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埠圈村

花埠圈村

花埠圈村地處山東臨沂市羅莊區盛莊辦事處最南端,距羅莊區委駐地2公里,土地面積4500畝,可耕地面積1800畝,98%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是魯南最大最集中的少數民族居住村,隸屬羅莊區盛莊辦事處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埠圈村
  • 所屬地區:山東臨沂市
  • 面積:4500畝
  • 人口數量:5300人
  • 耕地面積:1800畝
人口民族,經濟,建制沿革,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人口民族

全村共1302戶,人口自然增長率0.8‰,村內姓氏較雜,馬、肖、文、沙、張姓居多,另有高、胡、盧、邢、杜等姓,均為回族。花埠圈村地處山前傾斜平原地帶,地勢平緩,土地肥沃,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為主,並且可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和花卉。

經濟

(一)解放前舊社會時期(1949年前)
回族在歷史上就以善商賈會經營著稱,大多以牧養、皮毛加工、屠宰為特長。在舊社會裡,該村只有少數人是一副皮匠擔子趕四集,掌鞋修補賣皮條的窮回回,多數回族人經營手工業,均因市場蕭條處於失業中,有的東奔西逃要飯為生,有的改業租種地主的地或購置少量的土地而種地務農了。
(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
1、互助組合作化時期(1950—1957)
解放後,於1951年結束土改前,同漢族廣大貧民一樣,該村廣大穆斯林分得了均等的賴以生存的土地,走上了農業集體化道路,有的是回族戶聯合,有的回、漢族戶自願聯合,建立了農業互助組、合作社。
2、人民公社化時期(1958—1978)
積極擁護黨的總路線,繼續鞏固加強農村人民公社,帶領民眾走集體化道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挖溝、整田、抗旱、排澇,使糧食豐收有了保證,還先後辦起了衛生室、油房等集體經濟。
(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時期
1、1978年—2000年
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完善農田基本建設:建大井,修石渠,建二級揚水站,修生產路、過路橋,實行林田路綜合治理。1986年建起回民國小一處,容納12個教學班,建二層村委辦公樓一棟。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7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00元,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1995年以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又先後興建了電灌站、機灌站,攔水大壩,揚水站、排水溝、生產路。辦起了磚瓦廠12處,年產值200萬元,上交利稅80萬元,新建古建瓦廠一處。由於經濟得到發展,促進了文明村莊的建設:1000多戶農民住進4016間新式瓦房;修了經濟開發路,寬28米,長1800多米;修建了清真寺。建立健全了全村各種組織,組建村黨總支,下設五個支部,總支成員6人,全村共有62名黨員。1997年在村西丘嶺地帶興建魯南牛羊交易市場。每交易日成交額高達60多萬元。同年,村集體籌資15萬元,整改全村用電線路,使全村的電價由原來的0.8元/度下降為0.6元/度。該村的各項工作現位於全區先進行列,多次受到上級領導部門的表彰。
2、2000年—至今
花埠圈村是盛莊辦事處經濟強村之一,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辦事處前茅。2005年全村奶牛、黃牛存欄12000多頭,投資100多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15家,個體工商戶360家,大型貨運車輛600多部,家庭用轎車200多部,集體工副業純收入35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4200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村“兩委”多方籌資,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先後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回民國小、清真寺、小康樓區、硬化道路等公益項目,截止2005年底全村硬化道路面積56000平方米,有線電視入戶率100%,程控電話入戶率100%,自來水入戶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100%。1995年8月經民主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連續十年被辦事處評為先進黨總支;1990年2月被中央評為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2005年1月被評為全省民主法制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村名來歷
回民是最早遷入古琅琊郡的少數民族。北宋建隆年間有一部分遷入古琅琊郡的回民在臨沂城南10公里處的青峰嶺開始定居,此處因西北兩面山丘成半圓圈,且春夏時節野花錦簇,故名花埠圈。
花埠圈村的革命傳統
抗日戰爭時期。花埠圈村村民高連懷、李德友、沙文才、文廷盡等40多人參加了濱海回民大隊。這支回民大隊活動在西至沂河兩岸,東至沿海一帶,主要任務是:堅持邊沿鬥爭,有時配合大部隊作戰,清剿臨沂周圍的殘餘敵偽軍。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2月,濱海回民大隊與渤海回民大隊合編,成立了一文回民支隊,該村的肖志洪、楊德才等10多人被編人回民支隊,由馬傑任隊長、彭林伯任政委,全支隊有900人,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該村於1945年12月建立村黨支部,第一任書記是馬寶銀,在沂河西岸被國民黨殺害。
抗美援朝時期。該村村民文延如、張洪福等人積極參軍後,毅然奔赴朝鮮戰場,保家衛國。
重修清真寺
花埠圈村清真寺始建年代無考,據現碑文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由阿訇張允主持重修,民族英雄左寶貴曾重金資助,並題書門匾"聖教常昭"。時建大殿三間,講堂五間,水房三間,寺門樓一座,占地一畝七分。隨著歷史變遷,歲月磨蝕,又經"文革"破壞,1972年又遭火災,清真寺數次受損,嚴重影響了廣大穆斯林正常的宗教生活。鑒於此,歷任書記:張玉乾、肖彥彬、沙自靈,阿訇文延彬、文永泉等主持先後數次修繕,至1992年形成大殿五間,講堂十間,水房六間,門樓一座,占地二畝七分,並有省委丁樂春處長重書門匾"聖教常昭"。1998年6月在上級宗教部門和盛莊鎮黨委、政府的支持關懷下,村總支書記肖自立順廣大穆斯林之心愿,帶領村支兩委主持清真寺的修建,清真寺面貌煥然一新。
花埠圈村
清真寺

社會事業

臨沂花埠圈回民學校幾易校址,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得到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和家長的認可,本著“辦家長放心學校,育世紀創新人才”的辦學宗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教育教學工作得到不斷推進。
學校占地16965平方米,幼教一體,教師30人,在校學生全日制350人,幼稚園150人,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花埠圈村委領導協調多方關係籌措資金,於2008年10月18日投資400萬元開工建設教學樓,該樓建築面積4300米2,按山東省規範化學校標準設計,抗震能力為八度,設計中使用了“空心管無梁”工藝,外觀是現代風格建築風格。連同硬化、綠化、生活區建設、運動區建設和幼稚園改建總投資達600萬元。
學校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民族教育先進集體、臨沂市規範化學校、羅莊區區規範化學校、羅莊區區教學工作示範學校、羅莊區文明單位、羅莊區村級國小辦學先進單位、羅莊區教學綜估先進單位、羅莊區教學成績二等獎、羅莊區三優學區、盛莊辦事處先進單位、明星學校等榮譽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臨沂市羅莊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