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鴨(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花鴨》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一首詠物詩。前四句寫花鴨身無泥渣,階前徐行,羽毛獨立,黑白分明。頷聯展現了詩人發現花鴨致禍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狀,進而在尾聯直接呼勸花鴨: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鳴”,這也是遭斥一事而發的“自警”之語。這首詩借物說事,筆調輕鬆而情感含蓄蘊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花鴨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花鴨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花鴨:水禽。
⑵泥滓(zǐ):泥渣。
⑶階前:一作“中庭”。
⑷牽:惹得。
⑸稻粱:鴨飼料,比喻祿位。沾:沾受恩惠。
⑹先鳴:比喻直言。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花鴨身上清淨無泥,常在階前緩步而行。
它讓羽毛不同於群鴨,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花鴨啊,你沒覺到群心在忌妒么?不要惹得眾眼受驚。
主人用稻粱餵養你,留心啊,千萬不要先出聲。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投奔肅宗,被授為左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後雖官復原職,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而此時的關中地區正遭受嚴重的旱災,安史之亂又使得那裡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於是,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四十八歲時,他舉家由隴入蜀。歲末到達成都,既而卜居浣花溪畔,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這於杜甫的人生和創作都是一個重要轉折。此間,杜甫在縱情領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遭遇、得失挫敗進行冷靜的反思,良多感悟。《江頭五詠》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花鴨》便是其中最後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借物說事,筆調輕鬆而情感含蓄蘊藉。
從詩題上看,這首詩似乎吟詠的是一隻毛色不純的鴨,但讀罷全詩,就會明白這猜測是錯誤的。“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詩人明白提醒讀者,江頭所見的“花鴨”,羽毛潔淨,不染泥滓,而且步態從容不迫。屋檐下的階除大約是眾鴨得食之所,詩人把花鴨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寫,是為了收到一種對比的效果。眾鴨競食,花鴨卻獨自緩步於階前。舉止顯得與眾不同,花鴨不與眾鴨爭食,也許表現了它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這肯定會引起眾鴨注目,並招來不測之災。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寫詩人所見。原來“花鴨”毛色不雜,只有“黑”“白”二色,但這是富有象徵意義的兩種對比色。它正象徵著花鴨,甚至也是詩人那“黑白分明、的處世態度。可見“花鴨”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詩人注意、得到詩人讚賞的。這句詩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別玩味,它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是讚賞花鴨立身行事,態度特別分明、不容絲毫苟且;其一是飽含著詩人對花鴨處世過於分明會導致禍患的深深憂慮。體會到這一點,在讀到後面詩人直接出場呼勸花鴨的詩句時,才不會感到突然。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前一句仍是敘寫,但已側面展現了詩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狀,後一句則是直接呼勸了。“不覺”二字,表現出花鴨十分超然的精神,對眾鴨的驚猜、嫉妒渾然不覺,或者竟是滿不在乎。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花鴨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詩人卻已有過類似的教訓。回想當初疏救房琯那慘痛的一幕,正是與花鴨此時處境很相似。詩人由己及鴨,不由為花鴨的處境憂心忡忡。詩人動了感情,撇開鴨與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勸花鴨了。實際上,“不覺”一句已暗含了詩人的勸誡,聯繫後一句“休牽眾眼驚”的明勸,這一句所暗諭的花鴨要“警覺”“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尾聯“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是進一層勸說。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鴨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萬不要率先嗚叫了,那樣會觸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這兩句詩還有更深的含義,可以把它看作是詩人反思自己沾受肅宗之恩作左拾遺,最後終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發的“自警”之語。杜甫這裡的“莫先鳴”,其精義就是要處於“鳴”與不“先鳴”之間,不能不鳴,也不能先鳴。杜甫丟掉諫官,緣於先鳴。以後流離隴蜀,依人為生,不鳴則無從致“稻粱”;當然更不能先鳴,一旦先鳴,既沾之“稻粱”又會失去。杜甫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通過提醒和勸誡花鴨而曲曲傳出,讀者自然能想像到杜甫當時處境之艱難。

名家評價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花鴨》,戒多言也。此雖詠物,實自詠耳。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下四作警戒之詞。群心眾限,指諸鴨言。然惟獨立,故群心妬;惟分明,故眾眼驚。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江頭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時而自防,時而自惜,時而自悔,時而自寬,時而自警,非觀我、觀世,備嘗交惕,不能為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