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

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

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丹麻土族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眾傳統集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據專家認定,“丹麻土族花兒會”起初是當地土族民眾為祈求風調雨順、期盼五穀豐登而舉辦的朝山、廟會性質的傳統集會。經過歷史的演變,它已成為展示土族民俗風情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場。丹麻土族花兒有《尕聯手令》《黃花姐令》《楊柳姐令》等常見曲目。

2006年5月20日,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Ⅱ-20
  • 保護單位: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丹麻土族花兒會亦稱“丹麻戲會”或“丹麻場花兒會”,是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眾傳統集會,因起源和活動地點在該縣丹麻鎮而得名。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5天,一年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花兒會起源於16—17世紀,盛行於20世紀上半葉。據專家認定,起初是當地土族民眾為祈求風調雨順、期盼五穀豐登而舉辦的朝山廟會性質的傳統集會,經過歷史的演變,它已成為展示土族民俗風情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
“丹麻花兒會”起源於明朝後期,盛行於清朝、民國及建國初期,21世紀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文革”期間被認為低俗野曲而禁唱,1978年以後逐步恢復。據專家考證,“丹麻花兒會”最早是當地土族民眾為祈求風調雨順、期盼五穀豐登而舉辦的朝山、廟會性質的傳統集會,帶有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種花兒會已演變成為以演唱土族花兒為主,進行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樑和對外宣傳的一個視窗,成為展示土族民俗風情的一座平台,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輻射和帶動了東溝、東山、松多、五十等周邊土族聚居鄉鎮的民眾文化活動,同時還吸引了民和,大通等縣以及甘肅、寧夏等地的花兒歌手前來交流。

文化特徵

花兒會期間,成千上萬的土族男女歌手身穿節日盛裝,趕到丹麻的河灘樹林地,放開喉嚨,縱情歌唱,以“花兒”為媒,抒情說愛,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花兒會上土族歌手們演唱的花兒,一般有土族語敘唱的“情歌”、土族令花兒以及土族傳統酒麴三種。
1、土族語敘唱的“情歌”: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占語族,語調平穩柔美。因此,土族語敘唱的“情啾”在演唱中唱法和風格與回族和漢族花兒”有較大區別,別具特色。
2、土族令花兒:土族令花兒曲令有“梁樑上浪來”,“好花兒”“楊柳兒姐”“紅花兒姐”“尕連手”等,收集整理的曲令有14種之多。土族令花兒的唱詞雖類同於回族、漢族“花兒”,但個別詞句上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3、土族傳統酒麴:土族傳統酒麴是土族民眾在吃酒席及其它喝清場合唱的曲子,一般有敘事長詩曲、讚歌、問答等。
以上三種文化藝術形態在演唱中,土族語敘唱的“情歌”和土族令花兒一般只在山上、花兒會等野外演唱,禁止在家中唱,因此也稱為“野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民族文化價值:“丹麻花兒會”上演唱的土族花兒是青梅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共主要表現形式是”情歌”對唱“情歌”是土族群介抒情悅愛的愛情歌曲,與回族、雙族的“花兒”相比,曲調古樸悠長,鄉土韻味濃郁,如捜集到的《阿柔洛》《興加洛》等曲調,所蘊含的土族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民族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丹麻花兒會”演唱土族花兒的雖然有部分民間花兒藝人,但對土族花兒唱詞、調令迸行系統研究、挖掘、整理的人卻不多。同時,由於土族沒有文字,很多唱詞與曲調都沒有系統地記錄下來、蒐集到的都是口傳下來的,也是很不全面的。另外,由乾於時代的變遷和各民族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一些古老的土族花兒已經失傳,並且較有影響的土族花兒歌手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經謝世,而年輕的歌手唱土族花兒的又不多。特別是土族花兒都是清唱,跟現在研究配樂的“現代花兒”無法相比。因此,土族花兒演唱後繼乏人。更主要的是,由於“丹麻花兒會”是最基礎的民眾文化活動,活動經費缺乏,蒐集、整理工作遇到很大難題,其生存狀況堪憂。

傳承人物

馬明山,女,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2-0243,項目名稱: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申報。

保護措施

互助縣出台了《互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互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章制度,研究制定非遺名錄項目分類保護規劃,將保護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加大項目的保護力度;組織花兒歌手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中國原生態民歌大賽”等全國性活動展演活動20餘次;連續舉辦互助縣非遺項目傳承人、民間藝人參加的花兒大賽、花兒演唱會、花兒(民歌)歌手邀請賽、非遺宣傳日活動等,邀請專家學者開展花兒研討會、座談會,開展田野普查工作,蒐集整理原生態花兒曲令60首,土族情歌200首,收集了400多首老花兒唱詞,並列印樂譜;邀請傳承人及民間藝人錄製音頻資料,出版花兒專輯、專著等。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評估合格,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丹麻土族花兒會”是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眾傳統集會,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舉行,一年一次,會期5天,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已發展成為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眾文化活動。
2020年7月26日,青海省“黃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暨第十七屆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系列活動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火車西站廣場開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