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老表

苗老表

“苗老表”是湖南省鳳凰縣天源食品廠旗下的商標之一,是以個人名義註冊的商標。商標標識為:核定使用商 品(第29類)商標證號為:第7553424號,有效期為2010年11月14日至2020年11月13日。“苗老表”商標目前的產品有:鳳凰休閒臘肉、休閒臘魚、休閒臘雞、休閒臘鴨血粑鴨、血粑、臘肉丁、等一系列具有苗族風韻的特色食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苗老表
  • 所屬公司:湖南省鳳凰縣天源食品廠
  • 商標證號:第7553424號
  • 品牌目標:成為湖南省知名休閒食品品牌
苗老表商標,商標廣告語,產品定位,品牌價值觀,品牌精神,待客之道,品牌的來源,苗族簡介,飲食習慣,苗老表的含義,“老表”的詞語解釋,“苗老表”的由來,

苗老表商標

商標廣告語

“苗老表”的廣告語: 嘗嘗苗老表,味道相當好!

產品定位

“苗老表”產品定位:鳳凰縣苗族特色休閒腊味品牌使命
“苗老表”商標“苗老表”商標
質量主導,思維創新。做道德產品,為國人提供安全食品,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

品牌價值觀

以工廠為中心,以客戶為善友,以數據為依據,以服務為根本,戒驕戒躁,實事求實,言行必果,精益求精

品牌精神

天道酬勤,飲水思源。不畏失敗,信念堅定。

待客之道

待客如善友,誠信如九鼎,服務如長輩,關心如子女。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共同贏利。
“苗老表”休閒臘肉“苗老表”休閒臘肉

品牌的來源

“苗老表”的創使,是以苗族的飲食習慣為創使理念。經過深加工,把苗族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現代飲食習慣相結合,研發出一系列具有苗族傳統工藝和現代飲食傾向的特色休閒食品

苗族簡介

苗族 ,(越南文:Mèo;泰語:แม้ว / ม้ง;Maew / Mong 英語也稱Hmong),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菸、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抹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的銀裝。後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民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花山節”、“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苗族
苗族曾經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是一個經歷5000多年滄桑的民族,從蚩尤部落時期的“九黎”聯盟到現今的苗族,根據專家的研究,苗族歷史上經過五次大遷徙,情況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在這裡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
第二次大遷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後,人多勢大,號稱“九黎”,與南方的炎帝族發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裡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後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製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生武裝衝突。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後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鬥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鬥失敗很久以後,九黎族的各部屬,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黃帝到唐堯)。
苗族先祖-蚩尤苗族先祖-蚩尤
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鬥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
第五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經過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氂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常德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後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國時吳起發武力“南並蠻、越”,占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剛發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後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後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後)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鬥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再沿巫水進入南嶺走廊,經越城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
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後,絕大部分苗人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
總之,歷史上苗族的遷徙,經歷了很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直到十九世紀(近百年)才定居下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才過上民族平等、安居樂業的生活。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可謂獨樹一幟。苗族的曆法、(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曆還要早3800多年。)語言、音樂、服飾、飲食、節日、宗教習俗等等,都有著自己很特別的地方,但這些習俗又根據所處地方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湘西地區的苗族和川黔滇地區的苗族在語言和服飾上就有很大的區別。

飲食習慣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為主,但也有少部分麵食,比如:麥子面、餃子、燈盞窩、(即油香粑粑)元齋(鳳凰土話,用麵粉做的一種食物)等。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也有打獵所得一些野味肉食,比如:野兔山雞等。有時可能守獵到野豬。(苗族人多數人家有自製的火槍,由於近些年來禁獵比較嚴格,所以,火槍基本上都封槍了。)
苗族人民對肉食的吃法別具一格.。一種是醃成酸味,包括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在湘西鳳凰人稱作為“配”(跟據當地人的發音)。在有些地方的苗族還有如此說法:一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竄。(打撈竄:意為腳軟、站不穩)。另一種吃法是熏成腊味的。同樣都有熏成腊味的。所謂養雞為買鹽,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苗族人民每到臘月十五左右,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準備過年,然而,年豬都是餵養一年的豬,少說也有兩百來斤,就臘月正月哪裡吃得完,所以,一部分留著過年吃,另一大部分則製成臘肉。幾千年來的苗族文化,成就了苗族人特有的製作臘肉的方法。幾十種醃製料全部來自大山深處,經過曬乾後,碾成粉配上鹽,均勻的塗抹到鮮肉上(肉切成3-4個手指寬,大約6-8斤重)進行醃製,為了讓醃製料和鹽能很好的滲入到肉裡面,醃製方法也很有講究(這裡不細作詮譯)。苗族主要分部是在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正是這種地理位置成就了苗家臘肉的特有味道。(雲貴高原川中丘陵交界處,風高氣爽,特別是在臘月,空氣濕度和溫度相當低,再加上又風大,所以臘肉能保證在低溫下熏乾。)在很多地區(湘西鳳凰為主),苗族人的主要燃料是野草和柴,入冬之前每家每戶都要囤積大量的柴草以備過冬之用。做飯、烤火都是用這些燃料,所以,如果你在臘月和正月到苗族人家裡去做客,你都可以在他們的灶門上、烤火坑上發現,上面掛了很多的臘肉。苗族人非常好客,臘肉就是招待客人的主菜。
鳳凰臘肉鳳凰臘肉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臘肉、血灌湯、糍粑、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老表的含義

“老表”的詞語解釋

【拼音】:lǎo biǎo
【注音】:ㄌㄠˇ ㄅㄧㄠˇ
◎ 老表 lǎobiǎo
(a) [cousin]∶表兄弟
(b) [brother]〈方〉∶又作“老表”。江西省方言。意思同“老鄉”近似,含有親切意味
(1).傳說 燕昭王 墓前有一斑狐,化為書生,欲詣 張華 。過問墓前華表。華表曰:“ 張公 智度,恐難籠絡;出必遇辱,殆不可返。非但喪子千年之質,亦當深誤老表。”後張華果伐華表木,燒之以照狐。老表,乃華表之自稱。事見晉乾寶 《搜神記》卷十八。
(2).表兄弟的俗稱。
(3).亦作“ 老表”。方言。年齡相近的成年男子間的客氣稱呼。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 季交恕 跟著另一位帶路的,且走且問道:‘老表,還有多深多長啦?’” 肖克 《永銘在心的親切教導》:“許多老表和部隊同志說:‘誘敵深入的戰法,真好,真好!’”

“苗老表”的由來

老表一詞,根據場合和語境的不同。江西人對同省老鄉的稱呼,帶有一定的親昵性。苗族、回族所說老表源於族內通婚甚至旁系表親間締結的傳統。湖南稱苗族男性為“老表”和湖南人稱江西人為“老表”有異曲同工之妙。
來源一:改革開放以後,漢族和苗族通婚頻繁,自然而然的表兄弟是漢族或苗族都很正常,所以稱苗族男子為“老表”。
來源二:中華各民族大團結,漢族對各別族視為兄弟族,固而苗族既為兄弟族,苗族男子為兄弟、表兄弟,便有“老表”一詞的尊稱。
來源三:鄒華亨先生的《湖南家譜簡》陳述道:“元末明初的連年的戰禍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廬舍成為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隨後,蘇、浙、皖、閩、贛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湧進湖南……民謠便傳出‘江西填湖廣’的說法。現在,湖南人一講江西人,多稱江西老表,筆者茫然不知何意,鑒於湖南人的祖先多來自江西的歷史淵源,姑妄釋之:表,有表親之意,指父親姊妹和母親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稱表親;老,祖宗之謂也。‘老表’即祖宗的表親,‘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兩省人的祖宗存在表親關係,是湖南人對江西人的一種暱稱。”毛澤東稱江西人為“老表”, 陳毅稱江西劉俊秀為“老表”。湖南人見人稱老表已是一種習慣,湘西人稱苗族兄弟為“老表”也絕非偶然。
來源四:苗族人喜歡自詡“老表”,在不知道對方姓名的情況下,以“老表”相稱表達對對方的親熱和尊重。也正因此,苗族人對表親自然而然地懷著一種潛意識的眷戀情感。
如上所述,“苗老表”意思為:苗家兄弟。但對其稱呼時,忌稱“苗老表”應直截稱“老表”。因為,在苗族人認為,稱“老表”意為親昵尊重,稱“苗老表”就帶有族類區別的另類含義。“苗老表”商標為本意:即苗族兄弟。
湘西鳳凰人,都有如此之說:這幾個姓氏都是苗族,(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大雜居,此說法也有例外,但鳳凰縣90%以上都是如此)按排序,越排到後面的姓氏苗族血統越純正。“苗老表”商標的創始人為廖姓,此商標創立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幾千年來的苗族飲食文化不被歷史潮流所淹滅。支持特色,支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