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鰭海豬魚,Parajulis poecile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 ,隆頭魚科副海豬魚屬的一種魚類,是一種可以食用也可以作為觀賞的魚。體長13~15厘米。棲息在淺海砂石底, 白天活動,傍晚潛伏於砂石中。朝鮮半島和東海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鰭海豬魚
- 拉丁學名:Parajulis poecile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 亞目: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 科:隆頭魚科 Labridae
- 亞科:錦魚亞科
- 屬:副海豬魚屬 Parajulis
- 種:花鰭海豬魚
- 分布區域: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香港、中國等海域。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食物,分布情況,用途,
形態特徵
背鰭IX-14;臀鰭III-14;胸鰭12;腹鰭I-5;尾鰭14。側線鱗28~30。
體較延長,側扁;體長為體高4.1~4.6倍,為頭長2.9~3.2倍;體背腹緣皆鈍圓,弓狀彎曲均不大;尾柄側扁,尾柄高大於其長。頭較小,頭長為吻長3.1~3.5倍,為眼徑4.2~4.6倍。吻部略呈圓錐狀。眼較小,側位而高。眼間隔凸起,其寬較眼徑為大。鼻孔2,小圓孔狀,相距甚近,皆位於眼前上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口裂約近水平狀,前頜骨稍能向前伸出,上頜骨短,為眶前骨所蓋,其後端達前鼻孔的下方。上下頜兩側皆為一行細小圓錐牙,前端各具犬牙2對;上頜前端犬牙及兩側小圓錐牙,均較下頜為大,在口角處有向前伸犬牙一個。唇發達,上唇內側具有絨皮褶,最內一行皮褶邊緣呈鋸齒狀,下唇兩側具一皮瓣。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無棘,邊緣呈膜狀。左右鰓蓋膜與峽部相連,且橫過峽部形成一皮褶。鰓耙短小,5~8+7~9,結節狀,末端有刺突。
體較延長,側扁;體長為體高4.1~4.6倍,為頭長2.9~3.2倍;體背腹緣皆鈍圓,弓狀彎曲均不大;尾柄側扁,尾柄高大於其長。頭較小,頭長為吻長3.1~3.5倍,為眼徑4.2~4.6倍。吻部略呈圓錐狀。眼較小,側位而高。眼間隔凸起,其寬較眼徑為大。鼻孔2,小圓孔狀,相距甚近,皆位於眼前上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口裂約近水平狀,前頜骨稍能向前伸出,上頜骨短,為眶前骨所蓋,其後端達前鼻孔的下方。上下頜兩側皆為一行細小圓錐牙,前端各具犬牙2對;上頜前端犬牙及兩側小圓錐牙,均較下頜為大,在口角處有向前伸犬牙一個。唇發達,上唇內側具有絨皮褶,最內一行皮褶邊緣呈鋸齒狀,下唇兩側具一皮瓣。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無棘,邊緣呈膜狀。左右鰓蓋膜與峽部相連,且橫過峽部形成一皮褶。鰓耙短小,5~8+7~9,結節狀,末端有刺突。
體被圓鱗,體側鱗片大小略相同,只胸部與背鰭前方鱗片較小,背鰭起點前到後頭部約有10行小鱗。頭部完全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在最後背鰭鰭條下方折向尾柄中央,伸達尾鰭基底。
背鰭具9鰭棘,14鰭條,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完全,中間無缺刻;背鰭鰭棘細而尖,以最後鰭棘為最長,鰭條部較高,最長鰭條長子最長鰭棘。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臀鰭鰭條較背鰭條為短。胸鰭位低而短,僅為頭長3/5。腹鰭位於胸鰭下方,其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圓形。
雌雄魚顏色有變異:雄魚體呈淡褐色,背部色較晴,在胸鰭基底後方上具一大黑斑;體側有一暗色縱帶,自眼後沿體側中央達尾鰭基底,此帶常不明顯;頭部自口角向後達鰓蓋邊緣有一淡色縱帶,此縱條在鰓蓋部略斜向下方;另一淡色縱帶自吻部經眼徑達鰓蓋後消失;背鰭鰭膜間具暗色網狀紋,在網紋間形成淡色點;臀鰭灰褐色,邊緣有一淡色橫縱條,各鰭膜間具淡色斑點;尾鰭晴灰色,具有不規則淺色斑點和條紋;胸鰭與腹鰭暗灰色,無斑點。雌魚體色較雄魚為淺,體側中央有一較眼徑為細的明顯褐色縱帶,自吻端經眼徑直達尾鰭基,此縱紙帶在胸鰭上方及尾鰭基處黑色加深,另一褐色縱帶沿背鰭基底;此外,各鱗片均有一黑色小點,各小點相連形成一細縱線,共約6條,在中央縱帶背方為2條,腹部為4條,腹部下方2條多不明顯;各鰭色淺,無斑點與條紋。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喜棲息於獨立礁或礁沙混合區,受驚嚇會鑽沙逃逸,夜晚潛沙而眠,低溫時亦會潛沙冬眠。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具性轉變。體側扁,體色變化不大。幼魚體白色,具2條黑縱帶,各鰭條為橘黃色;雌魚各鱗片均具橘紅斑,雄魚略帶淡綠色,體側的黑斑隨著成長而變明顯。尾鰭截形。與縱帶海豬魚(H. hartzfeldii)相似,但後者的縱帶為黃色。
食物
以蝦蟹小魚和海藻為食。
分布情況
日本南部至台灣,包括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用途
可食用魚,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