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九年(1731),辰沅永靖兵備道王柔在廳城吉多坪建興隆寺,從沅陵龍泉山招來道一和尚講經說法,收徒傳教。此後,佛教在永綏逐步興起,到嘉慶二年(1817),全縣有寺院庵堂18座,僧尼18名。乾嘉苗民起義失敗後,傅鼐統治湘西,提倡“以神道設教,補政令之不足”,佛教在永綏又有發展。到民國時期,縣境有大興寺、金山寺、觀音堂、松林寺、雲月寺、茅庵等大小寺院庵堂26座,僧尼50餘人。寺廟庵堂供奉觀音、羅漢、金剛等神像,多為木雕或泥塑,僧尼朝暮焚香拜佛、做“早晚功課”,白天打坐念經、出門化緣、宣揚菩薩救苦救難、消災祛病、知禍識福,吸引施主求神拜佛。不少善男信女,為求子求福、消災免難,到寺廟庵堂焚香秉燭、討封求籤、祈求菩薩保佑。夏日,一些官吏商紳,豪富翁姑,到寺廟避暑消遣、打牌作樂、品賞齋味。年復一年,寺廟香火不斷,若遇民間喪事,僧尼應邀去做佛事,超度亡靈。建國後,僧尼多數還俗,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寺廟庵堂,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改為他用。“文化大革命”中,大破“四舊”,所有寺廟被毀,佛教停止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自由政策,開始恢復佛教活動,老僧尼釋心愿被推選為縣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