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小沙丁

花蓮小沙丁

花蓮小沙丁是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小沙丁魚屬的魚類,分布於中國台灣至南中國海海域。 體長為體高的2.58-3.36倍,為頭長的3.87-4.28倍。頭長為吻長的3.29-3.56倍,為眼徑的2.78-3.41倍,為眼間隔的3.54-3.95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蓮小沙丁
  • 拉丁學名:Sardinella hualiensis
  • 別稱:扁仔、扁鰮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鯡形目
  • :鯡科
  • :小沙丁魚屬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至南中國海海域
簡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地理分布,

簡介

中文名:花蓮小沙丁
學名:Sardinella hualiensis
英文名:Harengula hualiensis, Sardinella brachysoma
俗名:花蓮小沙丁魚、青鱗仔、鰮仔、沙丁魚、扁仔、扁鰮
科名:Clupeidae
科中文名:鯡科
同種異名:Harengula hualiensis, Sardinella brachysoma
世界分布:中國台灣至南中國海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之中國台灣東部海域,或向南至香港海域。
模式種產地:Taiwan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50米
最大體長:12.5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長方形,極側扁。幼魚腹部凸出不明顯,成魚很凸出。眼側上位,其長大於眼間隔或吻長,而短於眼後頭長。上頜具向外翻的折,後伸至眼下1/3到1/2處。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長方形或半圓形,後鼻孔呈月牙形裂縫。鰓蓋骨高大於寬,前鰓蓋骨後圓形。頜、顎、翼骨上具小齒,犁骨無齒。鰓蓋光滑。鰓孔大。假鰓發達,假鰓上的鰓絲稍短於鰓耙上的鰓絲。脊椎骨44。
體被大圓鱗,較易脫落。鱗片垂直溝交搭或有時連續。鱗片的後半部有許多小孔。腹棱30-32。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
背鰭始於腹鰭始點前上方,始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臀鰭條後部2鰭條稍長。胸鰭鐮刀形,後伸至第14-15個腹棱處。腹鰭始於背鰭第5-7鰭條下方。尾鰭深叉狀,最長鰭條長於頭長。
體金黃色。腹部色淺。體背部及體側上方褐色。鰓孔後上方具1褐色黑斑。各鰭淡黃色。背鰭始點有一黑斑,背鰭上緣在未成熟標本中具黑斑。尾鰭上下葉末端黑色。
為小型魚類,一般體長在105mm左右,最大者體長125mm。。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硅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漁業利用

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制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地理分布

現知本種僅分布在我國台灣及廣東陸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