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楊桃產於廣州市效區花地。熟果汁多,味甜蜜,微酸,肉質爽脆嫩滑,十分可口,尤以果肉飽滿,紅肉青皮,果肉似紅黃二色互相滲透,果核最邊處為青色,果心有白色的核的“紅果”為最佳品。栽培歷史已有2000年左右,果實除生食外,並有藥用價值,可治風濕,止渴生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地楊桃
- 產地:廣州市效區花地
- 栽培歷史:2000年左右
- 最佳品:紅果
楊桃,產品鑑定,質檢報告,物種起源,民間記憶,追根溯源,民間傳說,
楊桃
花地楊桃
楊桃又名“五斂子”、“羊桃”。常綠或半常綠喬木,高達12米。羽狀複葉,小葉5~11片,卵圓形至橢圓形。夏季開花,花小,白色或紫紅色。漿果橢圓形,有五棱,熟時黃色。分布於熱帶亞洲,我國華南地區常栽培。果生食或供藥用。
楊桃果實形狀特殊,顏色呈翠綠鵝黃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
成分:性溫涼,含豐富維他命B1、B2、糖分。
功能:生津止渴,治喉嚨和利尿。外敷腫毒,散熱止痛。
楊桃果實形狀特殊,顏色呈翠綠鵝黃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
成分:性溫涼,含豐富維他命B1、B2、糖分。
功能:生津止渴,治喉嚨和利尿。外敷腫毒,散熱止痛。
產品鑑定
花地楊桃
老人家說,花地楊桃的極品稱“紅果”,通體透紅,以青邊紅肉,果芯細,清甜化渣而著稱,味道與現在市面上買到的楊桃有天壤之別。民國時期,“紅果”賣到四角白銀一市斤,相當於一個火柴廠工人一整日的收入。花地一帶曾遍植楊桃,當年的華僑,再貴也要在花地買一個楊桃位,因為花地楊桃從未失收,並且一年四造,人稱要發財就種楊桃。如今在花地的純種老楊桃樹,已剩不過十來棵了。
質檢報告
作為嶺南佳果之一,花地楊桃威名遠播,清末和民國時期,它曾是嶺南最盛行的水果之一,不少華僑慕名到廣州購買,有的甚至寧可付極高的價錢,也要在花地買一個“楊桃位”,因為種楊桃是當時易賺錢而且沒有風險的生意。
清代兩廣總督阮元,曾寫詩盛讚花地楊桃:“荔枝生嶺南,漢唐已名久。味艷性復炎,尤物豈無害。誰知五棱桃,清妙竟為最。誠告知味人,味在酸酣外。”花地楊桃有清甜可口、爽滑化渣的良好口碑,其中“紅果”(舊花果)尤為出名,其紅皮紅肉的特質在所有楊桃中絕無僅有。當時在廣州街頭,常可聽到小販在叫賣中唱“楊桃贊”:“新花不似舊花,舊花食落無渣”。
花地楊桃曾主要在芳村花地、茶滘一帶栽種,後來引種到芳村的葵蓬、天河的獵德、海珠的小洲、侖頭、土華等地,現在除了在海珠區還保留有成片的楊桃樹外,花地楊桃已經所剩無幾,保留下來的楊桃樹,亦主要出於維護生態環境的考慮,而基本不計較其經濟利益。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的關偉耀教授(現已退休)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廣州重新從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引進楊桃品種,現在果樹研究所大量栽培“大果楊桃”,該品種的楊桃個頭比花地楊桃大,也甜,但做不到像花地楊桃那樣含蜜味的甜。
楊桃在今天並不是讓人感覺特別美味的水果,但人們仍保留了中秋佳節吃楊桃的傳統,因為它有酷似星星的美麗橫切面,賞月時應景,也因為只有在那時,我們才可能在市面上見到有楊桃出售,以前花地楊桃一年四造的盛況已經成為過去,皮色紅潤香甜化渣的“舊花果”,我們亦無緣品嘗了,有過賣四角白銀一斤光榮歷史的花地楊桃,在新一代的廣州人心裡,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光環,但花地楊桃,依然是值得廣州人懷念的曾經輝煌。
清代兩廣總督阮元,曾寫詩盛讚花地楊桃:“荔枝生嶺南,漢唐已名久。味艷性復炎,尤物豈無害。誰知五棱桃,清妙竟為最。誠告知味人,味在酸酣外。”花地楊桃有清甜可口、爽滑化渣的良好口碑,其中“紅果”(舊花果)尤為出名,其紅皮紅肉的特質在所有楊桃中絕無僅有。當時在廣州街頭,常可聽到小販在叫賣中唱“楊桃贊”:“新花不似舊花,舊花食落無渣”。
花地楊桃曾主要在芳村花地、茶滘一帶栽種,後來引種到芳村的葵蓬、天河的獵德、海珠的小洲、侖頭、土華等地,現在除了在海珠區還保留有成片的楊桃樹外,花地楊桃已經所剩無幾,保留下來的楊桃樹,亦主要出於維護生態環境的考慮,而基本不計較其經濟利益。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的關偉耀教授(現已退休)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廣州重新從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引進楊桃品種,現在果樹研究所大量栽培“大果楊桃”,該品種的楊桃個頭比花地楊桃大,也甜,但做不到像花地楊桃那樣含蜜味的甜。
楊桃在今天並不是讓人感覺特別美味的水果,但人們仍保留了中秋佳節吃楊桃的傳統,因為它有酷似星星的美麗橫切面,賞月時應景,也因為只有在那時,我們才可能在市面上見到有楊桃出售,以前花地楊桃一年四造的盛況已經成為過去,皮色紅潤香甜化渣的“舊花果”,我們亦無緣品嘗了,有過賣四角白銀一斤光榮歷史的花地楊桃,在新一代的廣州人心裡,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光環,但花地楊桃,依然是值得廣州人懷念的曾經輝煌。
物種起源
茂林園裡 僅剩幾棵花地楊桃樹
花地楊桃
之前查閱資料,有個頗讓人吃驚的發現,根據2000年的新聞報導,當時尚在芳村花地和茶滘生長且名正言順的花地楊桃已是只剩七棵,不知時隔四年,這七棵正牌楊桃還是否健在,而令人深感不可置信的是,曾經名揚四海有口皆碑的嶺南佳果“老字號”,怎么竟然衰落到如此地步?
打聽到這絕無僅有的幾棵楊桃樹在余滿本老伯的茂林園內,我們啟程前往芳村。我一路想像“茂林園”是一片果園,綠樹成蔭,在余老伯的帶領下,曲折繞過幾重果樹,到達一個不知名的角落,順著老伯手指的方向,看到千條紅霧繞、萬道彩雲飛,養在深閨的花地楊桃樹,如同藏在萬壽山五莊觀深處的人參果樹般,樹上果實玲瓏剔透,恍如神品。
事實全非如此。
我們在芳村龍溪大道一個住宅區前下車,余老伯在高樓後面的鐵護欄上開了一個小門,從爬梯下去就是茂林園。如今的茂林園是一個數十平方米大小的小院落,周圍擺滿盆景,我們落腳處旁邊有兩棵樹,約有一人半高,枝幹並不顯得粗壯,只是枝葉尚算繁密。那就是花地楊桃樹,余老伯說。
走到樹底下仔細瞧了瞧,果然,枝頭綴滿楊桃,大部分色澤青綠,有些成熟了,變成黃色,可個頭全跟拇指相差無幾。余老伯說,這楊桃樹九成以上的果子裡都長了蟲子,風一吹就往下掉,這幾年家裡都沒人願意吃。言語間他撿起一個掉到地上的楊桃,用手掰開,果然,白白的肉蟲子在已變成棕色的楊桃肉里探頭探腦。
他把爛楊桃扔到地上,接著說,別看現在的楊桃個小皮青,可糖分足,吃到口裡絕不會感到苦澀。
這些楊桃樹當年由余老伯的爺爺余老傑親手種下,如今歲數也有一百好幾了。花地剩下的甜楊桃樹,基本就在這附近。
余老伯說,“那邊有幾棵,前面還有幾棵,不過全都長蟲了。”我們朝“那邊”看去,兩三棵楊桃樹在村屋與住宅區圍牆的夾道間努力地伸展枝丫,我們沒有到“前面”去看,據余老伯說,這裡全部楊桃樹加起來也就十棵左右。
一年有四造 花地楊桃從未失收
荔枝有“大年”“小年”,可花地的楊桃,從沒試過失收,並且一年有四“造”(意即成熟期)。謝老介紹說,第一造,在農曆七八月,為慶“七姐誕”,人們買楊桃回家供奉和品嘗,這裡的楊桃,也叫“拜七姐果”;第二造,在農曆九月後,重陽登高,也是“星君誕”,於是這一造的楊桃被稱作“拜九果”;農曆十月是楊桃的第三造,這裡種地的農民紛紛下田秋收,同期成熟的果子也相應得名叫“割禾紅”;楊桃樹在冬天還結一次果,叫“雪稔”,不過歲晚的果子品質不及之前,一般不再採集上市,而讓自己人隨便摘來吃。
謝老說,那時的楊桃甜,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施“人肥”,第三造過後,果農便開始在楊桃樹腳挖泥,挖一個大坑,倒進“人肥”,然後挖塹里的淤泥,鋪滿楊桃樹腳,作為基肥,也保護樹根不受嚴寒侵襲,使之安然過冬。
楊桃市集 花地區斗靚紅果
清代詩人倪雲癯有詩描寫花地楊桃的上市情況:“全家生計在江鄉,趕市朝朝下果忙。三稔一斤錢五百,黃雲堆滿石圍塘。”可見清代花地楊桃的生產和銷售就十分興旺。
謝老說楊桃在民國時亦賣得好,一有“紅果”上市,即人人搶購,拿到廣州西關的銀鋪商行等地零售,能賣四角白銀一斤,相當於當時一個火柴廠工人一整天的工作收入。由於楊桃生意好做,花地的“楊桃位”(種楊桃的田地)售價極高,而港澳台和南洋等地的華僑,則特別回來,再貴也要買一個“楊桃位”,因為當時種楊桃是絕對不會虧本的生意。
謝老回憶,“湘蘭書墪”和“聯桂北街”是花地的水果市場,果農都把楊桃擔到那裡叫賣。那時賣楊桃的歌謠人人懂唱:“花地甜楊桃,確係正式花地貨。花地正斗靚紅果,食落爽甜無渣播!花地正斗靚紅果,新花唔似舊花果。食落好食,你要快手買多幾個。有買就快手,好嘢剩下唔多囉。花地甜楊桃,確係正斗貨!”
第一人物
爺爺種下了茂林園的楊桃樹
余滿本,芳村茂林園第三代主人
楊桃刀法 三刀最關鍵
余老伯說,削楊桃是講究刀法的,可惜現在楊桃不主流,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刀法這回事了。他比劃了一下,說以前用的水果刀很長,約有二三十厘米,現在沒有,姑且用小刀來演示。首先是把楊桃的兩頭去掉,然後削去五條瘦長的“斂”,接下來是關鍵的三刀,頭兩刀,把楊桃分成兩塊兩瓣和一塊一瓣的三部分,用拇指頂住一瓣那塊,往前推,裸露出楊桃的芯,第三刀把芯切除,用芯來拭擦果實表皮,清潔後,再把兩瓣的部分從中間切開。如此楊桃成了完美無缺的五瓣,可以立即食用了。
品質最好的叫“舊花果”
余伯記得,每年六七月,楊桃快成熟的季節,糖分已令果實變得足夠甜,因而偷吃的鳥兒很多,這時候是果園裡最熱鬧的時候,從早到晚,花地與茶滘一帶,鼎沸的銅鑼聲、人聲不絕入耳,因為此時幾乎是全民出動,噹噹地敲響鑼鈸,以嚇跑貪食的鳥。因為這可是關係到這年收成好壞的大事。被鳥雀啄食過的楊桃表皮看得出焦褐色的疤痕,等級最次,稱為“次果”,損傷面積較大的“大次”,痕跡很少,只留下不顯眼小坑的叫“小次”。
掛在枝頭上健康平安成長直至成熟的果實長成鐵稔、青皮、紅肉且有汁,這種青里透紅的果實,個頭較大的叫上果,小個的叫果仔。
而品質最好的果實,晚間受露水,日間接受適量的陽光照射,在皮上留下斑斑漬痕,熟後肉質爽脆,汁液飽滿而鮮甜,剛熟即被摘下的果實叫“新花”;如果果身堅實能耐久,則被留在枝上多長几天,待到通體透紅方摘下,稱為“紅果”,又叫“舊花果”,這也是花地楊桃得以揚名海外的代表作。
余伯說那時人人愛吃花地楊桃,自己小時候也不例外,常常爬樹偷最好的果子吃,然而種楊桃的果農對每棵樹上楊桃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發現哪些樹不對勁,就知道有搗蛋鬼來拜訪過了。余伯說為此少不了被父親教訓,而他頭上至今留著一個疤,就是從楊桃樹上摔下來時留下的。
打聽到這絕無僅有的幾棵楊桃樹在余滿本老伯的茂林園內,我們啟程前往芳村。我一路想像“茂林園”是一片果園,綠樹成蔭,在余老伯的帶領下,曲折繞過幾重果樹,到達一個不知名的角落,順著老伯手指的方向,看到千條紅霧繞、萬道彩雲飛,養在深閨的花地楊桃樹,如同藏在萬壽山五莊觀深處的人參果樹般,樹上果實玲瓏剔透,恍如神品。
事實全非如此。
我們在芳村龍溪大道一個住宅區前下車,余老伯在高樓後面的鐵護欄上開了一個小門,從爬梯下去就是茂林園。如今的茂林園是一個數十平方米大小的小院落,周圍擺滿盆景,我們落腳處旁邊有兩棵樹,約有一人半高,枝幹並不顯得粗壯,只是枝葉尚算繁密。那就是花地楊桃樹,余老伯說。
走到樹底下仔細瞧了瞧,果然,枝頭綴滿楊桃,大部分色澤青綠,有些成熟了,變成黃色,可個頭全跟拇指相差無幾。余老伯說,這楊桃樹九成以上的果子裡都長了蟲子,風一吹就往下掉,這幾年家裡都沒人願意吃。言語間他撿起一個掉到地上的楊桃,用手掰開,果然,白白的肉蟲子在已變成棕色的楊桃肉里探頭探腦。
他把爛楊桃扔到地上,接著說,別看現在的楊桃個小皮青,可糖分足,吃到口裡絕不會感到苦澀。
這些楊桃樹當年由余老伯的爺爺余老傑親手種下,如今歲數也有一百好幾了。花地剩下的甜楊桃樹,基本就在這附近。
余老伯說,“那邊有幾棵,前面還有幾棵,不過全都長蟲了。”我們朝“那邊”看去,兩三棵楊桃樹在村屋與住宅區圍牆的夾道間努力地伸展枝丫,我們沒有到“前面”去看,據余老伯說,這裡全部楊桃樹加起來也就十棵左右。
一年有四造 花地楊桃從未失收
荔枝有“大年”“小年”,可花地的楊桃,從沒試過失收,並且一年有四“造”(意即成熟期)。謝老介紹說,第一造,在農曆七八月,為慶“七姐誕”,人們買楊桃回家供奉和品嘗,這裡的楊桃,也叫“拜七姐果”;第二造,在農曆九月後,重陽登高,也是“星君誕”,於是這一造的楊桃被稱作“拜九果”;農曆十月是楊桃的第三造,這裡種地的農民紛紛下田秋收,同期成熟的果子也相應得名叫“割禾紅”;楊桃樹在冬天還結一次果,叫“雪稔”,不過歲晚的果子品質不及之前,一般不再採集上市,而讓自己人隨便摘來吃。
謝老說,那時的楊桃甜,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施“人肥”,第三造過後,果農便開始在楊桃樹腳挖泥,挖一個大坑,倒進“人肥”,然後挖塹里的淤泥,鋪滿楊桃樹腳,作為基肥,也保護樹根不受嚴寒侵襲,使之安然過冬。
楊桃市集 花地區斗靚紅果
清代詩人倪雲癯有詩描寫花地楊桃的上市情況:“全家生計在江鄉,趕市朝朝下果忙。三稔一斤錢五百,黃雲堆滿石圍塘。”可見清代花地楊桃的生產和銷售就十分興旺。
謝老說楊桃在民國時亦賣得好,一有“紅果”上市,即人人搶購,拿到廣州西關的銀鋪商行等地零售,能賣四角白銀一斤,相當於當時一個火柴廠工人一整天的工作收入。由於楊桃生意好做,花地的“楊桃位”(種楊桃的田地)售價極高,而港澳台和南洋等地的華僑,則特別回來,再貴也要買一個“楊桃位”,因為當時種楊桃是絕對不會虧本的生意。
謝老回憶,“湘蘭書墪”和“聯桂北街”是花地的水果市場,果農都把楊桃擔到那裡叫賣。那時賣楊桃的歌謠人人懂唱:“花地甜楊桃,確係正式花地貨。花地正斗靚紅果,食落爽甜無渣播!花地正斗靚紅果,新花唔似舊花果。食落好食,你要快手買多幾個。有買就快手,好嘢剩下唔多囉。花地甜楊桃,確係正斗貨!”
第一人物
爺爺種下了茂林園的楊桃樹
余滿本,芳村茂林園第三代主人
楊桃刀法 三刀最關鍵
余老伯說,削楊桃是講究刀法的,可惜現在楊桃不主流,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刀法這回事了。他比劃了一下,說以前用的水果刀很長,約有二三十厘米,現在沒有,姑且用小刀來演示。首先是把楊桃的兩頭去掉,然後削去五條瘦長的“斂”,接下來是關鍵的三刀,頭兩刀,把楊桃分成兩塊兩瓣和一塊一瓣的三部分,用拇指頂住一瓣那塊,往前推,裸露出楊桃的芯,第三刀把芯切除,用芯來拭擦果實表皮,清潔後,再把兩瓣的部分從中間切開。如此楊桃成了完美無缺的五瓣,可以立即食用了。
品質最好的叫“舊花果”
余伯記得,每年六七月,楊桃快成熟的季節,糖分已令果實變得足夠甜,因而偷吃的鳥兒很多,這時候是果園裡最熱鬧的時候,從早到晚,花地與茶滘一帶,鼎沸的銅鑼聲、人聲不絕入耳,因為此時幾乎是全民出動,噹噹地敲響鑼鈸,以嚇跑貪食的鳥。因為這可是關係到這年收成好壞的大事。被鳥雀啄食過的楊桃表皮看得出焦褐色的疤痕,等級最次,稱為“次果”,損傷面積較大的“大次”,痕跡很少,只留下不顯眼小坑的叫“小次”。
掛在枝頭上健康平安成長直至成熟的果實長成鐵稔、青皮、紅肉且有汁,這種青里透紅的果實,個頭較大的叫上果,小個的叫果仔。
而品質最好的果實,晚間受露水,日間接受適量的陽光照射,在皮上留下斑斑漬痕,熟後肉質爽脆,汁液飽滿而鮮甜,剛熟即被摘下的果實叫“新花”;如果果身堅實能耐久,則被留在枝上多長几天,待到通體透紅方摘下,稱為“紅果”,又叫“舊花果”,這也是花地楊桃得以揚名海外的代表作。
余伯說那時人人愛吃花地楊桃,自己小時候也不例外,常常爬樹偷最好的果子吃,然而種楊桃的果農對每棵樹上楊桃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發現哪些樹不對勁,就知道有搗蛋鬼來拜訪過了。余伯說為此少不了被父親教訓,而他頭上至今留著一個疤,就是從楊桃樹上摔下來時留下的。
民間記憶
謝璋,《芳村文史》作者之一
謝老說,目前市面上買到的楊桃,味道與花地楊桃有著天壤之別,花地楊桃果心細,汁蜜肉爽,無澀味而且化渣,花地楊桃有一個別的楊桃所不具備的特質,把楊桃放進清水中,別的楊桃一般浮上水面,而含糖分足夠高的花地楊桃,卻無一例外地往下沉。
花地楊桃之所以特別甜,一得益於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二由於有效的栽培方法。謝老說,以前的“花地”,周圍是水,土壤濕潤疏鬆,土層下是礁石,方便排灌又有一定隔水作用,令供給果樹的水分不至於過量,糖分因此得以大量保存。而花地一帶日照充足,高溫高濕,極適合楊桃生長。
花地的果農更是摸索出運用“紗窗熱”的栽培方法,楊桃需要充足的日照,卻又特別害怕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過多的陽光會令果實失去光澤,果皮呈現燒焦色而果形不雅,而得不到陽光照射的陰枝果,也同樣黯淡無光,並且味淡多渣。
因而有經驗的果農修剪枝葉,把遮擋陽光的斗枝清除,調整枝葉的疏密程度,為楊桃製造類似紗窗的照射效果,既不過量,亦不顯陰暗。紅果一般生長在枝杈中部,因為這部分枝葉的疏密較好控制,能通過修剪給楊桃製造合適的生長環境,貼近樹身或長在樹冠外的楊桃,比較難成“紅果”之材。
謝老說,目前市面上買到的楊桃,味道與花地楊桃有著天壤之別,花地楊桃果心細,汁蜜肉爽,無澀味而且化渣,花地楊桃有一個別的楊桃所不具備的特質,把楊桃放進清水中,別的楊桃一般浮上水面,而含糖分足夠高的花地楊桃,卻無一例外地往下沉。
花地楊桃之所以特別甜,一得益於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二由於有效的栽培方法。謝老說,以前的“花地”,周圍是水,土壤濕潤疏鬆,土層下是礁石,方便排灌又有一定隔水作用,令供給果樹的水分不至於過量,糖分因此得以大量保存。而花地一帶日照充足,高溫高濕,極適合楊桃生長。
花地的果農更是摸索出運用“紗窗熱”的栽培方法,楊桃需要充足的日照,卻又特別害怕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過多的陽光會令果實失去光澤,果皮呈現燒焦色而果形不雅,而得不到陽光照射的陰枝果,也同樣黯淡無光,並且味淡多渣。
因而有經驗的果農修剪枝葉,把遮擋陽光的斗枝清除,調整枝葉的疏密程度,為楊桃製造類似紗窗的照射效果,既不過量,亦不顯陰暗。紅果一般生長在枝杈中部,因為這部分枝葉的疏密較好控制,能通過修剪給楊桃製造合適的生長環境,貼近樹身或長在樹冠外的楊桃,比較難成“紅果”之材。
追根溯源
“五斂子”出自晉代《南方草木狀》
楊桃在中國古代,有過不少不同的名字。在有關楊桃的最早記載里,這種水果被稱為“五斂子”,見晉代嵇含(嵇康之子)的《南方草木狀》:“五斂子,大如木瓜,黃色……上有五棱,南人采棱為斂,故以為名。”
到明代,“楊桃”的稱謂已經出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描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楊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蝳(亦稱碌軸,石制的圓柱形農具,用來軋穀場),上有棱,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蘋果的一種,通稱‘柰子’,也稱‘花紅’、‘沙果’)。”
而清代廣東的文獻普遍提及楊桃的出處,《廣東新語》二十五卷進行術語解釋:“羊桃,其種在大洋來。一曰洋桃。樹高五六丈。大者數圍。花紅色,一蒂數子。七八月間熟。色如蠟。一名三斂子,亦曰山斂。斂,棱也。”
清代芳村花地及南海一帶已大量種植楊桃,花地楊桃開始揚名,估計當時從東南亞引進了較甜的品種,“其種來自大洋”(《南越筆記》),“洋桃”之名得到普及。經過品種改良,粵人尤其是果農逐漸把山斂與楊桃區分為內涵不完全一致的兩個概念,酸者被劃歸為山斂,又稱“酸山稔”;稱得上“楊桃“的,則被果農認為是正經的甜楊桃。
楊桃在中國古代,有過不少不同的名字。在有關楊桃的最早記載里,這種水果被稱為“五斂子”,見晉代嵇含(嵇康之子)的《南方草木狀》:“五斂子,大如木瓜,黃色……上有五棱,南人采棱為斂,故以為名。”
到明代,“楊桃”的稱謂已經出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描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楊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蝳(亦稱碌軸,石制的圓柱形農具,用來軋穀場),上有棱,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蘋果的一種,通稱‘柰子’,也稱‘花紅’、‘沙果’)。”
而清代廣東的文獻普遍提及楊桃的出處,《廣東新語》二十五卷進行術語解釋:“羊桃,其種在大洋來。一曰洋桃。樹高五六丈。大者數圍。花紅色,一蒂數子。七八月間熟。色如蠟。一名三斂子,亦曰山斂。斂,棱也。”
清代芳村花地及南海一帶已大量種植楊桃,花地楊桃開始揚名,估計當時從東南亞引進了較甜的品種,“其種來自大洋”(《南越筆記》),“洋桃”之名得到普及。經過品種改良,粵人尤其是果農逐漸把山斂與楊桃區分為內涵不完全一致的兩個概念,酸者被劃歸為山斂,又稱“酸山稔”;稱得上“楊桃“的,則被果農認為是正經的甜楊桃。
民間傳說
花地楊桃與七仙女有關
關於花地楊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芳村地區一代代地流傳下來,謝老說,在他小時候,奶奶就給他講過這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一天晚上,七位仙女下到凡間,在白鵝潭玩,被遠遠飄來濃郁的花香吸引到花地。卻聽到花叢中傳來哭聲,她們循聲前行,來到一間茅屋,這是楊桃嬸的家,楊桃嬸正伏在家門,悲切地哭。七位仙女問她為何而哭。原來官府要求心靈手巧的楊桃嬸,在七夕乞巧節前,採集茉莉、素馨、白蘭等各式花朵,穿織成蝴蝶、魚蝦、彩燈等千件花飾,以打動巡撫大人的千金,並威脅楊桃嬸說如果不能在限期內完成任務,則要嚴懲治罪。七位仙女非常同情楊桃嬸的遭遇,於是借來天上的星星,掛在茅屋四周的樹上,又到田裡採集花朵,幫楊桃嬸一起穿織花飾,終於在天將亮時把所有花朵穿成花飾。仙女們回到天上,留在樹上的星星結成果子,又甜又爽,由於果子結在楊桃嬸的周圍,人們便都稱之為“楊桃”。
關於花地楊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芳村地區一代代地流傳下來,謝老說,在他小時候,奶奶就給他講過這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一天晚上,七位仙女下到凡間,在白鵝潭玩,被遠遠飄來濃郁的花香吸引到花地。卻聽到花叢中傳來哭聲,她們循聲前行,來到一間茅屋,這是楊桃嬸的家,楊桃嬸正伏在家門,悲切地哭。七位仙女問她為何而哭。原來官府要求心靈手巧的楊桃嬸,在七夕乞巧節前,採集茉莉、素馨、白蘭等各式花朵,穿織成蝴蝶、魚蝦、彩燈等千件花飾,以打動巡撫大人的千金,並威脅楊桃嬸說如果不能在限期內完成任務,則要嚴懲治罪。七位仙女非常同情楊桃嬸的遭遇,於是借來天上的星星,掛在茅屋四周的樹上,又到田裡採集花朵,幫楊桃嬸一起穿織花飾,終於在天將亮時把所有花朵穿成花飾。仙女們回到天上,留在樹上的星星結成果子,又甜又爽,由於果子結在楊桃嬸的周圍,人們便都稱之為“楊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