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綠竹

花綠竹

花綠竹(學名: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Hualüzhu’)是禾本科、綠竹屬竹類植物,株高可達12米,節間圓筒形,稈綠色,節間夾有黃色縱條紋,竹稈下部花紋明顯,上部色澤略淡。筍體馬蹄形或錐形,花綠竹筍期6月至10月。

在中國浙南,該品種適宜於蒼南、平陽、瑞安、甌海等馬蹄筍種植區域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緩坡地、房前屋後種植。

花綠竹竹筍可生食、宜鮮食,制罐性能也極為優良;筍體高纖維、低脂肪,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

(概述圖參考來源: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花綠竹是在綠竹栽培種中選育而成的新品種,筍體糖分含量高,早產、豐產,經多年移植栽培,品種性狀表現穩定,於2013年12月通過了浙江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992年,蒼南縣靈溪鎮綠竹竹園中發現稈色特別的植株(普通綠竹稈色為綠色,此種為綠稈間黃條紋),筍體食用口感較普通綠竹甜,後挖出移至周邊栽種,生長表現良好,連續觀察10年,發現竹稈特性與竹筍性狀遺傳穩定。
2003年開始,蒼南縣靈溪鎮原發現地竹叢中挖出若干分別引入周邊馬蹄筍種植區域如蒼南橋墩、蒼南觀美、瑞安鹿木、溫州景山、永嘉烏牛等地種植,各區試點生長良好,均能正常發筍和成竹。
2008年-2012年,通過對多地引入的花綠竹進行適應性觀察和筍體品質測定,認為其生長習性與普通綠竹相近,筍體品質優於綠竹,竹稈綠底間黃條,表現優質豐產。

形態特徵

花綠竹株高5-12米,直徑3-8厘米,節間圓筒形,長20-35厘米;稈綠色,節間夾有黃色縱條紋,紋寬1-15毫米不等,竹稈下部花紋明顯,上部色澤略淡。明顯的特徵是竹稈綠色帶黃條紋。
筍體馬蹄形或錐形,花綠竹筍期6月至10月,6月初開始出筍,7月、8月出筍達高峰,為出筍盛期,9月後為出筍末期

產地生境

在中國浙南,該品種適宜於蒼南、平陽、瑞安、甌海等馬蹄筍種植區域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緩坡地、房前屋後種植。花綠竹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降水量充沛的氣候環境,適宜在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沖積土、砂壤土上生長。造林地要注意避開風口。適宜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1月平均氣溫8℃,極端低溫高於-5℃,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立地適宜:海拔300米以下山麓緩坡地、房前屋後,土壤疏鬆濕潤,排水良好,pH值5.5-7.0。

生長習性

出筍期:花綠竹在中國溫州地區,出筍期最早為6月初,終於10月中旬。竹稈高生長期歷時45-70天,夜生長量大於日生長量,日均高生長量5.3厘米,最大生長量達29厘米。徑生長曆時14天。當年新竹一般於出筍成竹高生長停止後即萌芽抽枝,抽枝率達80%,當年出筍較遲的竹,則於次年3月初萌動發芽,後抽枝長葉。抽枝高度自地上起6-38厘米不等,大多竹株只要光線合適,即從地上部分第2-3節就開始抽枝,節間長度為兩頭小,中間大,11-32厘米不等。
發筍規律:花綠竹筍期6-10月,母竹定植後第三年即可挖筍,平均畝產約355千克,成林竹畝產可達500-600千克。花綠竹和普通綠竹對照種在出筍數量和產量上具有相似的規律,即6月初開始出筍,為出筍初期,出筍數量和產量均占總量的10%以下;7-8二個月出筍達高峰,為出筍盛期,出筍量占總量的83%以上;9月後為出筍末期,出筍數量和產量均占總量的10%以下。

栽培技術

造林一般選擇母竹移蔸造林,出筍早、成林快,也可用扦插苗造林,均能保持稈色穩定性狀。種植時間以3月中旬至4月中旬為宜。種植密度平地每畝栽40株,株行距4米×4米;坡地畝栽50株,株行距4米×3米,定植穴規格80厘米×80厘米×60厘米。因其出筍期比普通綠竹稍早,可適當提前於3月中下旬扒曬,4月中旬施肥,多施氮、鉀肥,少施磷肥,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施馬蹄筍專用肥。新造林地可於成活後再施,成林竹於扒曬結束後施入,按株母竹施馬蹄筍專用肥1千克左右。其他管理措施同普通綠竹。

主要價值

浙南產筍期為6-10月,恰值浙江省毛竹春筍、冬筍、雷竹筍等主要筍用竹的產筍淡季,筍期長達4個多月,典型的泥下筍,筍體適中(0.35-0.5千克),可食率高,筍肉厚實,筍質脆嫩,筍味鮮美清香,可生食、宜鮮食,制罐性能也極為優良;筍體高纖維、低脂肪,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