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斗鳥

在我國南方的偏遠山區,人們保留著一種奇特的娛樂活動—“苗疆斗鳥”。斗鳥這天,斗鳥客肩負手提,翻山越嶺,匯集斗鳥場後,成百上千隻鳥籠掛滿樹梢。一剎時,嘰嘰喳喳,象一支龐大的合唱隊在演出。“三眼統”“轟!轟!轟!”三聲爆響,斗鳥協會會長宣布斗鳥開始,斗鳥客各尋對手,關進籠中的斗鳥一見到對手便射箭般撲向對方,你抓我啄,廝殺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疆斗鳥
  • 事物性質:民間娛樂活動
  • 運用工具:苗疆的“斗鳥”,也叫“百舌鳥”
  • 相關民族:苗族、布依族
  • 斗鳥時間:清明節前後
斗鳥玩法,“斗鳥”真面目,斗鳥歷史,

斗鳥玩法

苗疆斗鳥有一整套術語,如用嘴尖啄對方頭,叫“打箍頭”;嘴啄嘴叫“打摜嘴”;用嘴咬住對方肚皮往一方拖,叫“辮牽牛”;啄眼睛叫“雙龍奪珠”;還有“打側腿”、“打側翅”、“滾繡球”,鬥敗的苗疆斗鳥負傷慘叫著滿籠逃,叫“撲籠”,裁判據此判定輸贏。最後由會長在爆竹聲中給優勝者披紅掛彩發獎金,並視名次賜予得勝的鳥“通城虎”、“叫獅”、“山大王”等譽稱。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苗疆斗鳥都能參加戰鬥,老斗鳥客自有一套捕捉、飼養、訓練高招。凡善斗的苗疆斗鳥一般口訣是:“黃蠟嘴、牛筋腿、剪刀翅、扇子尾,不打不打幾千嘴。”
苗疆斗鳥
據《當地府志》記載,黔南州的苗疆斗鳥活動有悠久歷史。這一帶的苗族、布依族人民自古就有養鳥習慣,特別是貴定縣新巴鎮幾乎家家懸掛鳥籠。並由斗鳥發展到八哥雉雞錦雞、竹雞等近30種。他們愛鳥如子,鳥生養鳥、鳥死葬鳥、鳥葬祭鳥,還互訂鄉規民約。由於人不驚鳥,所以鳥雀親人。遊客如到黔南州布依寨、苗寨做客,會看到一幅幅鳥語花香的美麗圖景。有鳥迷們書寫的對聯為證:“養得鳥中鳥,留住春外春”。

“斗鳥”真面目

苗疆斗鳥屬鳥綱燕雀目,是有美妙歌喉的好鬥禽類,
別名:百舌鳥、筆路雞。苗疆斗鳥成鳥體形修長,頭尾全長約十七厘米,重約100克。苗疆斗鳥羽毛赤黃,白翎繞眼,長眉縈雪,圓翼長尾,啄鋒銳利,爪趾如鉤,鳴聲嘹亮,音韻清越,挺腳健碩,英姿俊發,光彩奪目,神采奕奕,靈性聰敏,易於馴良。
每年清明節前後這段時間,是苗疆斗鳥的繁殖季節。鳥巢大多背北向南,巢由灌木叢的小樹枝頭,乾草、枯葉、根和莖等編織而成。每窩產鳥蛋五、六枚,呈蘭綠色,每對苗疆斗鳥一般每年可繁殖三到五次,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哺育,哺育期間如因任何因素,造成雛鳥失散,親鳥會立即作第二次繁殖。人工養殖年可產蛋20-30枚。

斗鳥歷史

苗疆斗鳥的馴養,從何年代開始飼養,雖然缺乏具體資料予以計算,但可以肯定,在唐代盛世,宋朝時期,既已盛行。從唐代大詩人白樂天,其所作詩中可得依據,詩中有兩句:籠鳥無常主,風花不戀枝。句中所言之籠鳥既是苗疆斗鳥。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其詩集中作有苗疆斗鳥詩一首,其原文是: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林間自在啼。可見飼養苗疆斗鳥來充實生活內容,此舉早已根深蒂固且為時已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苗疆斗鳥作為一項新興的娛樂項目已經風靡全國,北京、上海、四川、廣州、河南、山東等地相繼成立苗疆斗鳥協會,使苗疆斗鳥身價倍增,一隻普通苗疆斗鳥市價300—500元,好的苗疆斗鳥上萬元。作為產地的雲南、貴州每五六天就有一次苗疆斗鳥賽,鳥民更是以此致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