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渚玉壁
- 外文名:Liangzhu jade
- 年代:良渚文化時期
- 展示地點:九洲國際
玉璧信息,歷史背景,
玉璧信息
良渚玉器的質地,從色澤上看,基本為藍綠色隱晶狀和綠褐色斑紋狀,少見淺藍色與雞骨白色,礦物學鑑定基本為陽起石——透閃石軟玉。目前主要傾向是就地,就近取材。 良渚玉璧形制,比較合理地說可能源自崧澤文化,即有權力象徵的意義璧形石斧和有屍體不朽等神秘色彩的璧形玉晗。從這個意義上講,玉璧是一種更趨神化了的權力的象徵物,做成圓形,所謂“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圜,象天”。當然表示其權力是上承天意。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徑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我國8000多年的玉文化沉積蘊涵了深厚的炎黃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響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並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收藏和鑑別古玉璧,一定要切實掌握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特徵。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外周不圓,或厚薄不均勻,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兩面寬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邊有斜坡。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這一時期的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特徵大多是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歷史背景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