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

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

《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的作者里有國家部委的司長、有管理一方的市長、縣長、有“縣衙博物館”的館長、有國家行政學院公務員考評專家,或偏於歷史官場,或偏於公務員實務,或偏於國家改革,不足而論。

基本介紹

  • 書名: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
  •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作者:張信江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4311181, 978751431118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編寫的初衷是讓真正一些有政場經驗(有的仍在其位)的官員寫出鮮活好讀、實用耐看、官話全無的官場感悟,《芝麻官隨想:一個縣長的執政寫真》具有非常高的閱讀價值,為讀者直接點破為官的“道”與“術”。

作者簡介

張信江,江西南昌市人,原籍山東桓台縣。上世紀80年代入機關工作。曾歷任縣政協副主席、副縣長,以及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地方政府要職。卸任後從商,至今。

圖書目錄

自序 官場如林場——我的私人檔案
第一章 沒有潛規則的時代:留戀從前
最開始遇到的領導最重要
沒有潛規則的時代:好乾部是怎樣煉成的?
把決策機制的效益放到最大
做官真是高危職業嗎?
公車那點事
鐵打的政壇,流水的官
第二章 奇妙的上下級關係:妙在其中
穿針引線的級別
稱謂裡面的大學問
領導要管好“身邊人”:讓他們成長
下級服從上級,上級最好別折騰
小道訊息是如何產生的?
領導的眼光決定一切
下級為何敢叫板“次要領導”?
上級領導要管到“家”
在窮下級心目中的上級領導
上級領導做決策,重在躬親力行
如何對待上級派來的檢查組
第三章 做官也有真性情:多數人的偏好
老實人做領導
步子向前走,眼睛向下看
縣長好當,判官難做
如何應對經費短路?
與領導走得近,走得勤——官場最合理的潛規則
為官的拋物線原理
只要控制了重要的少數,就能掌握全局
這個真性情中人
第四章 外交無小事:謹慎而為
外國友人與“假洋鬼子”
英國官員——為官如紳士
向荷蘭官員學什麼?
“把日本朋友搞哭了”
第五章 從政的難題:權力是一種負擔
農村中心工作的檢查之道
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要知道自己該在哪裡
冷靜有序處理突發性事件
如何抓好天下第一難事?
慈善事業與范志毅——巧妙利用軟資源
領導幹部如何應對群體性事件
不該管的絕對不管,該管的絕不含糊
博弈種種
光做事不管人頭顯然不行
同僚之間貴在包容
需要黃春平攻堅破題的發軔之勇
破“羊群心理”,把羊趕去有草吃的地方
後記 縣長不做,尚能飯否

後記

2003年1月,我退了下來,從政務紛繁、關係複雜、凡事得親力親為還得做出一點政績的官場脫身出來了,切換到又一個人生的節點,人生最後的這個節點。烏紗收走,裸身下轎,無官一身輕,從此成為一介平民、一個白丁、一名凡夫俗子,什麼是“仕途一時榮”,對這話該有體會。官場功名實在是身.夕卜之物,該是寵辱皆忘,好在我趕上了幸福時代的末班車。
此前,當我想起退下後我要幹些什麼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我有沒有身體條件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我想我是有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烏殷勤為探看”,我自信,我會把以後的路走好、生活安排好。
這裡要說明的是,2002年末至2003年初,縣裡醞釀考慮組建城市投資公司時,打算參照南昌市的做法,讓退下的領導幹部任職掌門。這時有個貼心下屬給我傳遞一個信息:縣委書記考慮要我去縣城市投資公司。而我是不會去城投的。最後城投的這頂烏紗扣到另外一位在職的領導頭上去了。要退,就一絲不掛地“裸退”,不要牽牽掛掛。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2003年我舉家搬回南昌居住,住在我老兩口付首付、兒子雪川按揭的“千禧頤河園”小複式樓里,闊別了42年的“南昌市居民”戶口本,又莊嚴地回到我家。自此,我基本上淡出了新建縣人們的視野。
這個時候,在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一個身著白西服,系黑領結,一臉慈祥微笑的老人形象,他就是當年肯德基創始人桑德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老頭是65歲開始創業的,然而他那風靡全球的炸雞快餐連同他那副標誌性微笑頭像,卻是為全世界人所熟悉的。
桑德斯是我現在的一個偶像,但過去不是,因為我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在認識了他,他老人家值得我學習,而且能學到的是他的精神。然而他能“撬動地球”的膽識、氣魄和力量,我是望塵莫及,絕對學不到的。因為全世界只有“這一個”桑德斯。
盤點我的人生路,總結我的習慣,就是喜歡做事,喜歡享受自己做的事情,這是我的性情,就像桑德斯鐘情於他的炸雞快餐。
退下來了尋事做,對我來講是再自然不過的了。我以為,這是像我這樣年紀人的健康之道,去做自己愛做的事,就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巴金說,人活著需要多做工作,需要發散、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做的事就是寫書,直到晚年仍有皇皇巨著《隨想錄》奉獻社會,為國人敬仰。
我最愛的是文化。對靈動、深邃、益智、情趣、美妙和養性文化的一生痴迷與鐘情,養成了我的真性情。我要說明白的是,一個人受真性情驅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摻雜功利的,是不以外在的利益為目的的。我要的是生活的充實和快樂時光。
人的命運就是他的性格。弗洛伊德的至理名言指出,性格特徵內部是含有內驅力的。在“尚能飯”的情況下,我要為我這不捨的愛好開闢一塊屬於自己的園地,每天在自己的園地上耕作,細心周到地呵護那些我親手播下的種子,待它發芽長大,到時收穫健康,收穫好心情,與我的家人、我的同仁及他人分享。
看看書、寫寫書的時間足有多哉,還能搞搞策劃之類的工作,餘下的時間裡,有時就赴飯局與老同事聚一聚,有時攜老伴外出旅遊,與老同學結伴而行,有時泡泡迪歐茶座、釣釣魚……總之,隨心所欲,自我調節,生活還是優哉游哉的。
自我2003年退下來之後,我一直享受擔任過副縣級實職的老幹部待遇,逢年都收穫一回慰問。走訪慰問老幹部,這是縣裡每年臨近春節時的慣例。每年縣領導例行走訪,我都會在家裡接待他們。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和人武部的領導都來過。我曾任職民進省委會常委,每年民進省市委員會的領導對我也有一年一度的春節走訪慰問。2012年1月17日,正值農曆小年,南昌市副市長姚燕平專程來看望我,她現任民進省委會副主委、民進市委會主委,對我一向很關心、很支持。
現在,我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自己的各界朋友,有自己的社會視覺,有自己的生活加減法,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自己的安樂歸宿。這一切,雖然算不上什麼,但我知足常樂。我一生都以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兩首詩自慰:“花兒問果實:果實呀,我離你還有多遠?果實說:我在你心中呢!”“我的一切幻想會燃燒成快樂的光明,我的一切願望將結成愛的果實。”
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存在什麼“三年之癢”“七年之癢”的問題。沒了精神禁錮,更多的是為了自由,為了幸福,為一種似有似無的類似“宗教”的信仰而活著。我感謝生活的饋贈,使我擁有過去和現在的一切,它不是財產,而是精神財富,它是我生命火山的岩漿凝固成的,它是我生命河床最牢不可破的底層。
一切都改變了,改變了自我1
2005年6月,屈金伸邀我,還拉了幾個人,在一起辦了個公司,我取名為“江西省基特利科技有限公司”。“基特利”者,即為“基礎設施特別利民”之意也。公司就辦在南昌的中心地段財富廣場A座樓。然而,這個公司好景不長,曇花一現,從開辦到“打狗散夥”,不到半年時間,只做了一單幾十萬元的業務,而且這單業務也是我拿到的。
散夥的原因是經營不景氣,要轉讓給某某,至於有無深層次的原因,我無從知曉,也不想知道。在那段日子裡,我不理那裡的日常事務,除去開股東會,我去的時間少之又少,有一搭子無一搭子的,我把自己給“邊緣化”了。
我拿了一單業務後,不見其他人採取後續的行動,大家都沒有什麼事可做,唱工都不錯,做工卻差強人意。出去跑業務的,每次空手而歸;參加投標,又不注意重要環節、細枝末節,中不了標。這樣下去公司維持不了多久,關門是遲早的事。屈董事長他有自己的本業——贛英水泥廠,他平時也不在財富廣場坐班,不過他比我來的次數要多得多。突然一天,他來找我商量轉讓公司的事,他問我要不要。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要。後來公司要轉讓給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我沒有意見。這個轉讓亦真亦幻,真假難辨,我懶得去探究,因為散夥是我巴不得的。散夥協定要簽,我立馬就簽,毫不猶豫。財富廣場那間小小的寫字間,雖然居高臨下,鳥瞰宏偉的八一廣場,全景盡收眼底,風水好得不得了,但我早就失去了對那裡的興趣。
使我大傷腦筋的事是,我好不容易拿到一單幾十萬的業務項目,而且業主痛痛快快付了全款給公司,公司卻拖著不付款給施工單位(包工頭),連供貨商的款也拖著不付。這下弄得我里外不好做人,包工頭和供貨商一次次來找我,我煩透了。我能不著急生氣嗎?
後來債權債務的事是怎么了結的,我不知道。聽說基特利是轉讓給某某,我走了後,他們去經營“汽車節油器”,結果沒搞成。這時屈金伸也退出來了,這回是真的轉讓給了某某。再後來,由於屈沒得到足額的轉讓費,他與某某也打起了官司。
憑良心說,屈邀我們合夥辦公司,完全出於好意,有人出了股本金,我幾乎沒什麼負擔,是乾股。而且屈金伸自掏腰包,購置一輛“廣本”小車供大家用,應該說,他對得起大家。至於他應得的轉讓費最後沒有全額得到,不管基於什麼情況,債務人是不對的。 屈金伸是我的好朋友,彼此關係一向很好。他原是新建縣糧食系統的下崗職工,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發表過多篇文學作品。後加入民進,由於我力薦,他去民進南昌市委會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也是他很想去的一個地方。進機關以後,由於工作勤勉,肯動腦子,在發展機關經濟收益方面出力不少,很得市政協副主席、民進市委會主委張富和省政協副主席、民進省委會主委劉運來的賞識。在機關他長了見識,得到了鍛鍊,積累了較豐富的人脈資源。
然而,事情就是這樣的,想進城的就一心想衝進去,進去了過一陣子又想衝出來。這就是名著《圍城》里描寫的人生。後來屈金伸考慮到他本人的興趣和專長還是在經濟領域,感覺機關這個平台空間還是有限,他決定自主創業,經細心論證,便貸了一筆款去上高縣辦水泥廠。一辦就發了,完成了原始積累,最後成為該縣的一位納稅大戶,他當選為宜春市政協委員。接著,他在高安市又與人合股辦贛英水泥廠。連續幾年下來,企業越做越好,“贛英”成為一個品牌,產品打進了南昌紅谷灘新建設城區工地。
屈金伸不忘在民進機關工作的日子,他多次回到他心中的“家”——省市民進機關,探望過去的同事,並請省市機關全體同志上酒樓歡聚。機關的同志們都說,屈金伸渾身上下都充滿了人情味兒。
在屈金伸辦水泥廠發財的時候,我兒子雪川在南昌按揭了那套住房。第二年,即2003年開始裝修,家裡貸了款籌足了首付的錢,裝修的錢就不夠了。屈金伸得知情況後問我需不需要他支援一下。我說可以。他問我要多少。我說兩萬吧。他說恐怕不夠吧,再給一萬。就這樣他借給我三萬,連借條都不讓我打(後來我還了他)。
這就是我與屈金伸過去的一段關係。
說實在的,屈金伸辦基特利是個好心的失誤。他的主業是水泥,對他而言,基特利的損失雖小,但那點錢也是他的血汗換來的。他為基特利的債務糾紛打官司是可以理解的。後來他通過在北京上層運作得到極佳的國際經濟信息和綠色通道,決定見好就收,退出贛英水泥,把所得投向非洲某國去發展事業,既做房地產,又做汽車業,宏圖大展,前程可觀。
在那個短命的基特利待的幾個月,我所得到的只有一個教訓:人生在世,有的人可以做朋友,有的人是同學,有的人是戰友,有的人是過去的領導,但不一定能夠在同一單位共事或合作做生意。是朋友、同學、戰友和領導,就一生交往下去,最好君子之交淡如水,把功利擺在一邊,千萬不要去蹬市場的渾水。如今在生意場上,連父子反目、兄弟結仇的事都不鮮見,況朋友、同學、戰友和領導乎?
活著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提高警惕卻是第一位的!
世間風水輪流轉。從人際關係上來說,退下後有時確有世態炎涼之感,人際圈子理所當然進入了“減法”的運作期。除了一些向有私交的同學、學生和過去交情頗深的老部下,的確沒有幾個能與你保持往來了。這是不少退下來的老幹部的覺悟:過去在台上時之所以有人對你有幾分尊重或黏你或跟你套近乎,因他有角逐名利場的需要。一旦人走茶必涼,人際圈子很現實,功利色彩就這么濃。有些眼睛勢利的人,甚至過河拆橋。有的人變臉快,把過去對你的尊重和謙卑,變為如今對你的矜持和怠慢,在一些場合不屑將你掛上他的眼角,甚至會毫不客氣打斷你的發言。還有原先是普通幹部現在升了官的更是八卦得不得了。有些老幹部就遭遇過上述這樣的一些不快。 有一位退下來的高幹H告訴我,他沒退前曾幫過某人的忙,退下來後,一次H有事找他,那時這人還在職,走進他的辦公室,他抬頭一見,連身子都不欠一下,沒有“好久不見,你來了”的照應,不冷不熱問道:“你有什麼事?”H道出原委,卻是對壁呵氣,他“這個嘛”“那個嘛”官腔十足,最後來兩下腳下功夫——把皮球踢出去了。還有的領導不能說他不熱情,你找他,他客客氣氣,你說他也聽,但那是敷衍,幾回來往,結果還是把你“拎到門角落裡去蹲著”。
現實就是如此,除了親朋好友,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互為利用的交易性的,自掃門前雪。當然也有保持崇高操守的像春天般溫暖的好同志,但不會百分百的人都這樣,否則上頭也不會號召大家“向雷鋒同志學習”了。所以嘛,今日既然你退下來了,你跟以前的人已沒有任何利害關係了,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你的名字已是一個空號了,不算老幾了,誰也“HOLD”不住了。如指望誰再惦記你,未免太天真、太傻×了。人貴有自知之明,縱然曲高和寡,不受待見,自己千萬不能二。遇到一點麻煩事,要想得開,這有益健康,太鬱悶會招致陰虛“痰濕”,大損健康,還是有一點阿Q精神好。
退下來的老幹部都很自覺,除非碰到自己無能為力要解決的大事,一般都不會去麻煩在位的領導。當然,也並非說老幹部退下來了,就到了窮途末日,也有認真執行老幹部政策的在職領導,有事找他們,如大病醫療費報銷和住房設施損壞之類的問題,也都能得到解決。例如縣人大主任徐才寶得知80高齡的老領導葉忠祥房子遭損,立即派人去修理,無須老人動彈半步。
有幾位領導念我畢竟在官場辛辛苦苦幹了十幾年,對我還很尊重,也很有正義感。為我家的房子被他人非法侵占8年的問題我找到一位市領導,他熱情接待我,在我的報告上籤下關於要維護我家合法權益的批示給了新任的縣長黃耀華,黃縣長委派副縣長陳子檸具體牽頭處理,成立工作組對事情真相進行調查。這個過程有點漫長。不管事情結果如何,我仍然相信作為政府不會將之視為兒戲。不過畢竟這還是個懸念,讓我及關心我的人拭目以待。
現在算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盛世。雖然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有的還很激烈,黨和政府也是看到了的。再說,離退休的幹部畢竟比那些真正的弱勢群體平頭百姓不知要好多少倍了,老百姓如有利益訴求上訪,有時連腿都要跑斷。在此奉勸台上人,還是要多想民生、顧民生、乾民生,多栽花少栽刺,多行善少積怨。要想想自己終將有退下來的一日,最終的結果彼此一樣,殊途同歸。再進一步往死里說,但凡去參加過逝世領導同志遺體告別的人,基本上都會觸景生情,慨嘆生命的短促。
有幾次走在鄉間荒山野嶺,當見到清代、民國死人墳塋前修繕甚好的墳墓,端詳其碑文,我就會有一番想像感慨,此地下某公生前肯定榮華富貴風光一生,然到頭來他們什麼也沒帶走,最後落寂在這荒無人煙的空曠之地,一躺就幾十上百年。至於他們的後代長進如何,那就不知道了。最近縣裡退休老幹部曾國輝因病去世,享年79歲。我發簡訊(唁電)給他長子道:“國有良臣走無憾,輝披後世容乃大。”以寄託我的哀思。這位曾家的長子,也是一個出息的、有成就的縣領導,承有先父的遺風。鑒於上述種種,對於“後死者”的芸芸眾生來講,既然人生最後的歸宿都奔向一個目的地,活著時,特別是人到暮年時,除非遭遇重大而又特別大的事,過日子就大可不必悶騷,別再去跟什麼人較真了! 那些“還想再活五百年”的人,不要痴人說夢話。還須實事求是,好好珍惜還活著的每一天吧!做平民仍可乾點有益於養生的小事呢,好就好在這裡,願乾多少就乾多少,沒有任何約束羈絆,不必向任何人匯報請示什麼,充分享受生活,過好生活的每一天。自己過得好好的,身心健康,不至於拖累子女,不給單位領導添麻煩,大家都好,就叫真好!
要知道,我們這些退下來的芝麻官過日子,比退下來深居簡出的高官自由,沒有心理包袱,沒有安全問題,沒有出行的隨從,不必蝸居在家,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擠公車不要不好意思,而且是老頭子,一般來說會有人讓座,扒手一般也都會放老頭一馬。打的坐在車裡,這是個城市的流動視窗,跟司機嘮嘮嗑,因萍水相逢,彼此無須提防,聽司機發發牢騷,能獲得聞所未聞的民意信息,我很樂意聽北京、上海、青島的士司機侃時政。如有條件,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出境、出國不再需要單位批准,與老同學結伴,攜上老伴,愛上哪裡去哪裡,欣賞異國風情……在這個沒有紛擾的人際關係的空間裡,不涉及差旅費報銷問題,不占公家便宜,不需要誰接待,沒有任何精神負擔,完完全全的自由身子。辛苦了一輩子,時不我待,為陶冶情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該享受的就享受。
說到享受,最好不要自己偷著樂,例如出外旅遊,一個人獨行沒意思,攜老伴同行還不夠,能邀上幾個知’心好友一道,大家一起來分享大樂子,把一個樂子掰成幾個大樂子,該多好!

哲人說,不同階段的人生,理應有不同的追求。
2011年l2月看了東方衛視一期“中國達人秀”專場。一位火鍋店裡打工妹一曲曲仿“男中音”歌唱,一位贏得年輕美女愛情的胖子“燒烤哥”自彈自唱一曲原創歌,一對來自廣西熱帶雨林的美麗兩姐妹獻上以大象動作節奏為背景的委婉一曲,寄語天上的德國植物學家爸爸,三位小媳婦跳起優美的肚皮舞,其中尤以來自韓國的“準中國媳婦”才貌俱佳,還有一位因傷病下崗現在擺地攤的原雜技演員獻上了高空呼啦圈雜技表演,以及兩個來自加拿大馬戲團的中國小伙子高難度肢體力量表演,這些精彩絕倫的節目,引得全場觀眾激動得起立鼓掌,有的含淚,有的歡呼,評審黃舒俊、倪萍和周立波一致喊“YES”。我很少為娛樂節目震撼過,更少流過淚,即便是“春晚”,除了聾啞女孩的舞蹈《千手觀音》等節目,真的很少被感動。但我這次被“中國達人秀”舞台上這些普通人孜孜追求夢想的精神徹底征服了。這是一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們呈現給國人一瞬間的精彩,成就了留在大家心裡永存的傳奇。看過“中國達人秀”里先先後後出現過的各個年齡段的人,人們都要問一問自己,人該怎么活著。
有人這樣劃分人生半百以後的生活:50歲是悠閒人生的開始,60歲嚮往的是精緻而優雅的生活,70歲時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些年來,我個人的事業基本上順風順水,家庭生活質量慢慢提升。生命在於運動,趁現在“尚能飯”,腦子尚管用,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的生活規律是:早晚各按摩和散步累計一個半小時,讀書看報上網,幫人搞搞策劃,必要的應酬交際每周參加一兩次,外出旅遊每年一兩次,因為有了生活的積澱,這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寫書上。總之,以此來養身、養腦、養心,避禍求福,有道是“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五
近年來,我時時會想起年輕時的同事、朋友黃真華。他是教師出身,頗有才氣。他一生性格耿直又倔強,性格急躁。那年代他年輕氣盛,就如魯迅說的那樣:“真的知識階級是不顧利害的,他們對於社會永遠不會滿意的,所感受的永遠是痛苦,所看到的永遠是缺點,他們預備著將來的犧牲”。“文革”時的他,無限崇拜領袖,誓死捍衛領袖,是個激進的熱血青年。
“文革”後期黃真華遭了一些罪,被“極左”人士列為“三查”對象,投到“牛棚”接受改造。粉碎“四人幫”後,經過組織審查,認定他在“文革”中屬於“受蒙蔽的”,並得到妥善安排,再度煥發青春,教師、校長都當得意氣風發,一路走得不錯。喜歡舞文弄墨的他,最後去省教育出版社做編輯、編審。退休後他在南昌自家與北京兒子家、南京女兒家三頭住,每天喝幾盅,看看書會會朋友,生活過得悠閒自在。
然而,禍事降臨。前幾年在北京,他突然患腦梗,雖經治療,但有一邊的腿和手還是癱了。在家養病這幾年,他潛心做兩件事,一是研習禪學,鑽進去出不來了,漸漸大徹大悟,看破了紅塵往事,現在所覺四大皆空,對事待人,善待善哉;二是從禪學的視角,記錄下他所經歷過的往事、所接觸的各色人等及養病中調理身心的心得,彙編成書《回望》、《隨緣》兩本,總計19萬字。2011年又出版25萬字新著《止於至善》,表述的是他讀了《論語》和《道德經》的心得,視角不同,值得一讀。前兩本,字裡行間哲理佛學交融,剖人析事,入木三分。在書中他說,自己一生中吃了太多的魚,他身後的骨灰要家人拋到贛江去餵魚。真是這方水土養了他這個人。可謂:古來何物是經綸,一江清水了此生。
我看他送給我的書,一般是在上了床睡覺前翻翻讀讀,特別是他寫“文革”時在樵舍中學和下放農場經歷的事,有的事件中我也是主角兒,看了很有感慨,夜深人靜的時候,噓嘆幾聲,心潮難平。像章伯鈞女兒寫的《往事並不如煙》一書的書名一樣,我們共同經歷的事並不如煙,皆已沉澱在生命里,無須閉眼稍想,歷歷在目矣!
一個人往往在遭遇大劫難之後才倍覺生命的可貴,才有對人生的徹悟,真華老弟的徹悟還不算晚。我跟他多年沒有往來,他生病後我才聽人說起,他的書也是托人送來給我的。我想去看他,他老人家和老伴卻長住在北京的兒子牛牛家裡。後來女兒生了孩子,老兩口又住在南京女兒家。說到他那從事出版事業的兒子牛牛,還是我妻子過去的一位得意門生,她很喜歡他。他的書給了我很好的啟示。我國不像其他一些國家全民信仰宗教,但民間有很多人信佛。我不是佛教徒,卻敬畏佛。走進任何一座寺廟,我對大雄寶殿的佛像虔誠無比,作揖祈福。不信佛不要緊,但學習有關佛學方面的知‘識還是好的,有百利無一害。在這方面,我要向真華老人家學習,看破一切。

我向來是個文學愛好者。從讀高中起,我寫的字就不時發表在報紙上,從豆乾塊的新聞報導起步,再到帶點文學味兒的特寫和散文,參加工作後開始在全國有影響的報刊上發表報告文學、短篇小說和文藝評論,參政從政期間還主編和編輯地方文史資料及部門史志,間或發表一些散記和政論文,這一趟走下來就五十多個春秋了。期間,除了我發表在上海《少年文藝》重要版面上的短篇小說《從南疆飛來的銀鴿》的責編、作家秦文君給我寫過親筆信外,沒有和其他編輯聯繫過。對這些全國有影響的報刊的編輯,我一直視他們是默默為他人作嫁衣的“幕後才俊”。
於是我沒通過誰推薦,自作主張又把耗一年時間完成的《芝麻官隨想》發給出版社,沒想到僅隔三天便有了積極回應,那會兒我正在福建,接到策劃編輯汪毓楠來電,說書稿可用,但要調整。這個好辦,調整沒有什麼難度。從閩返贛的第二天立即上Q0與汪毓楠聯繫。我被告知,根據他已初步策劃及壓縮內容的設計,我只管做兩件事:按小標題擴充分析,加大分析議論部分,豐富相應的例子。他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讀者的喜好,把讀者面擴大,使無論哪個行業的人看了你的書定有所得。他很有信心地說,此書肯定能在《苦主》出版前推出。
從2012年4月17日到6月8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就把全稿20多萬字弄好了。期間我倆六次在OQ交流溝通,就這樣採取“吃蘿蔔吃一節剝一節”的辦法,他每發來附有他意見的一章,我就弄好一章發過去,每次他看了都說“好”“平整”“改得非常好”“題目傳神”等等,他每次總忘不了說“張老師辛苦了”,我每改完一章,他就讓我休息幾日。
我倆線上談到其中一篇故事裡的主人公丁沖嗜酒的這個細節,我問他能不能喝一口,他說能喝那么一點。我說我也能喝一點,但比老丁的酒量差多了。他說老丁是個老實人。我說,將來有機會去北京我請你,我們就做個忘年交吧!他謙虛地說,感到榮幸之至!每一次這樣的交流溝通,都讓我感到心情愉悅,看來汪毓楠也是個性情中人。他所做的這些剪裁般的策劃工作,就是為了使我能夠在下筆時做到精益求精,使讀者能看到“最愛看”的東西。6月8日上午我把全稿發去,他立馬瀏覽一遍,評價甚高:“非常好”,說接下來書稿馬上進入編輯流程。最後輪到我潤色文字,那就是輕快的活了。如此高效率高規範作業,對我是一種“敬業教育”;如此溫情脈脈的尊重、體諒,並幫助作者,也使我非常感動。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芝麻官隨想》順利付梓,得益出版社編輯的傾情護理和精心助產。至於本書投放市場後的社會效果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即便反應平平,我也相當滿足的了。因為寫作的過程就已很享受了。總之,我十分感謝出版人為之付出的辛勞,感謝他們給予我熱心真誠的幫助,使我的拙作得以面世。

序言

官場如林場,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裡四季無常,既有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時光,又有電閃雷鳴、翅折枝頭的時候。鳥們面對造化的考驗,唯有適者生存。
先做人,再做事,第三才是做官。做不好人,就做不好事,做不好事,就做不好官,這就是官場規則。
我原先在中學做老師,後來在學校做行政工作,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此外,還做讀書筆記、調研記錄、聽課記錄和會議記錄,各種本本五花八門。所有重要的信息事項都記錄在案。
從政後的日記大多屬於工作日誌式的。每天去了什麼地方,做了一些什麼事,開會說了一些什麼,見了一些什麼人,有些什麼感想體會,我都在一天工作之後寫下較詳細的日記。如果當天沒時間記,第二天必須補上。如時間充裕,我就寫得更為詳盡一點。有一回我從外地回南昌途中,列車警長來回見我老是伏膝補寫出差期間的日記,忍不住湊到我身邊,笑著問我是不是作家。我說.是的.
日記是我記憶的儲藏間、私人歷史檔案。日後如有回憶的需要,查找非常方便。現在它又成了我進行文學創作的一堆素材,感到彌足珍貴,也叫敝帚自珍吧。
1987年3月,我躋身政界,自此有了16年參政從政經歷:1987年3月一1992年11月(等額選舉)任縣政協副主席;1992年l1月轉崗到縣政府,次年1月(差額選舉)任副縣長,至1997年10月,經市里統一部署提前兩個多月換屆、下崗,兩個多月待在家裡。1998年1月一2003年1月(差額選舉)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屆滿退下。
16年參政、從政經歷,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財富。尤其在政府工作,直面民生,不乏勞頓,一天一個體驗,不斷積攢著人生閱歷。在政府5年間,每天我都不曾放下過筆,對調研做筆記、寫日記的重要性有深刻的體會。
我讀書人出身,從學校門到學校門,教了大半輩子書,沒有想到人到中年有機會走出校門從政,到了國家機關,實乃我人生的一樁幸事。在去政府之前,做過縣政協委員、常委,接著做了兩屆副主席(兼),那是業餘參政。到政府從政,我沒有一點思想準備,更無工作經驗可言。既然通過法律程式,人民選舉了我,把我從基層提到國家政權機關來,我就要切切實實做到不辱使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居其位謀其政。
原先待在校園是一方小天地,先教語文後管行政,工作單純。今天在政府,服務對象是工農兵學商,全縣五六十萬人民,既要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又要參與事關農業、農村、農民(簡稱“三農”)的中心工作。我告誡自己,對客觀事物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不能做“睜眼瞎”,聽人說話不能記不住,腦汁不能變成糨糊,整個人不能變成“中介”“傳聲筒”“二傳手”“一尊啞巴菩薩”。沒有感性的資本儲備,就沒有理性的存量及認知的飛躍,就沒有話語權和決策權。因此,加強調研是工作的基礎,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我處事論事不習慣嚼人家已嚼過的饃,道聽途說、現買現賣、生吞活剝、人云亦云是不可取的。會上發言和寫公文,我比較喜歡追求差異性、提煉自己的觀點及提升信息的密集度和新鮮度,說不上是什麼風格,實則是習慣使然,這是我長期教書養成的習慣。過去上每一堂課絕對不照本宣科,雖然一本教材反覆用,給每屆學生講課,炒的是現飯,但佐料翻新,有些新鮮度。
從政後,我努力提高調研的頻次和深度,以激活思維,獲取靈感。如果,疏於調研,浮光掠影,例行公事走一遭,不問、不聽、不思、不記,就有可能掛一漏萬,丟失許多鮮活的信息。囿於固有的思維定式,只能是鸚鵡學舌,談工作只能是套話、空話、官話連篇,一不留神或許還會弄出指鹿為馬、東施效顰的笑話。
在政府工作,我的記錄本比較多,分門別類——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單位記事本各一本,專本專用,國務院縣長培訓班記錄一本、省市縣重要會議記錄一本,在黨校學習和學校聽課筆記各一本,雜七雜八,記下的都是重要的信息事項。每本記錄本扉頁上抄錄古訓“治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而已”以自律。只要走出辦公室,提著包,下鄉或去部門或下基層單位,取出門類不同的記事本,舉凡考察、走訪、督導、調查、協調、開會……不外乎是為安民所需,做、看、聽並及時記錄。一天結束後寫日記,則是記錄內容的梳理、延伸和擴展,所記時間、地點、人物、過程,以及結果都寫得比較清楚,有的夾敘夾議。
日日作息,筆耕不止。像在學校讀書那樣,這是每天必須做的作業,一天也不落下。在政界16年問,特別在政府5年1820多天的日記和各種記事本,內容比較豐富,糅進了較強的社會性,七八十萬的文字,字裡行間沉澱了那個時代的許多東西,無論事情大小,都刻上了那5年政治、經濟、社會的時代痕擠。
愛動筆,愛記事。以我的體會所得,這種習慣至少給我帶來如下幾點好處:
一是培養毅力。凡事貴在堅持,堅持需要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鍥而不捨,持之以恆,久而久之,習慣養成。一日不計,如一日不餐,心裡空落落的,似乎虧欠了自己,也虧欠了他人。於是無形中形成了我執拗的性格,做事一根筋。
二是利於自省。孔子日“一日三省”,雖然我做不到“三省”,但有一省,就是記日記的時候,那是對當日的反思。人無完人,何況我這平庸之人,哪有不做錯事、不說錯話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就說一事,1997年9月17日,我隨縣黨政領導去機場接日本訪問團一行,當時我提出進停機坪迎接,民航局領導也同意了。這時市外辦主任李芸說這不太好,她說:“外交是對等的,在日本他們不可能進到停機坪接我們。”李主任說得太對了。我當日寫下這件事時就進行反省,如果當時李主任不在場,以我外交禮儀的無知,就有可能這么做了。這事讓我深受震動。周恩來總理說外交無小事,這話絕對正確。
三是總結典型。縣裡部署一項中心工作,各個縣領導銜命而去。期間,縣裡設檢查組進行督導,末了,還召開各個縣領導參加的交賬匯報會。在這個時候我的調研記錄就派上了用場。一次匯報油菜移栽工作,我還特意弄了一份書面材料,把石埠鄉這個典型敘述得比較飽滿,比較立體,比較質感。縣裡主要領導認可,鄉里的同志也很高興。下去跑基層,許多典型事跡都記錄在本,記下他們的事跡,以及我的觀點和看法。到了會上我就宣傳這些集體和個人。
大塘坪衛生院原護士長李燕玲的事跡就是我在調研時發現的,“文革”時她從上海下放到這裡紮下根就不走了。令人欽佩的是,她後來以癌症之軀,堅守工作崗位,心繫病人。我與衛生院班子座談和走訪她家裡時,將她的事跡細節詳細記錄在本子上。然後在全縣衛生工作會上進行表揚,指出這是一個新時代的典型,號召全縣醫務人員向她學習。就這樣,她的事跡在全縣衛生系統人人皆知。後來市衛生局得知了,認為李燕玲的事跡確實感人,安排人員進行深度採訪,請李燕玲在全市衛生系統大會上作報告。接著市局又組團,南昌電視台記者跟蹤報導,在李燕玲的老家上海大張旗鼓進行宣傳。上海各家主流媒體積極回響,紛紛派記者赴大塘坪中心衛生院採訪。就這樣,李燕玲的事跡上了上海的報紙電視,這位留在江西的“上海女兒”,就這么走進了上海人民的心裡。
四是留下史實。由於所記事項皆有時間、地點、參與者及事情經過,從大的方面來講,記的雖是一件或幾件工作上的小事,但與那時國家形勢的大環境關聯,因此它是一段以我的微觀視覺錄下的史實,整理出來權當我個人聊以自慰的筆記;從小的方面來講,不管時間多久,有記錄文字可查,就不怕日久之後說不清事實真相。我就曾經以此為證,指出某年某月某日我根本沒有參加一個什麼協調會,所謂會議的一致意見子虛烏有,揭穿了某些人謀取部門利益的把戲。
五是宣洩情感。只要一到下面,不管是田頭地角、農戶家裡,還是低洼潮濕的工人、教師和基層站所幹部職工的家裡,只要去看望他們,就能看到他們最真實的生活境況。事先我沒有向他們的頭頭打招呼,我去了,愛上哪裡上哪裡。就是打了招呼,那些頭頭也無法掩飾什麼。我傾聽農民、工人、教師、醫務人員、基層站所幹部職工的傾訴。事後,我用筆宣洩我的感受,宣洩了,盡情了,於是就有了進一步直面民生的勇氣。
我的包非常沉。小本本,大世界,容納了太多的人和事。特別是那些令我寢食難安的人和事,這裡頭有他們的悲情故事、他們的無奈和淚水。當然,還有許多令我振奮、歡欣、雀躍和拍案三嘆的、亮點奪目的好人好事好典型。所有這些令我沉痛令我憂、令我歡喜令我振奮的人和事,都齊聚在我的筆下,無論我有什麼樣的情緒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海闊天空、淋漓盡致的宣洩。

在今日中國,縣長沒有神秘面紗。人民民眾要想見縣長,比過去見縣官容易多了。你看,大院沒有保全警衛,現在不興這個,找個理由就能去他們·辦公室,甚至上他們家裡,無須抄小路鑽旁門左道,只管大搖大擺、光明正大朝大路奔了去,就像進自家院子那么自由。起了心思決意上訪,只要確定人在辦公室,一逮一個正著。在鄉鎮村里,在村乾農民家裡,在鄉間小路、水利工地、防洪堤上,就能見到縣長。在縣城更不用說,每逢創衛,縣長站馬路,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清潔工、交警、小販、店主及開的士拐的摩的師傅。休息日縣長也有上街的時候,在菜場買菜討價還價,上商店買個東西,去個體牙科診所鑲假牙等等,都是生活在小縣城裡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人見人熟,一招呼就應聲。在縣裡,幹群關係就這么簡單。
而在古代就不是這么回事了,除非老百姓奔衙門擊鼓鳴冤,知縣登堂接訴,平時要見縣太爺沒那么容易。老百姓連縣太爺辦公室的門都摸不著,更別說上人家官邸。縣太爺出門,前呼後擁,騎馬坐轎,兵勇在前面扛起“迴避”大旗。當然也有像“包青天”那樣親民的,微服私訪,搞搞調研,為民做主,整肅社會風氣,受到勞苦百姓的擁戴,但這樣的好官並不遍地都是。
如今在縣裡做農村工作的領導幹部,與人民民眾是沒有距離的,人人都能跟他們混個臉熟。也許,對大城市人來講,他們想像中的縣長可能很光鮮、很享受、很牛,天天能撈到大樂子。其實他們不知道當今中國的縣長們究竟處在什麼樣的工作生活狀態中。這也就是我要寫這本書的動因之一,我想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縣領導幹部的工作、生活狀況。

官場如林場,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見過許多人,經歷過許多事,一些工作處理起來相當複雜!一屆五年,甜酸苦辣成,五味雜陳,是生活的全部。
自然,在幅員遼闊、13億國民、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國,2800多個縣的正副縣長與中央(國家)級、省部級和廳局(市)級以上的高幹群體比較,真是芝麻官,論身份,實在卑微之列。
記得在北京學習時聽陳慕華大姐報告說,她現在是個矛盾體。這話十幾二十年來一直縈繞在我腦際,讓我咀嚼回味。她如是,我們亦然。中國的縣長也是個矛盾體,雖然官不大,但管的是一個縣,人口多則百萬之眾,一般也有幾十萬,當然人少的也有。古有“郡縣治,則天下治”一說,中國的歷朝歷代概莫能外。古時天高皇帝遠,不靠知縣貫徹朝廷指示精神抓工作落實,皇帝就得抓瞎。這也就是皇帝要科舉選人,只有科考上了線的人才能當縣官的原因。
縣級政權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在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每個縣都是共和國大廈的一方基礎,歷屆中央領導十分倚重縣一級。在縣委的領導下,縣長全面負責政務工作,副縣長各有分工,協助縣長分管不同的系統和部門。
古時農耕社會,一個正七品就能拿下一個縣的工作。而今時代不同了,一個縣家大業大,人口眾多,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四套班子(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缺一不可,四個軲轆推著車子跑,黨委全盤把握,政府幹在一線,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實現“四化”,與國際接軌(今日提經濟全球化)。工作標準高、要求高,在政府班子裡,誰把差當好都不容易。要搞好一個縣的工作,上靠黨中央和國務院,下靠廣大人民民眾,不要圖享受,不要擺架子,不要想發財。
且不妨把縣領導的工資曬出來,作個橫縱比較。我們那時(參照1995年)工資收入,與中國曆朝歷代中即使工資收入最低的明朝公務員都比不了,查網上得知,明朝正七品俸祿7.5石或年薪45兩白銀,就連縣衙的馬夫也能達到溫飽水平;那時馬夫的年薪約合今日人民幣3萬元。與其他朝代就更沒法比了,他們除了俸祿還有多得多的各種補助呢!
這裡還有個事實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縣長,與東部沿海地區縣長收入差別之大,也是很明顯的。1995年我月工資500來塊錢,一年總共6000來塊錢,跟我在學校享受高級職稱的工資標準差不多,妻子是中學一級教師,工資比我少,家裡再沒有其他收入了。
我們和一般幹部一樣,住在普普通通的宿舍樓里。期盼子女讀書出來後能有一份工作,就是天大的幸福了,根本不敢奢談什麼送子女自費出國留學,那無異於緣木求魚、白日做夢。我那一屆政府班子內,沒有一個具備自家掏錢送子女出國讀書的經濟能力。如真的“家家朱門酒肉臭、個個子女能出國”,咱國家在世界上鬧的樂子可就大了(這些情況後面章節里有敘述)。
這就是當時中國大多數縣長的經濟狀況。然而,做一任下來,所獲得的精神財富卻是享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自視為精神上的富翁。

我這個“七品副”的官位,在封建科舉時代,是要通過考試才能得到的。要我考進士、舉人,肯定上不了錄取線,落榜無疑。我這人國學水平太差,即便復讀復讀再復讀也不行。像范進那樣到頭來撈個舉人,我自問難以做到。老范他老人家花了半輩子工夫,戴頂舉人帽子還來不及焐熱,突然神經兮兮的承受不起一覺醒來砸下來的幸福,“帽子戲法”把老范整得樂邪了,頃刻瘋癲成那樣。後來,科舉制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學而優則仕”的路再往下走肯定不行,清末時終於壽終正寢。
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依照政策標準選用幹部,我等過去的“臭老九”想不到竟鹹魚翻身,被錄用為幹部了。我們,還有那些真正農民兒子出身的縣長們都很知足。可能有人會說我們是共產黨的“既得利益者”,但我要說,我們也有很大的付出。我們沒有混飯吃,沒有虛度那段年華、沽名釣譽、投機鑽營、大撈油水,我們對得起組織,對得起領導,對得起別人,也對得起自己。
從政路上,我一路走來,有黨的領導,人民的支持,沒有什麼羈絆,大體順當。依法行政時,時時會記起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說的:權力應當成為一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如泰山,而當權力變成一種樂趣時,那么一切也就完了。可以說,我時時事事處處牢記“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認認真真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組織考察,人民選舉,人民政府的正副縣長必須經過人民代表大會進行差額選舉,這是中國的正副縣長產生的主要程式與原則。中國老話說我們這種人是地方的父母官,不,我們不是,人民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因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
要自覺記住歷史。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不是哪個人或哪個皇帝創造的。不管哪個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無論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只是因為他背後站有人民。就如史達林告誡幹部借用的那則希臘神話那樣:如果無敵英雄安泰不藉助大地母親的神力,一旦雙腳離開大地母親,就會變得不堪一擊。大地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就是歷史。正因為如此,我深感鄧小平首先是一位充滿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偉人,然後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對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一直深情眷眷,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一生始終與中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的身後總是站著給他無窮力量的人民。
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只要不是因為我們的幼稚、無知、輕狂、淺薄和功利而背叛歷史,歷史是永遠不會背叛我們的。
唐太宗日:“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為官一任,沒有其他雜念,只一心想把工作搞好一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得到什麼,失去什麼,盤點盤點,自己大概不會糊塗的。

本書進行後期修改之時,適逢2011年12月11日,這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的日子。我們的國家從“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經濟體快速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貿易國,GDP從2001年的11萬億人民幣增至近40萬億人民幣,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0%。2010年中國經濟成長率超過10%,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達到25%,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第一引擎。
中華民族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歷經各朝各代,終於迎來了盛世。21世紀頭一個1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全世界嘆服,一個古老的國度如此快速地煥發了活力,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入世10年的變化,是我們20年前做夢都想不到的。我在位的那幾年,正是我國積極爭取加入WT0的時候,那時國家面臨著向前跋涉中的許多艱難困苦,在縣裡工作時,和大家一樣,走到哪裡都能經常聽到人們提到一個英語辭彙“WT0”,雖然我們國家入世的工作非常艱辛,但全國人民對國家入世依舊滿懷希望,希望國家入世後會發生一番大的變化,只是對未來變化成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清楚。
今日回首過去在政府的工作經歷,那5年正是中國告別計畫經濟時代,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指引下,全面跨入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全面發軔的關鍵時期。這5年我個人在政府極為艱苦而又不平凡的工作經歷,本書皆有披露,雖是冰山一角,但也折射了整個時代。事多紛紜,一言蔽之日:那時的事業在窮折騰中前進。
僅僅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國家的變化竟然有這么快、這么大,遠遠超出國際國內所有人的預期。2001年入世,僅lO年的工夫,今日中國,如此叫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你看,變化就在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
“中國製造”行銷全球,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影子。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有錢的中國人多了,跑出去週遊世界,跑去已開發國家,遇到消費井噴時刻,我們的同胞蜂擁而至,不惜血拚,狂掃奢侈品,甚至掃樓買地,讓老外們咂舌不已,給他們的印象是,“中國人瘋了!”民營汽車企業吉利走出去收購沃爾沃,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製造商把生意做到五大洲,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截至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達3172.1億美元,居全球第17位,2010年投資流量再創新高,占當年全球流量的5.2%,首次超過日本、英國。
現在中國人能全球同步看大片,同時中國電影的“大片”也走向全球,年票房收入從2002年不足lO億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超百億,增速全球第一,票房躋身全球前十。購買私家車的更多,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汽車第一產銷大國,年產銷1800萬輛,私家車隔幾年換一輛,經濟型的換中檔款的,中檔款的換高檔的。行動電話用戶數達9.5億,從20年前稀罕的少數人手握“大哥大”移動話機,到現在連普通勞動者都在用小巧玲瓏的手機,而且話費越來越便宜……
當諸如此類生活的變化,進入尋常百姓家,男女老少看到了、觸到了,就像油鹽醬醋茶那樣,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國入世10年,國家收穫最大的紅利,讓國人都分享到了,讓老外對中國豎起大拇指:OK,CHINA!
撫今追昔,心潮澎湃。看世道,乃是此一時,彼一時。當然,再輝煌的今天,卻也是從昨天走來,今天的發展,靠昨天夯實的基礎。因此,我們為過去艱苦的付出感到欣慰,同時,為今日中國在世界的崛起感到驕傲。歷史總是代代續寫下去的,一代更比一代強。今日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中國製造”行銷全球,我們期待明日“中國創造”能夠風靡世界,實現中華兒女的“強國”夢!

往事如煙,一屆結束,曲終人散,鳥飛各投林。在我生命中沉澱下來了過去的一些美好東西,偶爾會獨自一人從日記裡面拾起品味一下,念叨念叨曾給予我幫助和好處的人。他們之中有領導、同事和百姓,沒有他們當年的關心愛護、指點迷津,我就不可能從容地走完從前。
1987年以前,我作為業餘作者,寫過小說、報告文學、文藝評論之類的東西,參政、從政後中斷了這個愛好,沒有一邊公幹一邊創作。直到我退下後辦了個文化(廣告)公司,有自己獨立的“寫作辦公室”,便重續與文化的因緣,拾起了筆,已累計寫下了幾十萬字的文案。近幾年又搞文學創作,先把一直壓在柜子里的舊作《苦主》翻出來,整理補寫,投了出去。接著弄出了個《十年策劃》,還待整理。我從自己私人檔案里,把一些我在政府5年間(1992—1997)親力親為、親見親聞及與今日相關聯的一些事挑一些出來,寫出《芝麻官隨想》。這本書,按事項分列篇章,一章若干個事,圍繞一個觀點夾敘夾議,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努力增強可讀性。動機是良好的,表述可能就不行了。
披露一段前塵往事,不是留戀過去,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反思過去,錄下一段史實和感悟,讓人們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縣的縣委書記和政府正副縣長以及管他們的上級領導,他們在近30年國家疾步行進中都做了一些什麼,留下了一些什麼值得老百姓記住的印記。我想,那印記就是共和國的標本,如果今人回頭一看那些仍舊鮮活的標本,定會驚嘆一番:喔,共和國的那些年原來是這樣的!
喜怒哀樂一場戲,幕前幕後有喜有憂的故事,伴著為官者的履歷。為官的人生與他人不同的是:之苦,是這裡有急難險重的擔當;之險,是這裡有物慾橫流的誘惑;之艱,是這裡有人事關係的規則;之樂,是這裡有不辱使命的竊喜;之重,是這裡有衣食父母的期許。
本書於2010年9月動筆,2011年9月完成初稿。這本書出版後的反應會如何,能否尋覓到幾個知音,這些都是我無法預知的。
謹以此獻給有恩於我的人民、養育我的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