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鼬

艾鼬

中文標準名稱艾鼬,又稱作艾虎、地狗,是鼬科鼬屬的小型毛皮動物,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最長,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鬆。體側淡棕色。棲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灌叢及村莊附近。喜近棲生活,洞居,黃昏和夜間活動。主要以鼠型齧齒動物為食。

艾鼬是鼠類的天敵,在控制農、林、牧業的鼠害方面有很大益處。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艾鼬
  • 拉丁學名:Mustela eversmanii
  • 別稱:艾虎、地狗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鼬科
  • :鼬屬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亞種分化,生長繁殖,保護級別,人工養殖,養殖管理,疾病防治,

外形特徵

艾鼬又叫地狗、兩頭烏、黑腳鼬、艾虎,體長31—56厘米,尾長11—15厘米,體重500—1000克。它的體形較大。身體呈圓柱形。吻部短而鈍。頸部稍粗。被毛的長度不同,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最長,尾基毛次之,略為拱曲形。尾長近體長之半,尾毛稍蓬鬆。四肢較短,跖行性。腳掌被毛。掌墊發達。爪粗壯而銳利。陰莖骨較直,基部粗、末端細,形若側扁,兩邊具淺溝,末端向背面彎曲,略呈直角形,類似“鏟”狀。
艾鼬艾鼬
它的身體背面為棕黃色,自肩部沿背脊向後至尾基之大部為棕紅色,後背黑尖毛較多,臀部稍暗。體側為淡棕色。鼻周和下頜為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間為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圓形白斑。頭頂棕黃色,額部棕黑色,具一條白色寬頻。頰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緣為白色。頦部、喉部棕褐色。胸部、鼠鼷部淡黑褐色。尾近基部的大半段與前背毛色一致,末端1/3為黑色。
頭骨顱型略扁而寬,粗大而堅實。吻部短寬,近似方形。鼻骨狹長,略呈三角形。鼻骨中央低凹。眶後突粗鈍,其後方的眶間部顯著狹縮。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淚骨鉤狀突明顯。顴弓粗壯有力,齶骨較寬,翼間孔前端圓形。乳突發達,向外伸出。聽泡的輪廓略呈三角形。下頜低緣直平,角突不顯。
艾鼬艾鼬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後緣斜向內方。犬齒尖而長,如錐形。第一前臼齒斜置,其後緣向內,略為第二前臼齒的一半。裂齒寬厚,前緣外葉粗大,內葉略小,為外葉的1/2,齒冠略呈峰形,但切緣較鈍。臼齒橫列,外葉略高,具二小尖,內葉較低,僅一小尖。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大部、亞洲的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吉林、 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 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蘇。

生活習性

艾鼬棲息于山地闊葉林、草地、灌叢及村莊附近。通常單獨活動。夜行性,有時也在白天或晨昏活動。性情兇猛,行動敏捷。善於游泳和攀緣。視覺和聽覺都很發達。主要以鼠類等齧齒動物為食,也吃鳥類、鳥卵、小魚、蛙類、甲殼動物,以及一些植物漿果、堅果等。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參考資料
1.
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
2.
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
3.
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
4.
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
5.
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

生長繁殖

每年2—3月發情交配。自己挖掘洞穴築巢,或侵占鼠類、旱獺等動物的窩為巢。洞穴一般由洞口、洞道、膨大部、巢窩和盲洞組成巢內比較簡陋,略有鋪墊。洞口附近,常有惡臭的氣味。懷孕期為35—41天。通常在4—5月產仔。每胎產3—5仔。哺乳期為40—45天。初生的幼仔身體被有稀薄的絨毛,雙眼緊閉。2月齡能獨立生活。9月齡達到性成熟。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人工養殖

養殖管理

養艾鼬的設備力求經濟適用。艾鼬棚不建四壁,僅有主柱和棚頂,用瓦或草蓋頂。棚檐高度4—16米,棚頂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陽光,冬季能使棚的兩側光照均勻。艾鼬籠和小室規格較多,製作要求以不影響水貂生長發育、繁殖和正常活動,又便於飼養人員操作為原則。籠底可用14號鐵絲,其餘用16號鐵絲,網眼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網眼廢鐵皮編成。
艾鼬棚宜設定在安靜、高爽、向陽、通風、乾燥、易於排水的地方,要與家畜、家禽飼養場所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疾病傳染。
艾鼬的飼料主要是:魚類、肉類、動物內臟和禽、蛋、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占總飼料的60—70%。新鮮的魚肉要洗淨,冷凍的魚肉要化凍,醃製的魚肉要去鹹,不夠新鮮的魚肉要煮熟後再飼餵。
還有穀物飼料如麥類、玉米、豆類,占25—35%;果蔬飼料如瓜類、蔬菜類,占5%;精補飼料如牛奶、魚肝油、維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爛、洗淨。不要餵有毒食物。
一般日餵兩次,即早飼和晚飼。艾鼬有夜間採食習性,所以晚間量要適當增多,對懷孕母艾鼬和產仔泌乳母艾鼬,要增加午飼飲碩*獸能夠及為復體況,提前發情配種,參加第二批繁殖。嚴防仔獸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獸,喜歡爬出窩外,母獸對此常熟視無睹,不理不採。故套用木板墊於籠底網上,防止仔獸落地。及時補食與出窩。當仔獸出生20日以後應及時進行補食,以促進個體發育,提高成活率。進入35—40日齡的仔獸,如個體發育良好,能獨立採食,即可斷乳分窩。對發育勻稱良了的仔獸,可以分窩。發育不均、個體大小不一的,可將體大、發育好的先斷乳分出,發育落後的後分窩。也可將差的2、3窩仔獸合併到一起,交給母性強、乳汁好而無哺育任務的母獸代養,待仔獸發育好後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鼬多胎高產,易髮乳房炎。臨床使用青黴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兒熱敷,治癒率可達100%。
(2)戌瘟熱病:病初採食量減少或想吃而不進食,有噴嚏、咳嗽、流沸等症狀,體溫高達41℃左右,2—3天后完全拒食。發生此疫精應立即向獸醫報告,迅速診斷,實行封鎖隔離。籠箱用3%氫氧化鈉熱溶液浸泡3分鐘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馬林溶液浸泡5分鐘後清水沖洗;水泥地面用3—5%克遼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噴灑;病獸在隔離條件下進行試驗性對症治療。耐過之病獸於當年取皮時淘太。
(3)中耳炎:一般發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無論大小艾鼬均有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將會直接危害艾鼬的生命。治療時用滴耳油(天津東風製藥廠生產)滴耳,每日2—3次,每次3—4滴,連用三日後,即可控制耳內黃色滲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