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28畝(其中:水田978畝,旱地2,70畝),人均耕地6.13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98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5畝,主要種植鳳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草地1,650畝;其他面積83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村內無路燈。全村有124戶通自來水,有124戶通電,有1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64.52%和32.26%)。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30輛,機車7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78畝,有效灌溉率為2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3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2萬元,占總收入的39%;畜牧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3.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0頭);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1.1%;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8%;第二、三產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35.3%;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6%。農民人均純收入2,9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2.7%),在雲南省內務工3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是種植業,產品主要銷往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內。2006年甘蔗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該村發展鳳梨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600人。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124戶,共有鄉村人口608人,其中男性350人,女性258人。其中農業人口608人,勞動力293人。該村以傣族為主。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0人,參合率87%;享受低保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芒抗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賀派中學。該村國小距離中學3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8人,其中小學生86人,中學生12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5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826.3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24個(勞均1個)。有固定資產2.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和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16人,黨員中男黨員12人,女黨員4人;有團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文化、衛生設施需改善;需加強文化知識的宣傳、學習;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蠶桑特色產業,種植面積8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500頭、牛2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990元增加到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