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小沙丁魚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棱鱗,17-18 12-13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蓮小沙丁魚
  • :動物界
  • :鯡形目
  • :鯡科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瀕危狀態

編號:
21552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亞科:
鯡亞科
拉丁亞科:
Clupeinae
中文屬名:
小沙丁魚屬
拉丁屬名:
Sardinella
拉丁種名:
hualiensis
定名人:
(Chu et Tsai)
年代:
1958
原始文獻:
Q. J. Taiwan Mus., 11(1-2):116-118, pl.3, figs.2-4
模式產地:
台灣花蓮, 台東
俗名:
花蓮青鱗魚, 花蓮小砂(魚丁)
國內分布:
台灣, 廣東(陸豐)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鱘形目 海鰱目 鯡形目 鼠喜目: 76-77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51-66。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可能不在中央部位中斷,或上下部份在中央部作重疊;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9;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9-20;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末緣具不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或具黑緣,且末端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余鰭淡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之台灣東部海域,或向南至香港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制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