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灣

芝罘灣

芝罘灣:位於山東半島北部煙臺市,北起芝罘島東端,南至煙臺市區東炮台,面積34.6平方公里。海灣是由於芝罘島連島沙壩、芝罘島與陸地圍欄而成,稱連島壩灣。海灣中有煙臺港,可泊萬噸級貨船。海灣水深一般為5~10米,最大水深11米。

灣內屬正規半日潮區,最大潮差2.88米,平均潮差1.64米。潮流由北口進入灣內。港區一帶潮流很小,只有6~8厘米/秒,灣口漲潮流速最大59厘米/秒,落潮流速最大41厘米/秒,外海常浪向和強浪向為北和東北,最大波高3.7米,50年一遇波高為6米。灣內泥沙來源少,海岸穩定,水域寬闊,底質為沙泥,水較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罘灣
  •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北部煙臺市
  • 面積:34.6平方公里
  • 類型:次生海灣、連島壩灣
  • 主要港口:煙臺港
位置境域,海岸,海島,海域水文,氣候特徵,軍事設施,水產資源,交通,社會經濟,建置,經濟,旅遊,造船,漁業水產,芝罘灣,大宗貨運將“移師”八角港區,地圖信息,

位置境域

芝罘灣
芝罘灣
芝罘灣,位於山東半島北部煙臺市境內,北起芝罘島東端,南至煙臺市區東炮台, 面積34.6平方公里。
芝罘灣。位於區境北部,芝罘島南岸與市區北岸之間海域,以芝罘島命名。灣口以崆峒島為界分北口、東口,為耳朵狀半閉灣。南、東南岸為山地,北岸為芝罘島,東部灣口崆峒列島環繞。灣底平坦,多泥質粉砂和細砂,屬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北口水深10~20米,余均10米以內,口門向灣內逐漸變淺,水域面積50餘平方公里。

海岸

海岸地貌 底質有三類:套子灣東岸和南岸、芝罘灣西岸、前七夼東岸為泥沙質;四十里灣南岸為沙質;巋岱山東南、玉帶山、煙臺山、芝罘島北岸為岩礁。地貌類型齊全,形態複雜。 海蝕崖。分布於芝罘島北側,石崖陡立,崖坡80°~90°,崖高30~50米,最高達百米,為海上奇觀。崆峒島北岸海蝕崖也有發育。
海蝕穴(海蝕洞)。分布於芝罘島南北兩岸,50多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多沿石英岩裂隙發育。崆峒島海蝕穴也有發育。 海蝕柱。分布於芝罘島南北兩岸,南岸一處稱“石公公”,高出海面7.50米,基部直徑1米,上部2米,今不存。北岸的海蝕柱稱“婆婆石”,呈塔狀,兀立海中,柱高42米,距岸300米。西北岸的摩羅石海蝕柱,高34.30米,距岸約600米。崆峒島北岸海蝕柱也處處可見。
海蝕平台。低潮時露出水面,高潮時淹沒水中,有的高出海平面3~4米。初家鎮前七夼村和後七夼村以東沿海,海蝕平台廣闊平坦,寬達300餘米。幸福鎮西口村沿海,海蝕平台寬約100米。
岬角。分布於北部沿海地帶。西北角,位於芝罘島西北端,西北尖端伸入海中,山岬長250米,面積62500平方米,海拔12.90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前緣基岩裸露,不生長植物,後部其岩上覆蓋沙土和砂礫等鬆散沉積物,厚1~3米,長有松、柏樹和雜草。芝罘東角,位於芝罘島東端,系芝罘島丘陵伸入海中尖角,長500米,面積12.50萬平方米,海拔66.40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侵蝕海岸特徵明顯,北岸為險崖,崖高30米以上,南崖坡度較緩。前緣基岩裸露,基岩上覆蓋砂礫和鬆散沉積物,厚2~5米,長有松、柞樹和灌木、雜草,陽坡可植農作物。煙臺山嘴,位於煙臺山東端,長60米,面積1800平方米,海拔約25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後部基岩之上覆蓋沙土,厚2~3米,長有松、槐樹和冬青;前緣為風化岩層,岩面高程3~5米,石峰奇特。魚台嘴,為玉帶山山體突入海中的陸地岬角,長50米,面積1250平方米,海拔約14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後部基岩上堆積沙土厚2米左右,長有松、槐樹和雜草;前緣為風化岩層,岩石嶙峋,砂礫堆積。
連島沙壩。連線陸地與芝罘島,其南端雛形為古沙嘴,北端的大疃村西南和古瀉湖東西兩側,也有兩條古沙嘴,南北兩端古沙嘴彼此相連。沙壩北窄南寬,最窄處400米,高2~3米,最高達5.40米。沙壩中有4條卵石帶,卵石直徑5~10厘米,磨圓度好,為石英岩、石英片岩和斜長片麻岩。西側兩條高而長,東側兩條矮且短。西數第二條延續最遠,從幸福八村起,西南而行,斷續經幸福十村、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延至大沽夾河口附近。南段卵石成分與北段同,但卵石帶高度變低,在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附近埋入地下0.50~1米,寬度變窄,為50米左右;卵石直徑變小,磨圓度漸好;卵石群中,中砂成分增多,系由北向南連續沉積的結果。
海灘。位於海灣頂部的海灘,呈新月形,分沙灘和礫石灘兩種。沙灘分布於海水浴場、芝罘灣西岸和大沽夾河口以東海岸帶,高出海平面0.50~1米,由中、細砂組成,寬度50~100米,坡度3°左右。礫石灘分布於芝罘島婆婆口小海灣處,高出海平面1~2米,寬度20~50米,由石英岩礫石組成,磨圓度好,直徑0.50~10厘米,礫石長軸作定向排列,其大面傾向海,呈現覆瓦狀。
瀉湖。位於連島沙壩北端,由東西兩側古沙嘴封閉而成,呈三角狀,面積0.15平方公里。湖中堆積有青灰、灰黑色粉沙質淤泥和淤泥質粉砂,夾有貝殼,富含有機質,層厚0.50~1米。瀉湖中殘留三塊水域和沼澤地,低於平地約1米。
海岸山峰。
芝罘島丘陵。主要峰嶺有老爺山,即古之罘山主峰。位於芝罘島丘陵中部偏北,西北、東南走向,山主體長1.82公里,寬1.20公里,海拔294.10米。南向大陸,北面臨海,危崖壁立,山勢險峻。山上長有黑松樹,陽坡可植作物。山形似關公讀書狀,故名。
煙臺山。位於塔頂以北,煙臺港東港池畔。山主體東西0.40公里,南北0.25公里,海拔45.20米。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設狼煙墩台于山巔,故名。
西炮台山。位於摟子山東北,西距新橋村0.50公里。山主體東西0.35公里,南北0.50公里,海拔103米。東、南、西坡徐緩,約20°~25°,北坡稍陡,約30°。地勢突兀險要,虎視芝罘灣。因座落市區西部,又名西山。又因與東炮台山對稱,習稱西炮台山。古為通伸山,山麓有一石臼,有泉自中出,不凍不涸,名曰通神泉,山亦俗稱通伸(伸神同音)岡。

海島

芝罘島芝罘島。因古之罘山得名,又名北島。位於區境陸地北端,東南距市區9公里。5800年前為孤島,後海底抬升,大沽夾河入海大量泥沙和沿島南移砂礫堆積延伸,形成寬約600米,縱長3公里的沙壩,使島與陸地合攏,成為陸連島。島呈長棱形,東南西北走向,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島體基岩由長石石英片岩和片麻岩構成,地表多紅棕色棕壤性土。島上峰巒起伏,松、柞樹茂密,主峰老爺山海拔294.10米,島岸線曲折長達22.50公里,北岸除山口外,皆懸崖峭壁。近海水深3~20米,西北海域為刺參、紫石房蛤增養殖區;南岸地勢較低緩,基岩上覆蓋砂礫,近海水深5米左右,為淺海筏式貝藻養殖區,放養海帶、貽貝、扇貝、文蛤、菲律賓蛤仔等。
崆峒島崆峒島。位於區境東北海域9.50公里處,距大陸岸線最近點5.90公里。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前七夼、清泉寨等8村8戶人家遷居島上,稱八家島。後因四周環水,超塵絕俗,有如世外桃源,改為空洞島,進而雅化為崆峒島。島長1.95公里,寬約0.50公里,面積0.88平方公里,岸線長6.30公里,主峰北山海拔63.80米。系地層斷裂形成的分離基岩島,四周基岩裸露,屬石英岩,含磁鐵、電氣石、白雲母,底層含石英達95%。西與馬島有沙灘毗連,漲暗水深1~2米,枯明單人可行。北岸懸崖陡壁,南岸望魚台附近坡陡有礁石,余較平緩無礁石。島上生長有松、槐、柞、楸、梧桐等樹木,有兔、鼠及鳥類。近海域多礁石,淺灘水深2~10米。西南延伸至2.80公里處有寬約100米的淺水池,最小水深0.30米。南海域為淺海筏式貝藻養殖區,西域為刺參、紫石房蛤增養殖區。該島山青水碧,冬暖夏涼,風光綺麗。

海域水文

潮汐 境內近海潮汐主要受黃海北部的半日無潮、日無潮系統控制。潮波繞無潮點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潮汐類型指標值( )為0.33,屬正規半日潮。太陰半日潮M_2分潮占主導地位,其振幅為太陽半日分潮S_2的3倍,兩個主要全日分潮K_1和Q_1振幅和的3倍左右。潮汐周潮決定於M_2分潮,約為12小時25分,用調和常數計算的平均高潮間隙為9小時57分,平均低潮間隙3小時51分,漲潮平均歷時6小時11分,落潮平均歷時6小時12分。 煙臺港潮位季節變化十分明顯,年變化曲線為一峰一谷型。波峰在夏半年,以8月份為最高;波谷在冬半年,以一、二月為最低,年變幅在45厘米左右,累年平均潮差為1.64米。1960~1985年,最大潮差為2.88米,出現在1964年6月12日。累年(1953~1985年)最高潮位為1.98米,出現在1960年7月29日;最低潮位為-2.25米,出現在1963年2月27日[最高(低)潮位以1956年黃海平均海面起算]。煙臺港歷年最高(低)潮位的出現日,多在較高(低)天文潮位與煙臺港由於水文氣象因素導致的增水(減水)相遇的日期里,歷年最大潮差、最高(低)潮位的出現帶有隨機性。
波浪 近海冬半年多北偏西風,風力大,持續時間長;夏半年多南偏東向風,風力小,持續時間短。芝罘島北岸近岸處的向岸浪,隨向岸風的季節變化而發生變化,不論波高(H )或最大波高(H )的平均狀態,冬半年皆夏比半年高約0.50米。近海區強風向為北西,次之為北北西,西北西、北、北北東向,而強浪向為北向,次為北北西、北西、西北西向。強浪向與強風向不一致,是由於廟島列島對北西、北北西、西北西向來的波浪起著阻擋作用,致使這3個浪向所處的海區變短,影響大浪成長。西北西向的波浪由於受地形和水深(較淺)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的波浪較小。芝罘島北岸的離岸向浪,受陸地影響,且海區短,偏南向風風力小,故少出現,浪高也小。
海流 近海所處的黃海北部是半封閉的淺海,潮流顯著,海流(余流)較小,潮流比較複雜,總的特點是漲潮流流速小於落潮流流速。漲潮時主潮流為東南向,最大漲潮流出現在高潮前3~2小時;落潮時主潮流為北西向,最大落潮流出現在高潮後2~3小時。近岸漲潮時流向為逆時針,落潮時流向為順時針,夜間潮流大於白天潮流。 近海潮流性質比較複雜。芝罘島北側海域及鄰近海區屬不正規的日潮流性質( >2),日分潮流O_1、K_1的流速最為顯著,半日分潮流一般較弱。芝罘灣和套子東灣屬不正規的半日潮流性質,半日分潮流M_2、S_2的流速最為顯著,日分潮流較弱。灣口和岬角處流速有明顯增大現象,最大流速流向基本與海岸平行,潮流顯著。近海余流較小,一般只有1~3厘米/秒,最大約7厘米/秒。芝罘島北部近海余流流向為東南向,後在芝罘灣內形成一順時針方向的小環流,部分則由芝罘島東端流出灣外,有利於芝罘灣里污水朝外海輸運。
芝罘灣潮流特點,漲潮流從灣口的北面芝罘東角和擔子島之間的水道進入,並以芝罘灣北口中心至巋岱山連線為一分流帶分成兩股。分流帶東部靠近擔子島的為一股,也是漲潮流的主體部分,進入灣內時流向南略偏西,隨後順地形逐漸轉向東南,最後從崆峒島和玉帶山之間水道流出海灣;靠近芝罘東角的一股流向西南,流入芝罘灣的內灣。落潮流的流向與漲潮流相反,但分布特徵基本一致。落潮流由崆峒島至玉帶山之間的水道進入,從芝罘東角至擔子島之間的水道流出。灣內漲潮流流速大於落潮流流速。
海水鹽度 近海海水鹽度受蒸發、降水、徑流,海流和潮汐效應等因素影響,與水溫變化同步。春季近海表層平均鹽度為31.11‰,底層平均為31.25‰,垂直分布比較均勻,岸濱表層平均鹽度為30.65‰,近岸鹽度低於近海。夏季近海表層平均鹽度為30.17‰,底層平均為30.78‰,岸濱表層平均為29.56‰,近岸鹽度低於近海。呈層狀分布比較普遍,近岸因潮流較大,混合作用強烈,鹽度垂直分布均勻。秋季近海表層平均鹽度為30.11‰,底層平均為30.13‰,岸濱表層平均為29.85‰,垂直分布均勻。冬季近海表層平均鹽度為29.24‰,底層平均為30.44‰,岸濱表層平均為29.39‰。全區累年年平均鹽度,表層30.20‰,底層30.72‰。年變化中,4月份表層平均鹽度最高,為31.70‰;1月份最低,為27.18‰,年較差1.97‰。
海冰 境內近海海冰較輕。1960~1985年,只有3年海冰較重。芝罘港灣區出現流冰和固定冰,以1969年2月1日最為嚴重,水溫值為—2.10℃,港池內和芝罘灣其餘海面全被冰層覆蓋。海冰出現時間多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嚴重期在2月上旬。煙臺港區冰厚多在5~15厘米,最厚20厘米。據記載,1935年1月末至2月初出現大冰凍,冰厚達61厘米。近50年來未出現大的封凍。冷空氣侵襲是造成海冰形成的主要原因。海冰來源,一是沿岸海水長時間連續低溫直接凍結成冰;二是自海河口、黃河口隨風和海流飄來的流冰,直至3月份溫度回升後,流冰始逐漸消失。

氣候特徵

境內地處北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氣候區,年溫適中,氣候溫和,季風進退有序,四季變化分明。大陸度為53.80%,同大連、秦皇島、青島等北方沿海城市相比,受大陸影響程度輕,更接近海洋性氣候特點。因瀕臨北黃海,受海洋調節和影響,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春季溫暖,秋季涼爽。 春季始於4月11日,止於6月20日,歷期71天,比同緯度內陸地區大約晚10~15天,相應物候期推遲10~15天,大致與日本國的京都相似,京都櫻花怒放時節,芝罘桃花盛開。氣溫回升迅速,多晴朗天氣,有時出現自然奇景——“海市蜃樓”和“太陽綠光”。5月中旬,同緯度內陸地區已是暮春時節,而境內春意正濃,早晚仍寒氣襲人。此時多風少雨,南北大風交替出現,以西南大風為主,蒸發量大,乾燥易旱。 夏季始於6月21日,止於9月10日,歷期82天,氣溫較高,但無酷暑。隨夏季風由南向北推移,降水量增多且集中,7月初進入汛期,8月底至9月初結束,易發生洪澇。個別年份,上空受太平洋高壓控制,穩定少動,出現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偶有伏旱。 秋季始於9月11日,止於11月10日,歷期61天。天高氣爽,風和日麗,但歷時較短,暖濕空氣仍比較活躍,降水量減少,往往出現旱澇交替和晚秋乾旱現象。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明顯減退。11月份冷空氣開始活躍,氣溫下降快,天氣多變,地方性低雲、降雨、降雪天氣開始出現,北向大風次數明顯增多,冬季季風逐步形成。 冬季始於11月11日,止於4月10日,歷期151天。氣溫較低,天氣乾冷,但少嚴寒。最冷月一般出現在1月,平均氣溫比青島低0.40℃,但極端最低氣溫卻比青島高3.30℃,寒冷程度不比青島激烈。受蒙古高氣壓影響,多偏北風,雨雪較多。北部沿海背靠山嶺,降雪和積雪呈帶狀分布,山海間窄長地帶皚皚白雪,綿延數十里,蔚為壯觀。

軍事設施

烽火墩台 1398年開始於邊境險要處所設定煙墩。境內有清泉墩(清泉寨西鳳凰山)、石溝墩(石溝屯)、現頂墩(後七夼西南烽山)、熨斗墩(煙臺山)、埠東墩(垛山)、木作墩(乳子山)和營後墩(宮家島)7處烽火墩台。墩台是明軍防守前哨,以土堆築,呈立體園形,直徑約5米,高約3米,墩旁建有房屋。守墩兵卒輪流守哨,不論何處,一旦出現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守御官兵就近出擊。
炮台 1398年,為防倭寇襲擾,加強海防守御,在沿海要隘處由東至西設定4處炮台,各配備銅炮、鐵炮數門,以控制海口。清泉寨炮台與寧海州貌子寨炮台相呼應,控制玉帶山以南的東海面,煙臺山炮台封鎖前方海口,大口(垛山)炮台控制灣內海域,芝罘島炮台控制海上通道,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1875年(清光緒元年),在煙臺山、八蜡廟、芝罘島西共建浮鐵炮台3座,芝罘島東築沙土曲折炮台1座,配有德制格林炮、克魯伯4磅炮、克魯伯後膛炮。1876年(光緒二年),在通伸岡建炮台1座,置炮8門,開始為土炮,後改裝為德國造克魯伯炮。炮台由圍牆、瓮城、演兵場、地下坑道指揮所等組成。指揮所為半地下式坑道,內設指揮廳,兩側是官兵營房和彈藥庫,4壁均用正方形石塊砌成。頂部築有高5米、寬6米、周長700米的圍牆,牆有射擊孔,為嚴密的防禦工事,稱西炮台。1891年(光緒十七年),於巋岱山建炮台4座,安放德制克魯伯炮1門。地下築有房舍兩棟,地上修有圍牆,圍牆長60米、寬40米,稱東炮台。1901年9月(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按《辛丑條約》規定,將東、西炮台火炮炮基拆毀。1938年,炮身與炮座被日軍毀掉。今西炮台已修復,供遊人觀賞。
碼頭 海軍艦艇除利用煙臺港的碼頭外,還建有軍用碼頭。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於巋岱山下築軍用石碼頭1座(舊址仍存),供船停泊。1931年,國民黨軍相繼修建3座軍用碼頭,陸軍2座,一座為鋼質木面活浮碼頭,長35米,寬8.50米,停靠能力為50噸;一座為混凝土浮碼頭,停靠能力為500噸。海軍碼頭為水泥方塊突堤式,長63.70米,寬12.50米,停靠能力為200噸。1940年,日軍在芝罘島西口村西北修建軍用簡易碼頭和護衛碉堡,派有日軍和偽軍駐守。

水產資源

淺海浮游生物 據1984年9月、11月採集鑑定,兩個月淺海浮游生物共有79種,其中浮游植物有硅藻門、甲藻門、藍藻門、金藻門、綠藻門共49種,優勢種硅藻門有39種,其次為甲藻門7種。兩個月平均浮游植物每立方米398.63×10~4個,11月為607×10~4個,9月為191×10~4個,11月多於9月。浮遊動物有毛鄂類、橈足類、枝角類、鞭毛蟲類、浮游幼蟲、水母類、有尾類共30種,優勢種橈足類有11種,其次為枝角類5種。兩個月平均浮遊動物每立方米180.60個,9月為204個,11月為157個,9月比11月多30%。浮游生物分布最多的海區是東炮台山沿海,兩個月平均浮游植物每立方米為532×10~4個,浮遊動物為148個。
淺海底棲生物 種類為6門87種,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為26.88克,每平方米平均密度為431.88個。其中,多毛蟲類35種,占40.23%。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2.57克,占9.56%;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290.94個,占67.37%。軟體動物22種,占25.29%。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1.44克,占5.36%;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57.82個。棘皮動物6種,占6.80%。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22.20克,占82.59%;動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14.06個。節肢動物22種,占25.29%。生物量平均每平方0.64克,占3.40%;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64.07個。擬軟體動物1種,占1.15%。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0.03克,占0.09%;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5個,占1.15%。
潮間帶生物 定量採集87種,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136.82克,秋季比春季高40%,密度平均每平方米919.10個。其中,多毛蟲類21種,占24.14%。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4.16克,占3.04%;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735個,占79.81%。單殼類15種,占17.24%。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6.26克,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67.30個。雙殼類19種,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67.76克,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85.60個。棘皮動物2種,占2.30%。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0.58克,占0.42%;生物密度平均每平方米0.70個,占0.08%。植物類3種,占3.44%,生物量平均每平方米36.35克,占26.57%。
潮間帶底質不同,生物種類也不同。泥沙灘有菲律賓蛤仔、扁玉螺和福氏玉螺,岩礁則大量棲息著短濱螺和黑偏頂蛤、東方小藤壺、平背蜞、褶牡蠣、大連灣牡蠣、朝鮮花冠小月螺、古氏灘棲螺、習見織紋螺、長吻沙蠶、枕圍沙蠶、日本鱘、擬棒鞭水虱、馬糞、海膽、石蓴等。
淺海灘涂經濟生物 主要有87種,軟體動物有紫石房蛤、菲律賓蛤仔、中國蛤蜊、長竹蟶、褶牡蠣、大連灣牡蠣、密鱗牡蠣、毛蚶、魁蚶、櫛孔扇貝、櫛江珧、沙海螂、紫貽貝、日本鏡蛤、皺紋盤鮑、紅螺、扁玉螺,甲殼動物有脊尾白蝦、脊腹褐蝦、蝦蛄、三疣梭子蟹、日本鱘,棘皮動物有刺參、大連紫海膽,環節動物有方格星蟲、單環刺螠,藻類有石花菜、江籬、扁江籬、海蘿、甘紫菜、條斑紫菜、羊棲菜、海蒿子、海帶等。
經濟生物中可開發利用的有10餘種。(一)刺參。沿海岩礁和泥沙底質廣有分布,平均每平方米1.25個,最大密度2.60個,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量239.61克,最高1819克。資源分布面積7539畝,資源現存量325噸(乾品)。以崆峒島和擔子島周圍海域最多,分布面積3484畝。(二)紫石房蛤。俗稱天鵝蛋,是一種大型的經濟貝類,棲息在泥沙質的淺海區。沿海分布面積約702畝,資源現存量187噸,主要分布在地理星、豆卵島、崆峒島、擔子島、小山子、金嶺嘴、芝罘灣、東炮台山、玉帶山等海域,其中以崆峒島、擔子島海域最多,分布面積約462畝,資源現存量124噸。(三)牡蠣。以褶牡蠣為多,也有大連灣牡蠣、密鱗牡蠣。褶牡蠣棲息在潮間帶中、低潮區,其它種類多生活在低潮線和潮下帶淺水區,資源面積約300畝,資源現存量1583噸。(四)貽貝。沿海岩礁均有自然分布,養殖筏上繁衍尤盛。1985年,放養面積621畝,產量5755噸。(五)菲律賓蛤仔。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埋棲性經濟貝類,棲於泥沙質的潮間帶中低潮區和潮下帶淺水區,以芝罘灣西岸灘涂最多,平均每平方米22個,最多72個,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量67.20克,最高達500克,分布面積約1200畝,資源量54噸。(六)長足蟶。分布於芝罘島南坡的地峽兩岸和四十里灣的泥沙質灘涂中,在中低潮區和潮下帶淺水區營穴而生。芝罘灣西岸是集中分布區,平均每平方米24個,最多170個;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量19克,最高117克。分布面積300畝,資源現存量12.70噸。(七)海帶。自然生長分布面積300畝,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量7325克,資源現存量448噸。(八)石花菜。分布面積約560畝,資源現存量33.97噸。此外還有紫菜、江籬等藻類資源。
漁港 明代前,煙臺山一丘峙於東北角,港灣向東北寬豁,不遮東北、北、西北風,每年農曆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港內風浪滔天,漁船搖動,只得避風於芝罘山下。1864(清同治四年)~1921年,興建碼頭、燈塔、東西擋浪壩,疏浚海灣,港灣北部成為漁船平穩的避風港,漁業遂迅速崛起。至20世紀30年代,煙臺漁港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和漁輪手繰網漁業的中心。

交通

煙臺港位於市區北部,地理座標北緯37°32′43″,東經121°23′55″,屬黃海海域。水路北距大連港89海里,西北距天津新港202海里,南距青島港238海里,東南距上海港519海里,東距威海港47海里,西距龍口港89海里。芝罘島環抱於港灣西北方,崆峒島迤邐於港灣東北方,形成港區天然屏障,是我國北方不凍、不淤、少霧的優良港口。早自唐代前即有南北往來船隻停泊,至元代,是海漕運輸和捕撈漁船的重要避風港。開埠後,港口通商貿易迅速發展,港區狀況不斷得到改善,各種近代設施日臻完善,今煙臺港已成為我國客貨運輸的重要港口之一。 港區水域,北線自芝罘島東角至崆峒島北端以南,東線自崆峒島東南端至玉帶山以西,面積約67平方公里,水深3~18米。分內外兩港,內港區有東、西兩港池,東港池由煙臺山和東、西防波堤環繞,水域面積1.36平方公里;西港池由東港池西岸壁向西圍攏,正在建設中。除兩港池外,余均為外港區。
港區航道,外港有北、東兩條,內港(東港池)有北口,南口兩條。外港北航道位於芝罘島東端小山子與擔子島西寧海砣子之間,寬約1.60海里,水深6~17米,至內港北口約3海里;外港東航道位於崆峒島西南沙尾燈浮與魚台咀之間,寬約2.50海里,水深6~8米,至內港南口約4海里。內港北口航道介於東、西防波堤之間,寬約180米,水深6米,限500總噸以下船舶通行;內港南口航道介於煙臺山咀與東防波堤南端之間,寬約210米,水深8.50米,限500總噸以上船舶通行。

社會經濟

建置

芝罘因境內芝罘山而得名(《孟子·正義》謂之罘即轉附)。據白石村遺址考證,芝罘地方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生息繁衍。 商和西周時期,地處萊國之東,稱東夷。春秋時齊滅萊後,為 、牟、萊族移民區,屬東萊地。戰國時齊滅東萊後屬齊地。公元前219年(秦二十八年),秦始皇“東行郡縣”,“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始有“之罘”之稱(《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27~28齊魯地圖,在之罘山後注有“轉附”字樣,此山原名可能稱轉附。“之罘”即“芝罘”。自秦至清代,均記為之罘,後改為芝罘),地屬膠東郡腄縣。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置東萊郡。至東漢,先後屬青州東萊郡之腄縣地和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福山區古現一帶)。三國魏時因之。西晉改東萊郡為東萊國,仍屬牟平縣地。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之東牟郡牟平縣地。南北朝時先後屬宋青州東萊郡、光州東牟郡之牟平縣地。北齊廢東牟郡入光州長廣郡,地屬文登縣。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並省諸州,復置東萊郡,地屬東萊郡文登縣。623年(唐武德六年)屬登州清陽;627年(唐貞觀元年)並省州縣,廢登州、清陽,地入萊州文登縣;665年(唐麟德二年),析文登西境,於萊州東牟(今牟平縣)復置牟平縣,地屬牟平縣。692年(唐武則天如意元年),牟平縣改屬登州。至唐末,上述州縣均隸屬河南道。五代梁、唐、晉、漢、周時均為登州牟平縣地。997年(宋至道三年),設京東路。1074年(宋熙寧七年),分京東路為東西兩路,地屬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金改宋之京東東路為山東東路。1182年(金大定二十二年),將偽齊以登州之文登、牟平兩縣所立寧海軍升為寧海州,地屬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元初,登州隸屬益都路。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改屬般陽路,地屬山東東西道般陽路登州福山縣。明初屬萊州府登州福山縣。1376年(明洪武九年),升登州為府,境域大部屬登州府福山縣地,小部分屬寧海州牟平縣地。清代先後屬登萊青道和登萊青膠道登州府福山縣地。
1913年,廢府置道。至1925年,先後屬山東膠東道、山東東海道福山縣地。1934年春,山東省政府建山東煙臺特別行政區,直屬山東省政府管轄。至此,煙臺始脫離福山縣,獨立建置。1938年2月,日偽改煙臺特別行政區為煙臺市,隸屬偽魯東道。1940年7月改屬偽登州道。 1945年8月煙臺解放後,劃屬膠東行政區。1947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據煙臺市。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後,煙臺市仍隸屬膠東行政區。1950年5月,膠東區撤銷,隸屬文登專區,9月改為省轄市。1958年6月,由省轄市改為萊陽專區轄市。10月18日,萊陽專區改為煙臺專區,煙臺市遂歸煙臺專區管轄。1983年11月,撤銷煙臺地區,組建地級煙臺市,原煙臺市改為新建市的直轄市區—芝罘區。

經濟

芝罘灣全境,屬煙臺市芝罘區,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黃海之濱。境內低山、丘陵、平原和窪地,構成複雜多樣的地貌景觀;廣闊的海域,風平浪靜的港灣,綿延曲折的海岸線,為發展海上運輸、商業貿易和漁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溫和的氣候,使這裡生長有580餘種水生生物,805種陸地生物,煙臺蘋果、大櫻桃、葡萄、對蝦、海參、鮑魚、真鯛、紫石房蛤等馳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魚果之鄉”;雲繞霞蔚的峰巒,浩渺無垠的海洋,仙姿縹渺的群島,果紅葉綠的園林,恬靜風雅的漁村,織成一幅“潮汐出入,異草生香”的海甸景象,曾引秦皇漢武皆從其游,惹近代中外之士尋幽探奇,是遊覽、避暑的勝地。
芝罘自古就是文明昌盛之地。“萊夷作牧,厥篚檿絲”~①,在距今7000年左右,芝罘先人就開始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這裡開拓、創造,4000年前,這裡的農牧漁業已很發達。周秦之後,人們利用海灣優勢,“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②,開始了商品流通。唐宋時,芝罘海口已成為各種物資的轉運口岸。至元代,年進出港口的漕運及其它船舶達千餘艘。至清道光年間,已發展成為商業貿易繁榮的城鎮。
新中國建立以來,煙臺農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逐步減少。漁業生產由單一的海上捕撈,向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海產品加工等多層次發展。1985年,水產品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28.10%。 工業建設取得很大成就。1982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1.83%,比1949年增長47.27%。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大中小結合的工業體系,形成由基礎工業到加工工業的30多個大類。工業布局明顯改善,鄉鎮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多,占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的6.33%;重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36.33%,重輕工業比重由1949年的1:5.43,發展為1:1.75。198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9029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占13.25%,輕工業占86.74%,重輕工業比重為1:6.54。重工業中,能源、鋼鐵、機械製造業有很大發展,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比重下降,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比重增長。鄉鎮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3.92%。
運輸、郵電、商業、飲食服務及物資、供銷、倉儲業均有較大發展。1985年,第三產業國民生產總值37375萬元(當年價,下同)。其中,運輸、郵電業占27.96%,商業、飲食、物資、供銷、倉儲業占41.12%,其它占30.91%,分別是1949年的145倍、37倍和86倍。運輸構成海、陸交通網路。鐵路客貨運輸量分別為1964年的3倍和4.20倍;煙臺港經過幾十年建設,年吞吐能力達689.70萬噸,傳送旅客量為1949年的15.30倍;公路四通八達,並建成兩條高標準一級公路。郵電計費業務總量比1949年增長50.60倍,電話實現自動化,與全國和世界230多個國家、地區和城市開通程控電話業務。商業繁榮,物資供銷暢通,城市每萬人擁有商業、飲食業服務網點51.40個,社會商品零售額比1949年增長16倍,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增長38.60倍。

旅遊

煙臺山景區】煙臺山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最高海拔53米,總面積11.6公頃,其中建築面積0.9公頃,喬灌木約3萬株。站在煙臺山上,可盡覽煙臺市全貌。 煙臺山是明代狼煙墩台的所在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簡稱煙臺。“煙臺”一詞即源於此。煙臺開埠後,英、美、法、日等16個國家相繼在煙臺山上和山麓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1948~1978年由人民解放軍駐防,1979年經山東省委及濟南軍區指示,把煙臺山交由當地園林部門管理,市政府投資對山上的建築及設施多次進行了維修和建設,1988年正式成立了煙臺山公園。 煙臺山景區主要景點有:墩檯燈塔、燕台石、抗日烈士紀念塔、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和原各國領事館區。
崆峒島旅遊區】崆峒島位於煙臺芝罘區東北海域9.5公里處,距大陸海岸線最近點約5.9海里,島上陸地面積為84公頃,最高海拔63.8米,周圍有馬島、扁擔島、龜島、仙鶴島、美女島、佛島、蛇島、豆卵島、地里星等島嶼。島上自然風光優美,氣候宜人,有金黃沙灘、奇礁怪石,是旅遊觀光的聖地,是海內外遊客避暑、休閒、度假、趕海、垂釣的海上樂園。200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級旅遊區。
東炮台海濱旅遊風景區東炮台海濱旅遊區】東炮台位於市區濱海路中段的巋岱山上,清政府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在此建炮台,這裡曾留下了中國著名作家冰心童年時代的許多回憶。東炮台海濱旅遊區西與煙臺山呼應,北與崆峒諸島相對,清代的煙臺山、明代的古炮台東炮台、美麗的海灣、彎曲的海濱休閒漫步路、近代的優秀古建築、遠處縹緲的海上仙島崆峒島、海岸邊靜坐的垂釣者、沙灘上五彩繽紛的遊客、路邊的各色酒吧、餐飲、購物場所共同組成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海濱旅遊資源,據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評價,這裡的風景可與地中海的坎城、馬貝拉、班諾、諾斯等城市媲美。2000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將該區建設成旅遊示範景區,建設成市區旅遊的亮點,真正使這一區域成為濱海路上的一顆明珠。整個旅遊區分東炮台主景區、冰心苑區、海濱休閒區、廣場活動區、棧橋景區五大部分。

造船

來福斯

漁業水產

海帶養殖。境內海帶養殖始於1943年, 日本技師大枷洋四郎在煙臺負責海帶、 裙帶菜養殖試驗。至1945年試驗中輟。1946年煙臺水產試驗場聘任大枷繼續試養,先後兩次派人到大連移植種海帶,第二次將種苗投放煙臺港西浪壩海底試驗,生長良好,首次收穫海帶1889公斤,8月15日《膠東大眾報》刊載新聞:"膠東出江白菜了!"從1957年起,煙臺西口村、崆峒島等漁業合作社組織放養,開始民眾性養殖海帶。
紫菜養殖。1923年山東省立水產試驗場派人對煙臺港擋浪壩附近海域紫菜的生長、生態狀況進行調查,並探討養殖法。1975年養殖面積為最多年份。1979年養殖產量為最高年份。因出口和經營管理等原因,自1970年代中期以後,紫菜養殖單位陸續棄產或轉產,至1982年全區停產。
石花菜養殖。1958年山東水產養殖場煙臺分場在煙臺山下海區首次作筏式分枝夾苗垂養試驗,未取得明顯效果。
扇貝養殖 。 1960年從長島移植種貝投放於煙臺山下西浪壩外、東炮台及二擔島等海域進行自然繁殖。1963年又從長島移植3~5齡種貝在二擔島進行筏式和海底半人工采苗試驗取得一定效果。

芝罘灣

位於煙臺市正北,為“U”字形開敞式海灣。口門北起芝罘島東南角(37°32′48″N,121°25′24″E),南至東炮台山(37°32′07″N,121°25′47″E),口門寬5.6km,岸線長21.14km,海灣面積34.06km²,其中水域面積31.04km²。以芝罘灣為代表的煙臺市區近海海域,是煙臺的“母親海”,是魅力煙臺的發祥地。環繞芝罘灣依次是煙臺山、芝罘島、崆峒島、東炮台等旅遊景區。無論從海上,還是從陸地上,芝罘灣區片都是煙臺市的核心區域,她代表著煙臺市的城市形象,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古代芝罘灣情況
公元1131年(金天會九年)設定福山縣後,芝罘灣一帶為福山縣東北保。此時芝罘島上有個村莊叫芝罘村,為東北保的芝罘社。芝罘村建於春秋時期,唐朝陸續有人遷來定居,19世紀中期村民以張、陳、安、孫、李等12大姓為主,近代多崇尚讀書,經商者多,少數純漁戶,無漁村之名之實。1952年村民千餘戶,更名芝罘大疃村。福山縣建置之初,芝罘灣南岸建有多處茅寮、窩棚,大多為季節性流動人口,沒有正式居民點,只有高、初、夏、於、姚和刁等姓氏的相對固定居戶,主要從事墾荒種地和漁業捕撈。
明朝後期,芝罘灣周圍人口不斷增多。有明初奇山守御千戶所的設立及清初撤所後排生的,有明清兩代9次皇詔播遷移民而來的,有人口自然流動來此定居等渠道和途徑。到煙臺開埠前30年(公元1830年,清道光十年),芝罘灣周邊村莊已達19個。芝罘島上還有西口、東口二村,二村分別於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和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建村,村民多以漁耕為主,近代也出過一些經商發跡的富戶,例如西口村徐氏家族等。在芝罘灣南岸散落著奇山所(城內分東門、西門、南門、北門4村)和所城外的倉浦、西南、上夼、世和、所東莊、西南關、大海陽、中海陽、小海陽等9個村莊,這些村均為福山縣奇山社範圍。村民商、工、漁、農多種經營,農、漁、商和苦力為多,無法確指哪個是漁村。西岸有芝罘屯、通伸等村莊,西沙旺散居著外地逃荒而來的難民,屬福山縣芝罘社管轄範圍。海灣中有崆峒島村,建於公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村民以漁為生。綜上19個村,沒有其中哪個村能代表開埠前的煙臺。
芝罘灣港口的作用和地位
芝罘灣海口古代就是中國北方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海上交通發祥地之一。春秋時芝罘灣即為我國五大港口之一;秦至唐代,新羅商人、日本“遣唐使”、學問大僧大多由芝罘灣等沿海港口登入,國內芝罘灣港口多為軍事活動服務,是軍隊、軍事物資的重要轉運站;元朝定都北京後,海漕運輸大興,海漕以上海劉家港為起運港,以天津楊樹碼頭為目的港,全程“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航線進入山東後,“榮城之石島、俚島,文登之威海,福山之芝罘,蓬萊之廟島,為糧必經之路”,因芝罘島是天然導航標誌,很容易為航海者認識和利用。芝罘灣一般有婆婆口、崆峒島、夾島、老鴉港(養馬島)、龍王廟前(養馬島)等5個主要停泊點(元代航海者將養馬島劃入芝罘灣範圍),年經芝罘灣進出漕船千隻以上,運糧100萬石以上;明代,官方組織的海運頻繁,“北望波濤浸遠天,玹菟庚癸正堪憐,風微日暮帆檣集,不是當年採藥船”的詩句,真實地反映了運輸軍糧的船隻麋集芝罘灣的景況。經芝罘灣運輸的既有軍糧,亦有大規模的海外運輸。例如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督海運糧四十九萬石餉北京、遼東,後增七十萬石”。再例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撥舊日行海水手船隻,淮安運南米一十萬石,山東運登、萊米石一十萬石,俱至平壤交卸接濟”;清代中期以後,隨著海運業的發展,芝罘灣港口空前繁忙,其停泊點逐步由婆婆口、崆峒島前和夾島向風向順、海面平靜、停靠安全、碼頭開闊的南部轉移,到清中後期,煙臺港活動中心便固定地集中在西南河口一帶。
芝罘灣港口既是海上運輸的中轉站、對外交往的啟至地,又是漁鹽碼頭和商港。自春秋時,芝罘灣一帶就有人將近海捕撈的漁貨到岸上交易。後來,蓬萊、八角、牟平、文登等地漁民經常在芝罘灣碼頭卸漁貨並交易。隨著捕撈技術的進步和芝罘灣一帶人口的增多、地位的突出,漁貨上岸、交易量大增。到公元1810年(清嘉慶十四年),芝罘灣南岸碼頭成為膠東最大的漁貨集散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朝廷為鼓勵沙船參與海漕運輸,規定“八成裝米,二成搭貨,免其納稅以恤商”,刺激了港口貿易的發展。鴉片戰爭以後,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五口被迫開埠通商,大量洋貨湧入南方沿海,地處南北海上交通要塞的煙臺,不可避免的受到衝擊和影響,使煙臺港口衝破狹小的“入口不過糧石,出口不過鹽魚”局面,擴大了港口貿易的貨源品種。特別在《南京條約》(公元1842年)關於“洋貨在一口納稅,準運天下”的規定下,參與海漕運輸的沙船大量販運並攜帶洋貨,使抵煙臺港口交易的貨種集南北和海外之全,有棉布、糖、米、竹、筍、木耳、蘑菇、皮貨、木材、大豆、花生、豆油、豆餅、冬粉和日用百貨等多個品種,還有害民害國的鴉片。當時十分活躍的福建、廣東、東北和上海、寧波、重慶等幾大船幫以及當地奇山所的張、劉兩姓船幫,成為煙臺港口貿易的主體。
公元1861年,登州的通商口岸有登州城口(蓬萊)改為煙臺,其原因不僅在於芝罘海灣條件優越,更重要的是煙臺港口的地位、港口貿易的盛興和在國內外的影響。有資料顯示,《天津條約》(公元1858年,包括《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簽訂之前,“煙臺為南北之沖,漁船經過收泊較多於他處,故以此一口較盛”。公元1859年(清鹹豐九年),在煙臺港進口的洋貨中,僅英美棉織品就多達2萬包(100萬匹),“煙臺的港口貿易已表明它是一個重要之地,人們已經充分的知曉這一點”。
煙臺開埠後,藉助口岸優勢,其名聲在國內外更大。外國傳教士蜂擁而至,17個國家(含蘇聯)相繼來設領事館,高峰時“煙臺街”上洋行逾百家,外國教會、團體建教堂幾十座、學校十幾處、醫院數家;清廷涉外方面很多事項在煙臺實施,包括喪權辱國的公元1876年(清光緒二年)中英滇案《煙臺條約》、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年)中日《馬關條約》煙臺換約生效等,充分證明了煙臺在國際上的地位。
從軍事上,由於芝罘灣地處要津,是扼守京津的重要門戶,且與朝鮮、日本隔海相望,因此芝罘灣自古以來就為山東北部沿海的軍事要塞。姑且不列舉明代奇山守御千戶所的設定,清代東西炮台的建設等,就連外國侵略者也重視煙臺港的軍事作用,公元1860(清鹹豐九年)法國侵略軍就是把煙臺作為橋頭堡進攻天津、北京的。
現代芝罘灣情況
作為“十二五”和今後重點發展戰略,《芝罘灣復興概念性規劃》基本完成,根據規劃,百年芝罘灣將打造成一個以商貿旅遊、休閒度假、高檔居住、現代物流業為主要功能的新港灣———
五大功能區打造斑斕海岸
據規劃編研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規劃功能分區由東南向西北劃分為煙臺山至一突堤混合功能區、一二突堤交通樞紐區、二三突堤混合功能區、三突堤北至四突堤的煙臺保稅港區、四突堤以北至芝罘島東端的旅遊度假區排五大功能區,規劃充分考慮旅遊目的地這一要素,在區片內布置國際油輪客貨運輸中心,遊艇碼頭、停靠站等,並相應配套濱水商業、娛樂等設施。
芝罘島大疃入口外規劃始皇廣場
四突堤以北至芝罘島東端段,將以旅遊接待、度假酒店、商業餐飲、遊樂為主,兼有部分展覽展示和辦公用地,形成以芝罘島為依託的旅遊度假區。
港灣大道以西注重研發加工功能
三突堤北至四突堤段,為煙臺保稅港區,包括物流園、內貿貨櫃、煙大鐵路輪渡、外貿加工區、研發展示區等。其中港灣大道以西以研發加工、產品展示、物流貿易等功能為主,以東為貨櫃碼頭區,東北角為煙大鐵路輪渡碼頭。
三突堤將建混合功能區
二三突堤段,將主要包括二突堤和三突堤南半部分。用地以娛樂、酒店、餐飲、商務等為主。芝罘灣區片最主要、最富吸引力的公共設施布置在該地段,包括動漫體驗園、科學中心等,既服務外來遊客,也服務於本地居民。
火車站港站中間規劃汽車站
一二突堤中間段,將建設主要包括國際郵輪碼頭、客滾中心、陸島交通、鐵路客運站、長途車站、公車站等,形成交通樞紐區。
規劃中的客滾中心位於青年路北首,其中國際郵輪碼頭功能布置在一突堤西側,對岸為陸島運輸碼頭。為便於乘客換乘疏散,在火車站和港站中間位置規劃汽車站和公交首末站各一處。
規劃煙臺風情一條街
煙臺山至一突堤段,將以總部經濟、商務辦公為主,融合商貿、休閒、文化會展、居住和星級酒店(郵輪城)等功能,形成多元化的混合功能區。
在臨近繁華商業(振華商廈、陽光100)地段,規劃煙臺風情一條街,火車站東側規劃為高檔公寓群,結合底層大型商業設施,與海港路兩側商業區共同構建煙臺中心區商業圈。火車站北側預留高檔酒店用地,為國內外遊客服務,是整個區片的次高點。
芝罘灣沿岸景觀分三種風格
隨著規劃的實施,未來芝罘灣區片將呈現多元化、層次化的城市景觀,沿岸景觀主要分為三種風格。
★現代化城市景觀位置:煙臺山至三突堤。特點:沿海岸為低多層的、富有開埠特色的文化、商業、餐飲區,中部為中高層的、以晚期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的商務辦公區,後部為現代簡歐式風格的高層住宅群,以遠處的大南山為背景,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都市海岸景觀。★現代化物流海港景觀
位置:三突堤至三里河。特點:沿海為塔吊和貨櫃貨場,中部為以多層為主的保稅加工廠房、研發展示區,後部以現代簡歐式風格的高層住宅群為背景。★自然生態海島度假區景觀位置:三里河以北至芝罘島東口。
特點:由西向東建築層數由多層逐漸過渡到低層,以西方古典主義、地中海度假別墅風格為主,景觀由人工逐漸過渡到自然,以芝罘島海島山林景觀為主。
規劃兩個濱海步行觀光系統
規劃編研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區內規劃兩個濱海步行觀光系統。一個是煙臺山沿海岸線至一突堤步行觀光系統,第二個是二突堤至三突堤步行觀光系統。規劃沿各條通海廊道辟設方便前往兩條步行觀光系統的人行通道,兩個分區內步行通道自成系統,並相互聯繫,形成便捷的步行網路。
此外,還將通過設定完善的二層高架步行系統,連線濱海公共空間和區內高層公共建築的二層開放空間,徹底實現人車分流。
芝罘灣是煙臺的黃金岸線,規劃方案中,設計了兩條濱海旅遊觀光線,一條海上旅遊觀光線。煙臺山沿海岸線至一突堤觀光線,二突堤至三突堤觀光線,二者通過海上巴士連為一體;一突堤遊艇碼頭至芝罘島遊艇碼頭海上觀光線,遠期結合崆峒島、養馬島開發,形成一突堤———芝罘島———崆峒島———養馬島的海上觀光黃金旅遊環線。

大宗貨運將“移師”八角港區

規劃範圍內由東向西、北共有朝陽街-煙臺山歷史街區、漁業公司、火車站、港站、煙臺打撈局、萊佛士船廠等約60家企事業單位,其中煙臺老港區區片包括一、二、三、四號突堤:一突堤現為煙臺港用地,計畫更新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已經完成;二突堤為煙港集團貨櫃碼頭,三突堤正在施工建設中,規劃為貨櫃碼頭;四突堤為煙大鐵路輪渡站。另外還有建材市場、海產品批發市場、汽配城等部分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用地。
按照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未來煙臺港芝罘灣港區將主要保留內外貿貨櫃、客滾運輸、鐵路輪渡、遊輪和旅遊等功能,兼顧部分城市生活物資運輸,礦石、化工品、大宗散雜貨運輸等功能將逐步轉移到煙臺港八角港區。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芝罘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