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煎(《產科發蒙·附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參煎,中醫方劑名。出自《產科發蒙·附錄》引周新定方。主治婦人陰中生瘡,膿汁淋瀝疼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苦參煎
  • 出處:《產科發蒙·附錄》引周新定方
  • 組成:苦參、防風、鼠麴草、荊芥、野菊花、蛇床子
  • 主治:婦人陰中生瘡,膿汁淋瀝疼痛者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苦參五錢,防風、鼠麴草、荊芥、野菊花、蛇床子各二錢半。

用法用量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六合,熏洗即愈。

主治

婦人陰中生瘡,膿汁淋瀝疼痛者。

附方

名稱:加味苦參煎劑
組成:苦參、生百部、蛇床子、木槿皮、土茯苓、鶴虱、白蘚皮、虎杖根各30克,川黃柏、川花椒、地膚子、龍膽草、明礬、五倍子各20克
主治:滴蟲、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
出處:龐國明等主編,實用專病專方臨床大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458頁
功用:祛風化濕,殺蟲止癢
名稱:苦參煎
組成:苦參60g,黃芩、黃柏、黃連各15g,馬齒莧30g,秦皮1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約100ml。每晚1次,保留灌腸,30天為1個療
主治:慢性結腸炎,證屬濕熱內蘊
出處:盧訓叢主編,慢性結腸炎良方妙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1,第179頁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
名稱:苦參煎
組成:苦參20克,百部20克,黃柏20克,紫草20克,明礬10克,丁香10克,地膚子10克
用法:取本品洗患處,每次10—15分鐘,每日2次,1個療程3周
主治:股癬
出處:梁勇才梁傑聖主編,中國外治妙方,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728頁
製法:每日1劑,水煎取液
名稱:艾葉苦參煎
組成:艾葉15克,大薊根15克,苦參30克,防風15克
用法:陰部熏洗、坐浴,日1次,連用5天
主治:用於帶下量多,陰部瘙癢等屬濕熱者
出處:司秀蕊晁彥娜主編,中華藥膳防治婦科疾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11頁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止癢
製法:諸藥加水煎湯,去渣取汁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集注》:“趙以德日:蝕上部者,內損心肺,外傷咽喉,肺為氣之主,咽喉為聲音之戶,由是其聲嘎矣。甘草瀉心,治其濕熱.分利其小便,而黃連非唯治心睥熱.而亦治蟲,然則與瀉心湯治痞之意,蓋迥乎異也。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淹洗之。”
《亟齋急應奇方》:“治疥瘡,寒水石二兩,蛇床子六錢,黃芩枯的,六錢,防風六錢,白砒五分,硫黃四錢,川椒五錢,共為末,豬油調搽,先用苦參煎水,洗澡用。”
《壽世簡便集》:“因杖責不能動及疔甲腫爛,生寒熱,心魂驚怖。木耳四兩,人淨窩,炒焦存性為末,每服五錢,黃酒一碗調服。服後坐片時,藥力行至瘡上,癢甚,不時流血水。外以防風、荊芥、苦參煎水洗之,好膏藥貼上,自愈。”
《東醫寶鑑》:“凡漏瘡,孔中多有穢惡,常須避風洗淨。白芷、露蜂房,或大腹皮、苦參煎湯熏洗,拭乾。取東向石榴根皮為末,乾糝以殺淫蟲。”
《中藥安全性預警研究》:“患者,男,80歲,因全身瘙癢難忍,服用荊芥10g、桂枝12g、杭菊20g、烏梢蛇20g等內服,另加苦參煎外洗,未出現任何不適。後不慎將苦參60g放入
藥內,同時水煎約500ml內服,服後約20分鐘左右出現四肢痙攣、張口困難、言語不利、頭暈、心慌、噁心、嘔吐胃內容物。查體:體溫36.2℃,脈搏50次/分,呼吸14次/分,血壓120/40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瞳孔等大,腱反射亢進。予洗胃、導瀉及補液等對症治療,症狀漸緩解。”
《哮喘》:“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平喘。經證明苦參煎劑和苦參總鹼有平喘作用。其中氧化苦參鹼及槐根鹼平喘作用較顯著。臨床用於治支氣管哮喘有一定效果。”
《張仲景金匱要略匱》:“狐盛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螯,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各家論述

趙以德:“蝕上部者,內損心肺,外傷咽喉,肺為氣之主,咽喉為聲音之戶,由是其聲嘎矣。甘草瀉心,治其濕熱.分利其小便,而黃連非唯治心睥熱.而亦治蟲,然則與瀉心湯治痞之意,蓋迥乎異也。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淹洗之。”(《傷寒論集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