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苣苔屬
- 拉丁學名:Conandron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科: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 族:苦苣苔族 Trib. Ramondieae
- 分布區域:產我國東部及日本。
- 引種狀況:非引種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下級分類,代表植物,
形態特徵
聚傘花序腋生,2-3回分枝,有少數或多數花和2苞片。花輻射對稱。花萼寬鐘狀,5裂達基部,裂片狹披針形,宿存。花冠紫色,輻狀,筒短,檐部5深裂,裂片狹卵形。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著生於花冠近基部處,花絲短,分生,花葯底著,圍繞雌蕊合生成筒,長圓形,2室平行,不匯合,藥隔突起的筒與花葯近等長或稍短,頂端5淺裂。花盤不存在。雌蕊稍伸出花葯筒之外,子房狹卵球形,1室,側膜胎座2,內伸,2裂,裂片稍反曲,有多數胚珠,花柱細長,宿存,柱頭扁球形。
分布情況
1種,產我國東部及日本。
下級分類
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
代表植物
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Siebold & Zucc.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1.4-3厘米,粗1-1.5厘米,芽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葉1-2 (-3),有長或短柄;葉片草質或薄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8-24厘米,寬4.5-1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小牙齒、淺鈍齒、缺刻狀重牙齒,或有時淺波狀不明顯淺裂,兩面無毛,偶爾下面沿脈有疏柔毛,側脈每側8-11條;葉柄長4-19厘米,扁,包括翅寬0.4-2厘米,無毛,除下部外兩側有翅,翅邊緣有小齒。聚傘花序1條,長3-8厘米,2-3回分枝,有6-23花,分枝及花梗被疏柔毛或近無毛;花序梗長(3-)9-12厘米,被疏柔毛或近無毛,有時有2條狹縱翅;苞片對生,線形,長4-8毫米。花萼5全裂,裂片狹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長3-7毫米,寬0.8-1.8毫米,頂端微鈍,外面被疏柔毛,內面無毛。花冠紫色,直徑1-1.8厘米,無毛,筒長3.5毫米,裂片5,三角狀狹卵形,長6-8毫米,寬3-5毫米,頂端鈍。雄蕊5,無毛,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0.8-1毫米處,長約0.8毫米,花葯包括藥隔突起,長4.2-6毫米,本身長2.2-3.2毫米,藥隔突起膜質,長1.9-2.1毫米。雌蕊長7.5-9毫米,子房長約2毫米,與花柱散生小腺體,花柱長5-6.5毫米,柱頭小。蒴果狹卵球形或長橢圓球形,長7-9毫米,宿存花柱長5-7毫米。種子淡褐色,紡錘形,長0.5-0.6毫米。花期6月。
分布:產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福建北部及台灣。生於山谷溪邊石上,山坡林中石壁上陰濕處,海拔580-1000米。在日本也有分布。
價值:全草藥用,與秋海棠、夏枯草等合用外敷,治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