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花皮單竹經多年選優、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種,該變異株於2008年3月在長沙花卉市場銷售的竹苗中發現,栽培於湖南省森林植物園觀賞竹園進行觀測與繁育研究。因批量竹苗來自於湖南永州和廣東清遠一帶不同的地方,幾經易地原產具體地點已不詳。定植後於2009-2011年發新竹,所發新株都保留了母竹花色條紋特性。2012年對母株萌發的新植株分株栽培,萌發的新竹完全保持
母株特性。2015年再次對2012年分株新株萌生的新竹進行分株繁育,2016-2018年萌發的新竹也完全保持了原母竹的所有特性2016年該新變型竹種引種於湖南南嶺植物園等地進行栽培試驗,2017年萌發的新竹保持了母竹性狀。經近10年跟蹤研究,該新變型竹種遺傳特性穩定。2017年經國內專家認定為單竹新品種。依據«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相關要求進行命名,將該栽培竹新品種正式命名為
Lingnania cerosissima‘Huapidanzhu’此竹栽培品種已於2018年10月通過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國際登錄認證,國際登錄號:No:WB-001-2018-030。命名範式保存地: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中心(ICRCB)。
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狀竹類,大型合軸型叢生竹。稈直立或近於直立,高達6-8(10)米,直徑4.5-6.5(8)厘米,頂端下垂,節間長50-80(100)厘米,無毛,壁厚4-5毫米;從稈基部至頂梢所有節間整圈都分布有寬窄不一的黃色條紋,與寬窄不一的綠色條紋相間。部分小枝上也具有相同的黃綠色相間條紋;1-2年生竹稈上密被厚白蠟粉,2年生以上的稈上被稀白蠟粉;
籜鞘較節間短,約為節間長的2/5-3/5,質堅硬,脫落較遲,脫落後在籜環上存留一圈木栓質環狀物,籜鞘肩部與稈相離,背面被厚白蠟粉,具棕色微毛,籜鞘幼嫩時也具備黃綠相間的條紋,脫落乾燥後條紋逐漸消失;籜耳形長而狹窄,自籜葉基部向兩側延伸,較粗糙,鞘口剛毛多數,基部寬度僅為鞘頂的1/3-1/4,頂端截平或隆起,其邊緣具長剛毛;籜葉黑色,向後翻轉,正面具不顯著小刺毛,基部具顯著小刺毛,背面無毛或微粗糙;枝條多數簇生於每節上,各枝幾近相等,小枝粗3-4(5)毫米,枝節長16-24(28)厘米,無毛,幼時具白蠟粉,主枝基部數節上生出次生枝,具葉小枝生葉6-10枚,先端具脊,
葉鞘無毛;葉耳及鞘口具顯著剛毛,有時無毛或微粗糙;葉片長披針形,長21厘米,寬3厘米,先端漸尖,質地甚薄,正面沿中脈粗糙,背面無毛或疏生微毛,次脈5-7對,與中脈平行,葉片不具小橫脈。花未見。筍期7-10月。
產地生境
花皮單竹湖南省森林植物園觀賞竹園。適生年均溫17-20℃、年
降水量1000-2000毫米、海拔600米以下的地區生長,在酸性土或石灰質土壤上均可生長。長江流域以南廣大地區可栽培。
繁殖方法
一般採用分蔸方式,花皮單竹發筍率高,繁育力強,也可採用埋稈和扦插育苗。母竹選擇:選擇1-2年生、發枝低、胸徑1.5-4.0厘米的母竹,保留稈高3.0-3.5米,留枝3-4盤。
栽培技術
種植時間:栽植時間以2-3月和10-11月為宜。
定植密度:株行距3.5米×3.5米穴植,穴規格1.0米×0.8米×0.5米。每穴可植3-5株。
栽培管理:栽後澆足定根水,及時鋤草鬆土培蔸。定期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每年6-9月,新竹發出的新葉會遭竹卷葉蟲危害,注意防治。
主要價值
該栽培變種稈粗高大,生長勢強,萌生力強,全稈和部分竹枝具黃綠相間條紋,全稈被厚白粉,觀賞價值高,是很好的庭園綠化觀賞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