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科尼克,(德文:Erwin König,英文:Erwin Koenig),生年不詳,死於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為國防軍的一名軍官,也被認為是“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文·科尼克
- 德文:Erwin König
- 英文:Erwin Koenig
- 生年:不詳
緣由,過程,結論,
緣由
事實上經過許多歷史學者的查證與比對後,發現科尼克是個“不存在的真實人物”;亦即他的身分唯有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方的戰報上才會見到科尼克這個名字,號稱他是個擊斃400名以上蘇聯官兵的冷酷日爾曼殺手。套用蘇聯公式化的宣傳調性來說:所幸蘇聯也不是在最艱苦的時候只剩下殘兵敗將,於是乎一位來自烏拉山的小伙子,到了1942年11月10日為止已經擊斃32名軸心國官兵名叫瓦西里·柴契夫(Vasily Grigoryevich Zaytsev)的,幾經生死對決之後終於了結掉科尼克的性命,為偉大的祖國、廣大的無產階級民眾以及崇高的領導人史達林爭取了蘇維埃最高的榮耀……
至於同時期的德軍戰報,包括正式的戰鬥報告以及傳送給前線官兵閱讀的戰鬥公報,甚至德國軍方的電台,都從來沒有提過有個叫科尼克的官兵誓言要消滅柴契夫,也並沒有後續報導科尼克不幸陣亡的訊息。
因此很多歷史學家針對這一現象都傾向“科尼克”並不存在的立場與看法,也就是說,這一號人物很有可能只是蘇聯政工文宣的產品,而且非常有可能是捏造的。
“大敵當前”英文海報。自從2001年預算高達6千8百萬美元的院線片大敵當前上影以來,由於劇情具有相當高的寫實度,具體表現出當時大時代的時空環境,引發不少的討論,尤其飾演柴契夫的裘德·洛與飾演科尼克的艾德·哈里斯自然也就引起一個廣泛的問題:“柴契夫真的曾經跟科尼克對決過嗎?”
由於柴契夫本人有案可考,加上他是蘇聯政府力捧出來的戰爭英雄,不僅出版個人回憶錄,也留下服役期間的個人專用的步槍以及從托爾伐特身上擄獲的瞄準鏡作為博物館展示,還有直到1991年12月15日才過世,以致於前所未聞的科尼克(上校)成了二戰中的最大迷團。
在劇情中科尼克是箇中級軍官,身為位於德國佐森狙擊學校的總教官,具備一身貴族氣派與鐵石心腸的個性,奉派到史達林格勒來遏止日漸囂張的蘇聯狙擊手氣焰。不過不幸地最後還是敗於柴契夫手下,被柴契夫近距離擊中左眼而爆頭身亡。
過程
事實上在柴契夫戰後出版的回憶錄《Notes of a Sniper》當中的確提到過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遇見一位“非常有技巧”的德軍狙擊手,不過這個狙擊手最後還是變成柴契夫擊斃的11個狙擊手其中之一;柴契夫最後親自在這個高手身上搜出檔案,說明他遭遇的對手大名是“海恩茲.托爾伐特”。至於托爾伐特的步槍瞄準鏡,後來也就成為柴契夫最寶貝的戰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陸軍博物館。
然而這整個故事沒有辦法被確認,因為出乎意料的是竟然連所有正式的蘇聯戰鬥報告也皆未提及。
至於這個名字後來由一位名為“大衛.羅賓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說"老鼠之戰"(War of the Rats)中出現,羅賓斯宣稱托爾伐特是一位黨衛隊的上校,而且還根本就是位於德國佐森(Zossen)國防軍狙擊學校的總教官。
結論
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國防軍狙擊冠軍。歷史學家曾經不斷質疑這個似乎虛構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過就下面的幾個條件與理由可以推斷出歷史上從無此人存在過:
沒有紀錄能指出黨衛軍曾經參加過史達林格勒會戰.
不會有哪個狙擊手會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為狙擊手就是被指望來幫忙扭轉戰況的,帶頭指揮往前衝鋒陷陣與躲起來放冷槍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實現的。
即便到了戰爭末期,有明文記載德軍第一名黑白無常君也不過是個21歲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喪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還不到科尼克的"擊斃超過400人"的紀錄。
史達林格勒戰役為前蘇聯抵抗當時德軍的進攻畫下了時代的轉捩點,在異常艱苦的狀況下,前蘇聯的政宣文工為了保持龐大部隊的戰鬥精神,本來就會捏造充斥著一堆謊言來增進部隊士氣,尤其當時戰況在如此不明朗也不樂觀的情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