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賴村

芒賴村

芒賴村隸屬於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地處卡斯鎮邊,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8公里。東鄰仙岳村,南鄰柯街華僑農場,西鄰卡斯鎮龍洞村,北鄰大地村。轄施家窪、小龍潭、瓦窯等1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04戶,有鄉村人口2537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00人。海拔84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芒賴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
  • 面積:12.85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特色產業,村務公開,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芒賴村有耕地面積2999.7畝(其中:田1,502.7畝,地1,497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擁有768林地畝,其中有經濟林果地76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1畝,主要種植柑桔芒果荔枝、龍眼、澳洲堅果等經濟林果;水田面積1,503畝,其他面積15,514畝,有煤、鉛鋅等礦產資源。
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芒賴村地理位置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等五通,暫無路燈。全村有399戶通自來水,有150戶飲用井水,55戶飲水困難。有604戶通電,有50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4%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60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604戶(分別占農戶數的100%和100%)。
該村到鎮道路為硬化道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大部分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暫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有汽車18輛,有農用運輸車21輛。拖拉機336輛,機車4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88.7畝,有效灌溉率為7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88.7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面積0.88畝,高穩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全村建有通車機耕道5300米,灌溉溝渠7000米,水利設施便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04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196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全部10個自然村已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局部農戶飲水困難或水質難於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9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其他住房2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4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15.78萬元,占總收入的66.1%,畜牧業收入258萬元,占總收入的12.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280頭,肉牛250頭);漁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23.14萬元,占總收入的1.1%;第二、三產業收入364萬元,占總收入的17.0%;工資性收入75.08萬元,占總收入的3.5%。農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農民收入以出售農產品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5.0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5人(占勞動力的3.9%)在省內務工35人,到省外務工3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04戶,共鄉村人口2537人,其中男性1,202人,女性1,335人。其中農業人口2484人,勞動力1661人。該村以漢族、彝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381人,彝族599人,傣族552人,其他民族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6人,占人口總數的6.1%(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96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9%;享受低保13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柯街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地17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37戶,占農戶總數的22.7%。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芒賴村完小,初高中生就讀於柯街中學,距離中學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1人,其中小學生205人,中學生136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2個,業務文娛宣傳隊1個,2006-2007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0個,黨員總數93人,其中男黨員82人,女黨員11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該村黨支部連續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該村設有團總支1個,設在村委會,團員4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以甘蔗、優質水稻、香料煙、反季蔬菜為主,主要銷售往省內外。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86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64.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村務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99.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全村村務公開的項目主要有農村宅基地審批、計畫生育政策執行、支農惠農政策執行、農村低保政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使用等情況。

新農村建設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下,該村按照“五句話二十字”方針精神,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民眾參與建設的熱情和期望值高漲,當前全村已經建成縣級施家窪村民小組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一個,經過不斷提升各項功能,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農民經濟收入、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形成集家庭經濟發展、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農村新景象。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管農村是發展過程中堅強的領導核心,增加農村經濟收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是發展的主要任務。該村在發展中,確立以穩定糧食生產為主線,鞏固和壯大反季蔬菜、甘蔗、香料煙等三個特色支柱產業,為突破,抓好家庭養殖業的發展(年出欄肉豬在6,000頭以上,肉牛250頭以上)為補充,在發展的過程中,依託本村的優勢,不斷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為發展方向,大力推進第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一是基礎設施薄弱,主要是社組之間的道路建設落後、部分社組存在人畜飲水困難、農村環保意識淡漠;二是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少數民族平均受教育程度),農業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較低;三是農產品銷售由單個農戶各行組織,銷售價格受市場變動影響大,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意識較差,影響農民的收入增加;四是村級歷史累積債務較重,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後勁不足,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得到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