發生率,與安慰劑相比能使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發生率減少約1/3,但不改善總的生存率。

作用機制

貝特類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它們激活LPL有關,從而使CM和VLDL中的TG水解增加,進而釋放脂肪酸在脂肪中儲存,或在橫紋肌中代謝。它們也減少肝臟中VLDL的產生並增加肝臟的LDL的攝取。
近年來證實貝特類通過作用於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的受體(PPARs)而發揮降脂作用,該受體家族已鑑定出α、β/δ、γ三中亞型。PPARα增高HDL ,降低TG;PPARγ降低TG,改善胰島素抵抗;PPARδ可能增高HDL,降低TG,改善胰島素抵抗。
其中PPARα是第一個經鑑定的PPARs家族成員,主要在肝臟和脂肪組織中表達,在腎、心臟、骨骼肌也有少量表達。貝特類是PPARα的配體,通過PPARα是的介導激活脂肪酸氧化、增加LPL的合成,減少apcoC-Ⅱ的表達,進而提高HDL-C的水平。而格列酮類是PPARγ的高親和性配體,已廣泛地套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PPARs已經成為調節與代謝綜合徵有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八點,針對改八點的藥物開發非常活躍。
除了對脂蛋白的作用外,貝特類藥物還可以減少血漿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提高葡萄糖耐量,通過抑制轉錄因子NF-B的表達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炎症。
此外,本藥也具有抗凝血和降低血漿黏度、加強纖維蛋白溶解過長等作用。這些與降脂作用無關的作用也有益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體內過程

本類藥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2-4小時即達血藥濃度高峰,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2%-96%。半衰期不完全相同,吉非貝齊黃染苯扎貝特為1-2小時,非諾貝特為20小時,環丙貝特為17-42小時。大部分以葡萄糖醛酸結合物形式從尿排出。

臨床套用

用於治療混合型血脂障礙(如血漿TG和膽固醇升高)及低HDL和高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風險的患者(常見於2型糖尿病患者),或以TG或VLDV升高為主的原發性高脂血症,如於Ⅱb、Ⅲ、Ⅳ型高血脂症,但對家族性高乳糜顆粒血症、LDL升高患者無效。一般血清TG水平(2.26-5.65)mmol/L時,可套用貝特類藥物,若血清TG水平升高在(1.70-2.25)mmol/L可採用非藥物治療(如飲食控制,減輕體重、減少飲酒等)。

不良反應

肌炎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則可能非常嚴重,可以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引起肌紅蛋白尿症和腎衰竭,尤見於已有腎損傷的患者及容易患高甘油三脂血症的酒精中毒患者。由於他汀類偶爾也能造成橫紋肌溶解,故一般不建議將本類藥物與他汀類合用。
此外,貝特類可導致腹痛、腹瀉、噁心等胃腸道反應,多數耐受性良好。少數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可見輕度一過性肝臟轉氨酶升高,用藥早期應監測肝功能。
由於氯苯丁酯有導致膽結石的作用,故它的使用應限定在已實施了膽囊切除術患者。
肝或腎功能不良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和膽石症禁用,小兒慎用。
本藥與口服抗凝血藥合用,應適當減少抗凝血藥的劑量。
尚無他汀類藥物明顯改善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