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黑斑病

花生黑斑病

花生黑斑病又叫花生晚斑病,俗稱黑疸病、黑澀病等,是由暗擬束梗霉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花生葉片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柄、托葉、莖稈和莢果。

花生黑斑病是世界性花生病害。在中國各花生產區均有發生,是花生上最常見的葉部病害之一。花生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發病盛期在花生的生長中後期,病葉出現大量病斑,光合作用效能降低,常造成植株大量落葉,影響莢果飽滿度和成熟度。受害花生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40%以上。

花生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因地制宜選種抗(耐)病品種或無病種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適時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植株生長。雨後及時清溝排漬降濕。花生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深耕土壤。最後再結合化學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黑斑病
  • 外文名: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 別名:花生晚斑病、黑疸、黑澀
  • 為害作物:花生
  •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托葉、莖稈和莢果
  • 病原:暗擬束梗霉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病害區別,

病原特徵

花生黑斑病病原菌無性世代為暗擬束梗霉(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 Curt.) v.Arx.),隸屬於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暗擬束梗霉屬。病菌子座多產生於病葉背面,半球形,埋在寄主表皮下,直徑約為60-100微米,在子座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褐色或暗褐色,有1-3個膝彎,多數無隔膜,少數1-2個隔膜,大小為10-100微米×3-6.5微米;分生孢子頂生,灰褐色至淡橄欖色,短而粗,倒棒形或圓筒形,有1-9個隔膜,多數3-5個隔膜,大小為20-70微米×4-9微米。該病菌的有性世代為伯克利球腔菌(Mycosphaerella berkeleyi Jenk.),隸屬於子囊菌亞門、座囊菌目、球腔菌屬,比較少見。病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在80%以上。該病菌只為害花生,尚未發現其他寄主。

為害症狀

花生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柄托葉莖稈莢果。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鏽褐色小斑點,後擴大形成直徑1-5毫米,近圓形或圓形病斑,暗褐色至黑褐色,葉片正、背兩面顏色相近。病斑周圍通常沒有黃色暈圈,老病斑或有較窄不明顯的淡黃色暈圈,在葉片背面病斑上,通常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子座,呈同心輪紋狀,並有一層灰褐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產生大量病斑,引起葉片乾枯脫落,葉柄和莖稈上病斑橢圓形或線形,深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時連成不規則大斑,嚴重的整個葉柄和莖稈變黑枯死。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子座、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果在病殘體內,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殼、種子上越冬,成為第2年發病的來源。在條件適宜時病菌菌絲直接產生的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在22℃下,2-4小時即可萌發產生芽管,從花生葉片表皮或氣孔侵入;在25-30℃和較高濕度條件下,10-14天就可產生病斑。病斑首先出現在靠近土表的老葉上,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成為田間再次侵染的來源。據觀察,分生孢子擴散高峰出現在早晨葉面上露水剛消失時和下雨之前。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下,分生孢子反覆再侵染,促進病情發展,到收穫前造成幾乎所有葉片脫落。在中國南方產區,春花生收穫後的病殘株上病菌又成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來源。

流行規律

花生黑斑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花生生育時期、栽培管理、品種等因素有關。高溫(25-30℃)高濕(相對濕度高於80%)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流行,因此,多雨潮濕天氣病害較重,少雨乾旱天氣病害較輕。該病一般在花生進入花期生育階段開始發生,中國南方春花生在6-7月、秋花生在10-11月發病最重。
在中國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花生產區,黑斑病始發期和盛發期均較褐斑病晚10-15天,一般6月中下旬始見,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發生盛期。適溫高濕的天氣,尤其是植株生長中後期降水頻繁,田間濕度大或早晩霧大露重天氣持續最有利發病,天氣少雨乾旱發病輕。連作地、沙質土或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植株生長勢差的地塊發病較重。在植株生育前期發病輕,後期發病重,在花生收穫前1個月內發病最重。一般生長衰老、分枝稀少、通風透光的植株上病斑多,嫩葉發病輕,成葉和老葉發病重,底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早且重。花生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直生型品種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種發病輕,葉片小而厚葉色深綠、氣孔較小的品種病情發展較緩慢。田間表現較抗病的品種如仲愷花1號、汕油162、粵油7號和湛油62等。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因地制宜選種抗(耐)病品種或無病種子。
  2.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重病田與甘薯、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
  3. 避免偏施氮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適時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植株生長。雨後及時清溝排漬降濕。
  4. 花生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深耕土壤。

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當田間病葉率達到10%以上時,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每畝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90克,或25%聯苯三唑醇可濕性粉劑50-80克,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40-60克,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40-80克,或18%辛菌胺醋酸鹽水劑150-250毫升,或25%丙環唑乳油30-50毫升等,對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也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懸浮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40%氟矽唑乳油5000-7000倍液等,均勻噴霧,畝噴藥液40-50千克。噴藥時宜加入0.03%的有機矽或0.2%洗衣粉作為展著劑,間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藥劑應交替施用,可兼治其他葉斑病害。

病害區別

花生黑斑病的症狀與花生褐斑病大致相似,為害部位相同,兩者多同時混合發生。花生褐斑病和花生黑斑病都為害花生葉片、葉柄和莖部。褐斑病發生較早,約在初花期即開始在田間出現;花生黑斑病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間開始出現。後期嚴重時兩種病害在同一植株上都有發生,引起嚴重落葉,甚至整株枯死。花生褐斑病多發生在葉片的正面,病斑為黃褐或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10毫米,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灰白色霉狀物。花生黑病斑的病斑小而圓,暗褐色和黑褐色,直徑1-6毫米。病斑邊緣較褐斑病整齊,葉背著生許多黑色顆粒點,排列成許多同心輪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