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花骨魚(花骨魚)

黑龍江花骨魚

花骨魚一般指本詞條

黑龍江花骨魚是黑龍江省特有的地方水產品。花骨魚分布較廣,松花江烏蘇里江鏡泊湖都有漁獲量。以底棲動物為食,以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為主,也取食各種小魚。 最大個體可達 2 公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花骨魚
  • 別名:花吉勾、吉勾魚
  • 拉丁學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鯉科
  • 亞科:鮈亞科
  • 分布區域:松花江、烏蘇里江、鏡泊湖
形態特徵,主要分布,生活習性,動物皮膚,魚鱗分型,鱗的作用,生殖繁衍,養殖方法,營養價值,經濟價值,

形態特徵

花骨魚的身體為長形,前段圓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眼突出。頭長小於體高,為眼徑的4.5倍,沿頭部的眶前骨、眶下骨及前鰓蓋骨邊緣有1列黏液腺;吻較長,吻長小於或等於眼後頭大,口下位,馬蹄形,下唇不發達,兩側葉狹窄;顎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具須1對;體側和背部青褐色,背側在側線鱗上方有一排10~12個黑斑點,背鐘及尾鰭上也有許多不規則小黑點,背鰭起點顯著隆起。腹部為白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雄魚在生殖期間體呈淺橘紅色,頭部和鰭上有追星。

主要分布

花骨魚分布較廣,松花江、烏蘇里江、鏡泊湖都有漁獲量。

生活習性

花骨魚屬於底層魚類,為江湖中常見的中、下層魚類,喜微流水,水質清新,底質為沙礫或泥沙的環境中,冬季洄游至江河深水處越冬。花骨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棲息於水體的中下層,常聚群出沒於沿岸著生有青苔的石縫、木樁等障礙物附近,喜鑽洞穴居。性溫和,對流水較敏感,稍有流水即興奮游竄,甚至躍出水面。它是雜食性,幼魚攝食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也攝食藻類及水生高等植物,成魚的主要飼料有水生昆蟲的幼蟲、水蝦類、蜆類、 蚌類、螺螄類、淡水殼菜以及小型魚類等。

動物皮膚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髮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螢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繫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

魚鱗分型

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瑯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