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匼河舊石器遺址

芮城匼河遺址是目前華北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由於石器的一定組合特點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質,故合河遺址被命名為“匼河文化”,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芮城匼河舊石器遺址
  • 地址:華北地區
  • 性質:舊石器文化遺址
  • 詞性:名詞
簡介,匼河遺址不是合河遺址,匼河文化,

簡介

匼河遺址是山西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出代表遺址,距今約80萬年,晚於距今約180萬年的山西芮城縣西侯度遺址。位於芮城縣黃河東岸的匼河村附近。
芮城匼河舊石器遺址
為河湖相沉積,東北高西南低,沖溝多作T字形,與黃河相接。在北起獨頭北構、南迄洞口南溝的長達13.5公里內,有石器地點十一個,石器分別發現於距地表20多米的紅色土之下的砂礫石層和泥灰層中,由於石器的一定組合特點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質,故。匼河遺址被命名為“匼河文化”,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內外考古學術界所矚目。匼河文化上與西侯度文化、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其地質時代、為中理會新世早期,約與陝西藍田猿人時代相當。位於芮城縣風陵渡匼河村一帶,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澗,南至芮城縣澗口南溝,長達13.5公里範圍內的17個地點組成的匼河遺址舊石器地點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遺址,地質時代為距今約6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1960一1980年,先後5次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腫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對麗蚌、德氏水牛、二門馬、野豬、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三趾馬等。文化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為石英岩。石器數量較少,類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匼河遺址不是合河遺址

匼河遺址(第一批省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芮城縣風陵渡鎮匼河村一帶
遺址以匼河為中心,北至獨頭村北溝,南迄澗口南溝,西至黃河岸,東至華望村,長達13.5公里。有時代相同、性質一致的石器和化石地點17處。1959年至1980年期間在遺址的十一個地點做過調查發掘。出土有十三種哺乳動物化石及一百六十多件人工打制的大型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等。匼河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多以石英岩為原料,亦有以脈石英為原料者。以錘擊法、碰砧法和投製法打片,且多不經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遺址保存完整。

匼河文化

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位於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發現,1960~1980年多次發掘,出土有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石製品有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球狀器等,研究者認為它們在風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與丁村遺址的石器屬於相同的技術傳統。動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種類,如三趾馬和一種古老的劍齒象。有的研究者據此主張匼河文化也許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學者從地貌學角度分析,認為該文化的年代較晚。在文化發展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性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