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傳統體育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傳統體育
苗族概況,苗族歷史,苗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賽 馬,鬥牛會,跳獅子,打花棍,

苗族概況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在黔東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帶,有較大的聚居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苗族人口為8940116人。苗族有語言而沒有獨創的統一文字。苗語內部又大致可分為3大方言,7個次方言,18種土語。

苗族歷史

苗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作為族群名稱,最早見於《尚書》,有“三苗”“有苗”“苗民”等不同的提法。由歷史的發展來看,苗族是在一個開放和互動的民族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苗族的各個部分與周鄰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同化,苗族內部的分化和統合,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從“血統”來講,由於長期的遷移、離散,使該民族在歷史上始終從屬於所在地區的強勢民族如漢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壯族等,因而,她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族體;從文化來說,她也是一個“一體多元”的民族。
遠古時的苗族先民,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及長江流域中部廣大地區。漢代移居湘西、黔東這個當時稱作“玉溪”的地區,被稱為“武陵蠻”“玉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定“五寨長官司”,在貴州苗族地區設定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加強對苗族的統治。苗族人居聚雲南時間比較晚,主要是清代由貴州遷去的。
近現代以來,苗族雖然比較集中地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我國南方山區,但其分布的格局則是大雜居、小聚居。這種分布格局對苗族的民族文化多樣性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廣泛徵求民族代表和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苗”作為苗族的統一民族名稱。

苗族傳統體育

苗族的歷史悠久,文化傳統豐厚。地理環境的差異,社會發展、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苗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苗族的民族體育活動項目,常見的有射弩、射背牌、鞦韆、麻古(手毽)、划龍舟、賽馬、鬥牛會、上刀梯、爬花桿、爬坡桿、打禾雞、打泥腳、舞獅、接龍舞、跳獅子、猴兒鼓舞、跳鼓、打花棍、苗拳和舞吉保等。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民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