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莖,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的莖。廣布南北各地。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散血之功效。常用於小便不利,蟲獸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芒莖
- 別稱:杜榮、笆芒、笆茅、芒花草
- 界:植物界
- 門:種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屬:芒屬
- 種:芒
- 分布區域:廣布南北各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6g
- 毒性:無毒《本草拾遺》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莖。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膀胱經。
功效
清熱利尿,解毒,散血。
主治
小便不利,蟲獸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使用注意
本品無毒,可煎湯代茶常飲之。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宿根多年生草本。稈較高大,高1-2m。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具柔毛。葉鞘均長於節間,除鞘口有長柔毛外,余均無毛;葉舌鈍圓,長1-2mm,先端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cm,寬6-10mm,無毛,或下面疏具柔毛並被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主軸無毛或被短毛,僅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較強壯而直立,長10-30cm,每節具1短柄和1長柄小穗;穗軸節間長4-8mm,無毛;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長1.5-2(-3)mm,長柄向外開展,長4-6mm;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之絲狀毛,其毛稍短或等長於小穗;第1穎先端漸尖,具2脊,背部全部無毛,具3脈,第2穎舟形,先端漸尖,背部無毛,邊緣具小纖毛;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較穎稍短;第2外稃較狹,較穎短1/3,在先端1/3處以上具2齒,齒間具1芒,芒長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內稃微小,長約為外稃之半,先端不規則地齒裂。花、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或河邊濕地。廣布南北各地。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
《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邪。”
附註
《綱目》:“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