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花都站的最前身是新街火車站,於1908年隨粵漢鐵路建成通車投入使用。
1995年7月1日,擁有87年歷史的新街火車站經原中國鐵道部批准更名為花都站,新站名於次年正式落定。
1996年1月30日,花都站客運大樓建成啟用。
1999年9月15日,經原中國鐵道部批准,花都站更名為廣州北站,以增加始發終到列車。
新花都站是廣州北站的城際場,為既有廣州北站的擴建部分,車站於2018年11月1日動工建設。後因地方鐵路公司在共用國家鐵路部分資源的情況下參與獨立運營部分站場,付費管理模式暫不兼容,故改名為花都站以區別幹線鐵路上的廣州北站。
2019年11月23日,花都站的鋼結構主體結構完成封頂。
交通區位
花都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道站西路、毗鄰廣州北站西側,距離廣州市區的廣州站約28千米。
建築規模
建築設計
截至2020年11月,花都站為一座地面鐵路車站,總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設計每日吞吐旅客量能力達6萬人次。
整體布局
花都站定位為廣州北站城際場,客運大樓主體結構採用上進下出的旅客流線模式,站房位於既有廣州北站西側。地面層為城際站場,平行於東側廣州北站幹線站場;高架層為候車樓,東部通過人行跨線天橋銜接廣州北站國鐵月台;站廳南地道與既有京廣鐵路連線,北地道預留出未來下穿
京廣高速鐵路的施工條件,站房外側下沉廣場可徑直通向廣州捷運9號線。
站台線路
花都站針對廣州北站城際場內廣清城際線外包
廣佛環線而設計,採用4台6線(4條正線、2條到發線)、兩個側式站台和兩個中間島式站台結構,集列車折返和越行功能為一體,接軌
廣清城際鐵路和
廣州東環城際鐵路;北向相鄰車站為廣清城際鐵路的
樂同站,東向相鄰車站為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的
花城街站。
運營情況
票務服務
花都站採用以地方鐵路公司運營為主、國鐵鐵路公司運營為輔的模式,支持實名認證的普通羊城通、嶺南通、全國交通一卡通、廣州捷運乘車碼等多元支付方式,以及12306系統線上、線下購票方式和紙質報銷憑證,旅客當日乘車不限制車次。
配套設施
花都站二層檢票口3A-4A和3B-4B中間位置設有母嬰室,候車廳設有免費充電樁,還有雨傘免費租借服務與便民藥箱。
交通換乘
公交線路
| |
| 廣州公交花4路、廣州公交花6路、廣州公交花7路、廣州公交花23路、廣州公交花23路(擎天公司線) |
| 廣州公交花27路、廣州公交花31路、廣州公交花37路、廣州公交花39路 |
|
軌道交通
長途巴士
花都站西面約500米處是花都區汽車客運站。
建設成果
花都站鋼結構主體結構施工難度大、技術複雜。屋蓋結構採用主次平面桁架的結構形式,最大跨度51米,懸挑22.5米,下部由12根鋼管混凝土柱作為支承,結構由12個45米×45米傘狀桁架組成,下部為樹杈結構。主桁架截面為H型鋼,次桁架截面採用圓管。柱截面採用變截面鋼管混凝土柱,柱腳採用埋入式柱腳形式。屋面鋼結構施工共分為3個區域,其中1、3區採用地面拼裝整體提升的方式進行施工,單個提升區域尺寸為186米×45米,提升結構重量為1195噸,屋面檁條重量115噸,安防措施其餘措施重量約120噸,整體提升重量約1430噸;每個提升區共設定4組提升胎架,每組提升架設定4個提升點。項目部僅用時72天就完成花都站鋼結構的整體提升及吊裝工序。
文化特色
花都站的站前廣場修建有一塊列車狀、上面寫著“和諧號”“花都——清城”等字樣的KT板,在二層候車廳內擺放了很多盆來自赤坭鎮的盆景引入眼帘,九里香、紅繼木、三角梅等造型各異的盆景,古樸的外型與現代的建築裝潢相映成趣,展現花都區與時俱進的特色盆景產業。二層候車廳還建有廣州圖書館·城際花都站分館,為旅客提供圖書的閱讀及借還服務,可與廣州市圖書館各分館實現通借通還。客運大樓透明的玻璃外牆使圖書館與花都站融為一體,館中的幾張茶几和沙發可讓遊客舒適閱讀,讓當地市民在忙碌趕車的同時也能擁有一片靜謐的閱讀空間。
價值意義
作為廣清城際鐵路一期的到發站,建成後的花都站日接送旅客量保障能力將從1萬人次上升至6萬人次,能有效分散廣州始發和終到的旅客,緩解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的客運壓力,建成空鐵聯運樞紐,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形成互補效應。(北京建築公司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