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滸浦花鼓)

花鼓(滸浦花鼓)

花鼓(滸浦花鼓),江蘇省常熟市傳統舞蹈,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滸浦花鼓流傳於常熟滸浦港一帶。20世紀初,滸浦民眾以蘇北花鼓為基礎,結合當地的“龍燈舞”“跑燈舞”和“麒麟舞”等傳統民間舞蹈,創造出了滸浦花鼓。滸浦花鼓邊唱邊舞,唱詞以古代人物和傳說故事為主,具有曲藝說唱特點,故又稱“曲藝花鼓”。常演於漁船出海、返航以及鄉間年節、滿月祝壽等喜慶場合。演出時,還會根據不同場合現編祝頌唱詞。

2007年6月12日,滸浦花鼓列入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月20日,花鼓(滸浦花鼓)列入江蘇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JS-02-III-0014-0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鼓(滸浦花鼓)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09年6月20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熟市
  • 遺產編號:JS-02-III-0014-03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角色分工,演出道具,藝術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表演活動,榮譽表彰,專題欄目,國際交流,

歷史淵源

早在《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武林舊事》等宋人著作中,就有了關於花鼓名目的記載。明代顧見龍繪有一幅花鼓圖,圖中男的敲鑼,女的擊鼓,二人對舞。後世花鼓舞姿與此圖基本相同。清代乾隆年間趙翼的《陔余叢考》中說:“江蘇諸郡,每歲冬必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散入村落乞食,……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可見至晚在明末清初,鳳陽花鼓即流傳到江蘇各地,尤其在江蘇北部地區特別流行。
常熟滸浦港地處蘇南長江之濱,早在南北朝時期即為吳郡通江三十六浦之一,與南通隔江相望,水陸通達,航運及漁業尤其繁盛。清末民初,滸浦港已成為蘇南重要的海洋漁類集散港。同時,伴隨著明清以來滸浦漁業的不斷發展,與之有著密切關係的造船、修船業也興旺起來。在當時滸浦的南、北兩廠中,聚集著幾百名手藝嫻熟的木匠、泥匠和捻匠,這些漁民和匠人大多來自蘇北鹽城一帶。每當工作閒暇之時,他們便會吆喝一聲,聚集在船頭岸邊,唱著歌、鼓著掌,跳起一段段古老相傳的舞蹈,表達對生活的憧憬與樂觀,花鼓便是在這時隨著他們踏浪跨江而來,融入到江南水鄉百姓的生活之中。這種由漁業而帶來的人口流動和融合為滸浦花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至今滸浦花鼓還有如下唱詞:“響嗆嗆兩邊排,這套花鼓要打起來,要打花鼓鳳陽有幾條街?幾條街長來幾條街短?幾條平整幾條壞?幾條通燕州府,幾條又通鳳凰街?”說明滸浦花鼓與鳳陽花鼓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關係。
20世紀初,滸浦的船匠、漁民們以蘇北花鼓為基礎,結合當地的傳統民俗舞蹈“龍燈舞”“跑燈舞”“麒麟舞”等等,再加上江南地區尤其是滸浦自身的民間特色,創造出江南柔美與蘇北豪放並存的滸浦花鼓。每逢當地“網幫”(即漁民幫)出航返港和鄉間逢年過節、小兒滿月等喜慶日子,滸浦花鼓成為慶典演出的重要內容,尤其經過了滸浦木匠師傅唐如雲夫婦和徐開明、徐貴銀父子三代的傳承和發展,滸浦花鼓基本確立了其獨特的表演形態和風格,從而成為蘇南民間舞的代表項目之一。
1988年,滸浦花鼓被編入由中國舞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2004年,滸浦花鼓又被編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蘇州民間舞蹈志》。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滸浦花鼓是邊唱邊舞的民間歌舞藝術,唱詞多以古代人名和傳說故事為主,具有曲藝的說唱特點,所以又有“曲藝花鼓”的別稱。例如:“小鑼一敲響嗆嗆,蓮湘一打花鼓要開場,桃花紅來柳葉子青,蔡文光的妻子叫鐵樹雲,夫妻二人把西京進,西京里弄個不太平……小鑼一敲面朝天,南天門裡請八仙。有請純陽呂大仙,又請曹國舅第二仙;捧花籃的藍采和,何仙姑朝里遮住天;口吹神笛韓湘子,一瘸一瘸是鐵拐李;倒騎毛驢張果老,手執寶扇漢鐘離;仙家八個都請來,各顯神通過大海。小鑼一敲響嗆嗆,岳飛槍挑小梁王。胡大海手托千斤石。太公八十遇文王。草船借箭諸葛亮。三氣周瑜蘆花盪。小鑼子一敲兩面排,今日花鼓走下台,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花鼓是亂點古人來。”
滸浦花鼓在表演的場所上沒有明顯限制,場頭、庭院都可以成為舞台。它的表演形式較為自由,人數從三人到六人不等,其組成狀況如下:三人花鼓:二男一女,“花鼓大哥”“花鼓百挑”“花鼓娘子”;四人花鼓:二男二女,再加一個“花鼓媽媽”;五人花鼓:三男二女,再加一個“頑童”;六人花鼓:三男三女,再加一個“花鼓娘子”。在過去,女角均由男子裝扮,表演時由花鼓大哥敲鑼領唱,其他角色合唱。

角色分工

“花鼓大哥”:左手持小鑼,右手持鑼片,引路領唱。基本動作有:行進步、矮步、正步全蹲、拋鑼、轉身拋鑼。亮相姿勢有:金雞獨立、弓前步斜身、騎馬蹲襠步等。
“花鼓百挑”:右手持蓮湘中部。在節目中起串聯、打逗、挑起氣氛的重要作用。“花鼓百挑”在表演中具有一整套活潑、詼諧的蓮湘舞蹈動作,如蹬跳步蓮湘動作、踏步轉身蓮湘動作、橫步扭胯蓮湘動作等,均韻味十足,風格獨特。在舞蹈表演中,尤其要強調“順”與“巧”四種跳步,並用扭胯晃腰聳肩等動作表現出開朗幽默的性格。
“花鼓娘子”:左手持鼓右手執帕,其動作具有江南民間舞蹈中“顛顫”的特點,是滸浦花鼓區別於蘇北、安徽花鼓的重要特徵之一,表現了江南女子柔和娟秀的特點,動作要求“起步稍稍蹲,末邁先出胯,腰身隨胯晃,來回柳條樣”。基本動作有:秧歌步、十字步、踏步轉身、橫步扭等,亮相動作有:右踏步蹲、右托按掌等。
“花鼓媽媽”:手抓手帕,在演出中也起到挑逗打趣作用,表情常有嫵媚之態。基本動作有:十字步、橫步扭、秧歌步等,均與花鼓娘子同,但是更加誇張,上身稍後仰,重心在腳跟。亮相姿勢有:生氣勢、踏步蹲等。
“頑童”:手執小扇,穿插其間,要求動作誇張,稜角分明,活潑頑皮,基本動作有:後踢步、拖步轉身、顫顫步、十字步等。

演出道具

在表演器具上,“花鼓大哥”持小鑼,“花鼓娘子”持鼓、手帕、“花鼓媽媽”持手帕、“頑童”持小扇、“花鼓百挑”持蓮湘。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琵琶揚琴等。
在演出服飾上,滸浦花鼓沒有固定的式樣,早期曾以白娘子、小青青(白蛇傳中的白蛇、青蛇)、濟公、武松等分別作為“花鼓娘子”“頑童”“百挑”和“花鼓大哥”的形象,有時還可以根據當地人們的興趣而扮演不同人物或穿戴大家愛好的服飾。

藝術特徵

滸浦花鼓樂曲結構通俗,便於敘事,也易於即興發揮。開場及中間的小鑼點子節奏變化豐富,有力地烘託了舞蹈的熱烈氣氛。
滸浦花鼓的風格剛柔並濟。它的曲調接近蘇北鹽城、阜寧一帶民歌,歌詞也多用鹽阜方言,但融入了江南水鄉柔和、抒情的韻味;舞蹈動作既有江南之柔美,也有蘇北之豪放,如“百挑”兼具蘇北的潑辣幽默與江南的細膩。
滸浦花鼓的表演自由靈活,具有較大的即興性。除了基本動作外,演員可以自由發揮,因此不僅要隨機應變,同時非常講究演員之間配合的默契。儘管是即興發揮,卻使人感到一招一式都經過了精心排練,體現了民間舞蹈自由揮灑、嚴密性與自由性高度統一的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滸浦花鼓經過一代代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了很多相關藝術的資源和優點,尤其是保存了“跑燈舞”“龍燈舞”和“麒麟舞”等江南傳統民間舞蹈的風貌,為研究江蘇沿江一帶的民間舞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滸浦花鼓將蘇北豪放與蘇南嬌柔融於一體,個性鮮明,具有特殊的藝術韻味和欣賞價值。滸浦花鼓體現了100多年來江南漁港人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表達了他們獨特的情感,對考察當地民俗民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20世紀80年代,滸浦花鼓曾一度興盛。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漁業的沒落,加之新興娛樂手段的引入,在青年人中對這一傳統舞蹈已少有興趣。徐貴銀等一批老藝人又大多亡故或年老體弱甚至臥床不起,楊建文等一輩也很少有機會進行花鼓表演。2017年,滸浦花鼓列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一批瀕危項目名錄。

傳承人物

徐貴銀(1935—2010),蘇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項目“滸浦花鼓”。幼年時的徐貴銀就對花鼓表演情有獨鐘,在父親徐開明不願傳授的情況下,他偷偷學藝,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徐貴銀擅長“百挑”一角,他的動作活潑瀟灑,不拘一格,尤其創造和完善了“上八盤”“中八盤”和“下八盤”這一滸浦花鼓的主要表演程式,成為滸浦花鼓的代表性人物。
楊建文,1950年生,師從徐貴銀、唐及三,擅長“花鼓大哥”,他的敲鑼、拋鑼等舞蹈技巧嫻熟高超,與徐貴銀配合默契,是花鼓表演中不可多得的領舞者,並多次獲得蘇州市民眾文藝創作會演優秀表演獎,具有傳承花鼓舞程的能力。
杜勇芳,1962年1月生,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項目“滸浦花鼓”;江蘇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項目“花鼓(滸浦花鼓)”。1980年,杜勇芳跟著徐貴銀開始學習滸浦花鼓,在其中扮演“花鼓娘子”等角色。她的表演動作娟秀柔和,扮相文雅靚麗,很好地體現了滸浦花鼓中女性角色的江南韻味。她曾多次代表常熟市參加華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的文藝會演,並多次獲得優秀演出獎、優秀創作獎、保存傳統文化獎、優秀演員獎等。
花鼓(滸浦花鼓)
滸浦花鼓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常熟市人民政府已將滸浦花鼓列為傳統文化重要保護項目之一,組建“滸浦花鼓”專題調查組,對滸浦花鼓相關內容進行了更為細緻詳實的採訪,收集整理了錄像、照片和錄音,整理出版《滸浦花鼓》專刊,攝製紀錄片《永遠的花鼓》和電視藝術專題片《江南水鄉花鼓》;舉辦“滸浦花鼓專題研討會”;對“滸浦花鼓”傳承人進行專題調查;選擇具備一定條件的中國小校開設興趣班,聘請花鼓藝人傳授花鼓技藝,逐漸形成一支少兒花鼓表演隊,參加各種會演、展演等活動;進一步做好多種形式的對外宣傳,展示“滸浦花鼓”這一江南傳統舞蹈的獨特魅力。
2015年,碧溪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竣工投用,作為展示碧溪文化的一個嶄新視窗,滸浦花鼓的歷史淵源、藝術特徵、服裝、道具、音像資料等都在非遺展示館展出。
2010年,杜勇芳等人邀請專業舞蹈老師,以滸浦花鼓中“花鼓娘子”的動作特點為基礎,創作了一支廣場舞,吸引了60人參與排練演出。此後,杜勇芳開始帶徒授藝,在她的精心傳授培養下,湧現出了一大批滸浦花鼓愛好者。靠著這60人,滸浦花鼓傳承有了老中青三代。杜勇芳每年堅持參加滸浦花鼓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加強對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已培養學生300餘人。她也堅持不斷提升自己,時不時地拿出徐貴銀的錄像,仔細揣摩徐貴銀的動作。2020年,師徒還用8個課時,參與了“品讀非遺——走進滸浦花鼓”親子公益課程,帶領孩子及家長們了解滸浦花鼓,感受非遺魅力。
“滸浦花鼓”保護單位:常熟市碧溪新區(街道)文化站(原常熟市新港鎮文化站)。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1988年2月10日,常熟市第五屆“虞山之春”開幕式暨滸浦鎮慶龍年文藝大聯歡在滸浦舉行,演出了滸浦花鼓。
2013年5月23日晚,2013年“軋神仙”活動暨姑蘇區首屆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在蘇州石路銀河廣場隆重舉行,滸浦花鼓受邀參加開幕式。
2013年11月9日,滸浦花鼓受邀參加2013中國(海門)江海文化藝術展示周“歌舞匯江海 山歌唱江海”專場文藝演出。
2014年6月12日,滸浦花鼓參加第四屆蘇州市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開幕式展演。
2014年9月12日,滸浦花鼓參加蘇州市職工優秀文藝作品展演。

榮譽表彰

1983年,滸浦花鼓參加蘇州市農村民眾文藝創作節目匯演,獲得創作獎。
1985年,滸浦花鼓參加蘇州市音樂舞蹈競賽,獲得優秀創作獎和優秀演出獎。
2007年,滸浦花鼓被評為常熟市百團大展演優秀節目,參加蘇州市新人新作常熟分賽區節目選調。

專題欄目

1991年8月13日,中央電視台來滸浦拍攝《滸浦漁歌》和《滸浦花鼓》。
2014年5月13日,“舞動江南”常熟優秀廣場舞節目——《滸浦花鼓》,在濱江體育公園內順利完成錄製工作。
2014年7月8日,常熟電視台《8點吧》欄目組來碧溪拍攝滸浦花鼓。
2015年2月20日,常熟電視台《今日傳播》欄目來碧溪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拍攝滸浦花鼓相關內容。
2015年3月9日,常熟市文廣新局組織相關攝影家赴碧溪新區為《滸浦花鼓》一書出版拍攝角色定妝照。
2015年3月23日,常熟日報記者來碧溪新區採訪和拍攝滸浦花鼓相關內容。

國際交流

1987年7月,美國廣播公司《變化中的中國》攝製組一行5人來滸浦,觀賞滸浦花鼓。
1988年6月,芬蘭國家文化代表團15人來滸浦考察民眾文化,觀看滸浦花鼓。
1988年8月,日本綾部市文化代表團來滸浦進行文化交流,滸浦花鼓進行專場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