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父死兄癱後,妤小姐成了甄家大院的主人,她一心追回已逝的青春,尋求從不曾得到過的自由和歡樂。然而,封建家庭對她身心的毒害難以祛除,父兄的陰影亦時刻將她包圍。
最終,她以青春、激情和生命為代價,向黑暗的封建禮教作出了自己的抗爭。
目錄
故事的背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尾聲
新版後記
作者年表
讀者感言
《花影》是我在一個舊書攤上買的,記得當時翻開書的第一頁的時候就看見了
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當時的
第一感覺是,由如此具有意境的詩句作為開頭,其衍生出的故事必定很美,遂將它買了下來。
回去後繼續往下翻,在書的第一段,葉兆言先生也這樣的文字作為背景的鋪墊:
“二十年代江南的小城是故事中的小城。這樣的小城如今已不復存在,成為歷史陳跡的一部分。人們的想像像利箭一樣穿透了時間的薄紗,已經逝去的時代便再次復活。時光倒流,舊夢重溫,故事中的江南小城終於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讀起來有點像
王安憶的《長恨歌》中的某些片斷,給人一種濃重的黑白電影的感覺,說不出是沉重還是惆悵。
或許在某個特定時期代表性背景的刻畫上,作家的才華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表現。
想起了一首叫做《
小城故事》的歌,完全不同的背景,完全不同的味道,卻能折射出某些相同的心境。
我買的這本是90年代出版的,裝幀很簡單,也沒有內容簡介。所以,書讀到這裡讓我很是期待,因為美妙的開頭,因為淡淡的,如絲線般飄搖的唯美。
這種感覺,就像當今平面設計工作者經常使用的朦朧效果,把江南的山呀、斑駁的古宅呀、婀娜的女人呀,統統給他加上這個么遮罩,遮住了山上的烏雲、古宅的垃圾和女人臉上的雀斑,看起來很完美。
我的自欺欺人被一位同事一下揭穿。這東西不就是幾年前所謂的藝術照嘛,騙人的玩意。在人們依舊羞羞赧赧依靠照片招親的年代,這玩意不知欺騙了多少人的眼睛和感情。
實際上,這可惡的表象才剛剛開始。
作者似乎沒有那個耐心,他並不想讓我的唯美心境維持多久。
前幾頁還沒看完,甄家老爺子的死就使我腦子中的色彩一下子從《小城故事》轉到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
接下來,故事的情節在作者平淡的文字中急劇流轉,甄家少東家乃祥和甄老爺子在淫字面前一個癱瘓,一個
暴亡。到這個時候,我心裡已經沒有任何的古典唯美情緒,甚至連甄家兩個主人香閨縱慾的場面也很模糊。
很奇怪,我這時想起來的是《甲方乙方》當中,由
葛優、
徐帆扮演的那對抽著大煙的財主夫妻,陰沉沉的,壓抑得很。
我一直認為自己很有想像力。
我開始在腦中描繪《花影》的各個場面。灰白灰白的小巷子,懷抱孩子坐在門口的女人,穿著長袍、吊帶衫或舊時馬褂的男人們。咚咚響的木閣樓和木樓梯,漆紋暗淡的庭柱,
梁山好漢聚義廳一般的祠堂。紅漆破落的宅院大門,
青苔滋溜的牆桓,殘紅褪盡的青樓燈籠。
我知道我的想像有問題,因為天是陰的。
受了甄老爺子
西門慶式死亡的影響,雖然作者一直強調這是江南,但我卻沒有任何辦法將它和我過去所認識的江南聯繫在一起。我想起的是《孔乙己》、《祥林嫂》。雖然不是同一個地方,但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風貌吧。
好像還缺了點什麼。應該是書中所說的貼在電線桿上的花柳廣告。
原來城市牛皮蘚在那個時候就有了。
接下來的故事大概沒有概述的必要。因為
張國榮的死,使人們又一次回顧他的
電影,包括《風月》,也必然帶出葉兆言的《花影》。
儘管,《風月》不是《花影》的全部,但是,它還是能滿足很多人的期望,浮躁、新鮮、困惑、壓抑、暴發、謙恭、嘲弄等等。
《風月》應該不是《花影》的翻版,我認為。所以,郁忠良不是小雲,也不是查良鐘。
我突然覺得妄自評價《風月》和《花影》所描繪的東西很愚蠢。葉兆言已經寫得如此形象,張國榮和
鞏俐也已經讓我們看懂了很多東西。
懂了,不代表明白和理解。就像哥哥的死。
所以我儘量挑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電影中、書中,那個二十年代上海的
拆白黨郁忠良和那個騎著腳踏車提著鳥籠說自己正在上學的小雲,都能夠很和諧的融進那個大宅子中去,教那個大小姐騎車,和他發生關係。他們都同樣的讓那個懵懵懂懂的男孩咬牙切齒,嫉恨非常。
郁忠良、小雲和查良鐘是三個不同的人。在兩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他們發生著類似的故事。從故事上說,他們都發生的很自然。
我想,那個大宅子,那個大小姐,和那個懷甫,為何有著這樣的包容性?
我在想,如果我是郁忠良(小雲、查良鐘),宅子裡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如果是你呢?
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那個變成植物人的大少爺的眼睛。但是這個眼睛在《風月》中很茫然。
我在好多武俠書中看到,真正高明的武者,善於隱起自己的鋒芒。他們平時的目光,呆滯,混沌。
大少爺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是什麼都知道?
作為藝術加工的一種手段,在某些男男女女的苟合面前,在大宅子天天發生著的新舊衝擊面前,安排著大少爺這樣一個角色是作家和編劇的策略。
我們不能忽略故事發生的時代,二十年代的
中國。那時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開始各種各樣的救亡運動。
不知其他人是否和我想的一樣,我很希望甄家大少爺只是軀體的癱瘓,他的腦子依然清晰。
那樣,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老婆的喜怒哀樂,閨中哀怨,以及它和查良鐘的床上協定。
這時我覺得自己和十來年前那些舊王朝的支持者們一樣。他們無不希望舊王朝在腐化的體制下依舊保留一顆清醒的腦袋。所以,要改良,要維新。
那些拿起槍桿子起義的人的確很偉大。因為要想衝破自己的最初想法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我們對癱瘓大少爺的最初期望一樣。
看了一些影評,人們對張國榮和鞏俐的演出存在著過多爭議。《風月》好像還出現了一個“海外加長版”,耐人尋味。
看書的時候我就在想像小雲和查良鐘的模樣。
小雲應該是一個文質彬彬但又帶著強烈的性格扭曲,接受了一些新事物但卻又有著非常頑固的守舊氣息的年輕人。
可是不盡然,小雲出場的時候手裡還提著個鳥籠。年輕人手裡提個鳥籠不得不讓人感到奇怪,特別是那個時代一個正在上學的年輕人。
查良鐘則有點壞,是那種很吸引女人的壞。只是奇怪的是,讀到查良鐘我腦子裡想起的卻是《烈火金剛》中抗日大英雄
肖飛的形象。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把這樣的兩個人聯繫到一起。大概是當時
肖飛的薄薄的微笑充滿了機警和智慧。
查良鐘應該也是個很聰明的人。聰明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應該都長得差不多吧?
感覺不是必然的,即使是看到類似的故事情節。一看到哥哥扮演的郁忠良,我就感嘆
陳凱歌的敏銳,嘆息自己對作品顏色領悟力的蒼白。
至少,在整部片子的觀看過程中,我自始至終都有本文眾多提到的那種朦朧感覺,或強或烈,伴隨著故事的發展,書中的一幕幕在畫面中出現,至少,哥哥飾演的《風月》沒有書中所寫的那么頹亂。
《風月》在
票房上是不成功的,在影展上也是不成功的。人們說它是陳凱歌導演生涯的悲劇。
至於激情的演出,每天都在各種各樣的
電影中發生,如果爭議因此產生,那么評論界真是瞎了眼。
兩位主角所飾演的角色,本身就賦予了這樣的秉性,可嘆的是,現在的不少人,還在用這樣的一種眼光來審視藝術。
有些事,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天天都在發生,甚至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是至今仍有人用異樣的眼光來檢視他,說起來頭頭是道,自己行動起來卻是樂此不疲。
這種眼光,和那位大少爺的神采一模一樣。
還有一個人物很有意思,那就是大小姐的跟班,家族過繼給大小姐的那個人。
有人說這是一個悲劇人物。其實,從他個人來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在某段時間上,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他成為大小姐的有時毫無感情的性工具的時候,他是帶著深厚感情的,
歇斯里底。
唯一的缺憾,就是在大小姐的眼中,他們沒有任何進行生理以上層次溝通的必要。
相對而言,郁忠良比他痛苦多了。
後來人們說,是張國榮讓郁忠良更加痛苦。
其實這不重要。即使把郁忠良拆解到書中的小雲和查良鐘身上,痛苦也不會較少半分,只是略微有所不同。
我是
電影看到一半才明白《花影》和《風月》的關係的。當時看著看著,真的有種多年來的記憶被層層剝開的感覺,原來自己半年前剛剛瀏覽過《花影》。
然後我開始比較自己看書時腦子裡勾畫的小鎮和電影畫面上的小鎮。
看書的時候我想像不出晴天時小鎮的顏色。在電影中我卻看到了,但是看到的卻是經過顏色處理的鏡頭。
陽光沒有任何威懾力。偶爾透過已經開始破敗的檐角灑到
庭院深處,和某些常年沒有光照的角落兩相交錯,呈現出一種落寞的黃色。映造著鞏俐蒼白的臉和張國榮的吊帶衫。
我那時很想去拍攝地看看。
實際上,那個地方我是去過的。但是我竟然沒有任何將這地方與這本書和這部電影掛鈎的想法。我對自己感到很困惑,也對這個地方感到很困惑。
我在網上查到《風月》的拍攝地——
西遞之後,心裡咯噔了一下。
西遞位於
安徽黔縣,就在
黃山腳下,我在那曾留下了幾張照片,有院牆,有窗花,還有祠堂。
西遞這個地方,應該是陳凱歌挑的。然而那裡究竟是不是葉兆言先生意願上的故事發生地,我只好再去找找書看看。
我想我不致是個如此麻木的人,但整部
電影看完,竟然沒有發現電影中的地方自己曾經參觀過,應該不會是因為哥哥的演出吸引了我太多的目光吧?
應該不是。這個地方吸引人的東西太多,但都是些小玩意。
它很難給人一個整體的印象。人一走進去,就迷失在宅院的縫隙中了。
就像那個懷甫,那個小雲,還有查良鐘和郁忠良,他們已走進大宅子,哪怕是嘲弄,哪怕是不屑,他們都
不可避免的陷了進去。
葉兆言先生在書中寫道:
“只有空氣中,仍然洋溢著淫蕩的氣息,女人的脂粉氣味,仿佛凝固在了南方特有的潮濕氣氛之中。許多沒人住的老房子正在開始漏雨。”
現在已經沒有了淫蕩的氣息,和女人脂粉的味道。
如果這不是導演故意的手段,那就是20年代的共性在迷惑我。
我在黃山西遞旅遊時買了本書,《桃花源里人家》。
僅從書名就知道,這是個很美的地方。
我至今還記得我參觀的時候,導遊指著每家每戶客廳桌上的座鐘、花瓶和
鏡子向我們介紹:
鐘聲一響,平(瓶)平靜(鏡)靜。
《花影》的結局,小雲把妤小姐也變成了植物人。她和她哥哥的眼中,是“永恆的呆板和漠然”。
但是那個時代已然過去,哥哥也已然安息。
編輯推薦
她,暴虐乖張,卻又單純天真;他,敏感刻薄,然而感情真摯;他,老實木訥,其實陰鬱內向……愛與毒相伴,緣與孽共生。他們,都成為沒落大宅陰影下的畸人。
作者簡介
葉兆言,1957年出生,
南京人。1974年高中畢業,進工廠當過四年鉗工。1978年考入
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80年代初期開始文創作,創作總字數約四百萬字。主要作品有七卷本《葉兆言文集》、《葉兆言作品自選集》以及各種選本。另有長篇小說《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景》、《花煞》、《別人的愛情》、《
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么頑固》,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絕妙小品文》、《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