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籽蜂

苜蓿籽蜂

國內主要分布於新疆、甘肅、內蒙古自治區等省區,寄主植物有紫花苜蓿天藍苜蓿黃花苜蓿紅三葉白三葉、草木樨、沙打旺紫雲英鷹嘴豆百脈根駱駝刺棘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苜蓿籽蜂
  • :動物界
  • 膜翅目
  • :廣肩小蜂科
害蟲名,形態特徵,雌蜂,雄蜂,卵,幼蟲,蛹,生活史,生活習性,成蟲,成蜂羽化,成蜂性比,成蜂交配,幼蟲危害習性,防治方法,

害蟲名

害蟲學名
(BruchophagusgibbusBoheman)

形態特徵

雌蜂

:平均體長(1.94±0.03)mm,體寬(0.58±0.02)mm。全體黑色,頭大,有粗刻點。複眼醬褐色,單眼3個,著生於頭頂呈倒三角形排列。觸角平均長為(0.63±0.02)mm,共10節,柄節最長,索節5節,棒節3節。胸部特別隆起,具粗大刻點和灰色絨毛。前胸背板寬為長的兩倍以上,其長與中胸盾片的長度約相等,並胸腹節幾乎垂直。足的基節黑色,腿節黑色下端棕黃色,脛節中間黑色兩端棕黃色。脛節末端均有短距一根。翅無色,前翅 緣 脈 和 痣 脈 幾 乎 等 長。 平 均 翅(3.45±0.06)mm。腹部近卵圓形,有黑色反光,末端有絨毛。產卵器稍突出。主要鑑定特徵為外生殖器第二負瓣片端部和基部的連線與第二基支端部和基部的連線之間的夾角大於20°,小於40°,第二負瓣片弓度較小。

雄蜂

:體黑色,體型略小。形態特徵與雌蜂相似。平 均 體 長 (1.63±0.03)mm,體 寬 (0.48±0.01)mm。平均 觸 角 長 (0.85±0.02)mm,共9節,第3節上有3~4圈較長的細毛,第4至第8節各為2圈,第9節則不成圈。平均翅展(2.99±0.06)mm。腹部末端圓形。

卵長 橢 圓 形,長 0.17~0.24 mm,平 均 長為(0.21±0.003)mm ,平 均 寬(0.10±0.002)mm,一端具細長的絲狀柄,卵柄長為0.30~0.52mm,平均長(0.40±0.01)mm,約為卵長的1.5~3.0倍,約為卵寬的2.5~6.5倍。卵透明,有光澤。

幼蟲

幼蟲無足,頭部有棕黃色上顎1對,其內緣有1個三角形小齒。共4齡,各齡期幼蟲體長、體寬見表2。初孵幼蟲未取食體色透明,取食後體色開始變綠,發育至3齡、4齡時體色逐漸轉為白色。

蛹為裸蛹,初化蛹為白色,1~2d後體變為乳黃色,複眼變為紅色,羽化時變黑色。平均體長為(1.83± 0.02)mm(表2),體寬為(0.73±0.01)mm。

生活史

苜蓿籽蜂在新疆呼圖壁地區1年可發生3代,以各齡幼蟲在苜蓿種子內越冬,其中3齡幼蟲占總越冬幼蟲數的60%左右。越冬場所為田間殘株、路旁或田邊自生植株的苜蓿種莢內,種子脫落場地以及儲存種子的倉庫內。翌年4月下旬,室內平均溫度達14.3℃時(當年10月至翌年3月,室內平均最高溫11.6℃,平均最低溫-7.9℃),越冬幼蟲開始化蛹,成蟲於5月上旬開始羽化,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末期在6月中下旬。5月下旬開始出現第1代幼蟲,盛期在6月下旬。第1代成蟲於7月上旬開始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第2代幼蟲在7月中旬開始出現,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2代成蟲7月底開始出現,盛期在8月中旬。第3代幼蟲於8月上旬開始出現,在種子內發育至2齡、3齡後開始滯育越冬。

生活習性

籽蜂一般一年發生1-3代,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可發生4-5代,以幼蟲在豆科牧草的種籽內越冬,由於幼蟲在種子內蛀食,雖然對牧草產量沒有影響,但對種用牧草來說,受害則比較嚴重。如苜蓿,一般豆莢被害率在40%左右,種籽被害率達30%。由於籽蜂的幼蟲、蛹在種子內生活和越冬,因此它可以隨著種子調動擴散和傳播。

成蟲

成蜂羽化

:將當年收的帶蟲苜蓿種子儲存於有暖氣室內和無暖氣室內兩個不同地點,由於溫度不同,越冬幼蟲的化蛹時間不同,其越冬代成蟲羽化時間也不同。儲存於有暖氣室,成蜂於次年4月8~10日開始羽化出蜂,出蜂時間較長,羽化高峰期為4月中下旬。儲存於無暖氣室內,成蜂於次年5月8~12日開始羽化出蜂,持續出蜂時間較短,羽化高峰期為5月下旬。雖然籽蜂羽化出蜂時間不同,但停止羽化時間一致,均為6月中旬。第1代籽蜂成蟲從6月下旬開始羽化,7月中旬羽化數量逐漸上升並達到高峰,至7月底數量逐漸降低。第2代籽蜂成蟲8月初開始羽化,至8月中旬達到高峰並持續到8月底,羽化持續的時間較長,至9月中旬羽化結束。在籽蜂羽化高峰期連續4d觀察其日羽化規律。籽蜂日羽化尖峰時間為12:00(平均溫度為29.0℃),羽化出蜂數量占總羽化數量的43.10%。多集中在10:00—14:00,22:00—00:00羽化出蜂數較少(平均溫度為28.5~29.7℃),羽化數量僅占總羽化數量的0.84%。

成蜂性比

:籽蜂各代成蟲的性比略有不同,越冬代籽蜂雌雄性比平均為1.33∶1,第1代性比平均為1.33∶1,第2代性比平均為1.34∶1。室內飼養與田間網捕成蟲調查結果表明,室內飼養,籽蜂成蟲性比為1.30∶1,田間網捕調查,苜蓿籽蜂成蟲性比為1.38∶1。

成蜂交配

:在田間,成蟲羽化時,先用口器咬破種皮,再在種莢上咬一羽化圓孔鑽出。羽化後雌雄蜂相遇時,雄蜂不斷追逐雌蜂,最後雄峰爬上雌蜂體背,觸角與雌蜂觸角相互碰撞,不斷振動雙翅,然後雄蜂稍往後退,此時將腹部彎起與雌蜂腹部保持平行,進行交配。交配時雌蜂不再移動但煽動雙翅,交配時間可持續2~6min,最長可達12min,平均交配時間為(3.7181±0.6630)min/次,並可進行多次交配。

幼蟲危害習性

與蛹的發育起點及有效積溫
幼蟲共有4個齡期,主要取食苜蓿種子胚芽、子葉,使苜蓿種子失去發芽能力。種子被害初期,在種皮內可見一個褪白區域,為初齡幼蟲取食所致;被害中期,幼蟲達3齡時,種子一半以上被蛀空,僅可見透明種皮及黃褐色斑塊,為其排泄物;被害後期,即幼蟲達4齡時,老齡幼蟲可將種子蛀空,並在種殼內化蛹。被害種子表面多皺褶,略鼓起,重者僅剩一空殼。幼蟲化蛹後種子開始乾燥、變硬,種粒明顯小於正常種子。幼蟲在1粒種子內完成全部發育。一個種莢內常有1~4粒種子被害,且種莢中間部分被害較兩端嚴重。
將籽蜂蛹置於自然變溫條件下,隨著溫度的升高,籽蜂蛹的發育速度也在逐漸加快,完成其全部歷期所需的時間逐漸縮短。根據公式計算出其發育起點溫度為C =(19.97±0.76)℃,有效積溫為K=(58.56±6.83)℃·d。將平均溫度 (T)與發育速度(V)進行擬合,發現二者間呈指數關係,其回歸方程 為T =20.97e2.11V ,r =0.9240。

防治方法

播種前期:在播種前半月(之前3-4周用根瘤菌拌種)採用藥劑混合拌種,即80%可濕性福美雙粉劑+68%可濕性七氯粉劑(3-4千克/噸)。防治桿蠅、根瘤象甲及褐斑病。分枝期:留種田噴灑60%地亞農乳劑(500升/公頃)。現蕾期:噴灑0.2%樂果乳劑(500升/公頃)或80%可濕性敵百蟲粉劑(0.2千克/公頃)或20%甲基E-605乳劑(0.1千克/公頃)。此外也可以採取輪作、早割、低割、燒茬、翻耕、灌水、施肥等措施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