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治

良治

鄭紅兵所著的《良治》闡釋論述出一種以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哲學觀念為基礎的、現代中國式的管理理念,《良治》論述了道德也能成為一種生產力的嶄新觀念,並且提出了企業管理中有關道德建設的一些具體觀念和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良治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作者:鄭紅兵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1405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鄭紅兵所著的《良治》把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的相關章節揀擇出來,將其中閃爍智慧之光的哲思和管理思想,結合現代管理理念加以融合,試圖闡發出一種以中國倫理道德和哲學觀念為基礎的、現代中國式的管理理念,論述了道德也能成為一種生產力的嶄新觀念,並提出了企業管理中道德建設的一些具體觀念和方法。

作者簡介

鄭紅兵,畢業於空軍軍醫學員,自2000年加入步長集團以來一直擔任高級行銷副總裁一職。出版過的書籍包括《捧著蓮石去朝聖》、《以生命的名義》、《共鑄中國心2009年記憶》、《共鑄中國心2010年記憶》、《月明桂香》等。自2008年以來作為“共鑄中國心”執行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執行秘書長,共組織策劃四年度“共鑄中國心”大型慈善活動,行走數十萬公里,組織專家4000餘人次,開展義診12萬人次,為西部老少邊窮地區捐款捐藥累計超過2795萬元。

圖書目錄

企業需要共同的理念
中庸是管理的好方法
企業管理的日常行為
大眾服務精神的建立
德政與法制統一管理
才能應該與職位相稱
學習貫穿人生全過程
怎樣成大師級的全才
企業戰略之本就是“道”
戰略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戰略家要有謙遜的修養
戰略家應不以榮辱為意
戰略的精髓在適應變化
戰略的理解力與執行力
規律可發現而不能改造
管理者對於戰略的執行
創新戰略是企業生命力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戰略
在正確的戰略下起作用
既要藐視又要重視對手
現代戰略是每一個人的事
學習型企業與戰略的關係
管理應以員工利益為己任
經營應守住根本長盛不衰
經營管理必須因時而變法
警惕內部進行的結黨營私
控制管理下級的七種權術
內聚力之源
運用法術內外相應
危機的25個徵兆
維護安定和秩序之法
得勢在於抱守法度
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根據時機舉事
除掉喜怒哀樂之情
明主善於授權
維繫關係靠利害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賞刑明,則民盡死
法就是賞賢罰暴
考核實效與有效合作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
自我覺醒人人平等
問題之中包含方法
無為管理無所不為
魚有魚路蝦有蝦路
瓜熟蒂落利用人才
得人心者管理有方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自我挖掘才能創新
秉性各異知人善任
專心致志散亂則迷
自我揭短絕處逢生
修養個性贏得理解
壞事好事因人而異
發現機會當機立斷
善於制怒善於批評
烏鴉飛走叫聲不絕
管理正法八條正道

文摘

一、企業需要共同的理念
1、一個社會商業組織的管理不能脫離理念、制度和人才這三個要素,要使一個組織能夠正常地發揮作用,統一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魯定公初年,也就是公元前509年,孔子開壇設教,廣招弟子。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思想流派,而且是一個教育當時的人們如何遵守社會道德、行為規範的政治流派,也是古代組織行為學的科學體系,它告訴人們如何管理一個組織機構以及在組織中個人的行為規範,由此可見,儒家學說不但具有思想性,還具備了實用性和文化性,對於現代的組織行為科學,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行為學,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孔子開始宣傳周王朝的管理體制,打算藉助周王朝的威望,推行自己的管理思想,並且期待著通過對人才的培養,逐步在各諸侯國恢復周王朝權威。孔子通過近一生的不懈的教育和宣傳,終於創建了儒家學說,儒家學說雖然在創立的初期曾遭遇過很大的困難,而自漢代以後卻成為指導中國2000多年的主導思想,並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為古代中國的各種社會組織形式包括政治體制的組織形式,行政管理體制組織形式,提供了完整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
2、在組織內如果能夠做到“上下一心,君臣同志”,合力做到一種影響力和擴張力,對於企業內部的管理而言就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
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各諸侯各自為政,無視作為中央政府的周王朝的統治,諸侯的行為破壞了周王朝的組織管理制度和社會道德體系,在孔子眼裡可謂是天下大亂了。孔子對於諸侯爭霸的混亂分裂的現實十分憂慮,於是,孔子對周朝的制度和管理規範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他不但繼承了早期中華文化的精粹,而且,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揚,企圖通過推廣儒家的理念,改變國家分崩離析的狀態。
孔子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被任命為大司寇,到了十四年,又被提升,“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代行宰相職權,到最後遭受排擠、猜疑而離任。這樣的從政經驗,使孔子深深懂得,要改變混亂的社會,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孔子自己不再做官,專心教育和宣傳,鼓勵自己的學生們去做官,並通過自己的學生廣泛傳播自己的理念。
儒家認為,無論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組織都不能脫離理念、制度和人才這三個要素,要使一個組織能夠正常地發揮作用,統一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是能思想的動物,因為人是理性的生物,而理性的外在的表現,就是通過各種理念展開的,並直接體現在人的各種行為當中。國家社會是一個較大的組織系統,這個大的組織系統是由更多較小的組織系統組成,以至於小到家庭,甚至於個人。這些組織系統的正常運作,最後都落實到個人的行為之上。
人的行為除了本能的要求以外,必定是來自於自身理念的指引,從巨觀上說,如果一個組織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理念,就如同一個沒有頭腦的人,結果必然會導致行為上的混亂。這樣,組織的構架就會遭到破壞,甚至會導致組織結構的滅亡,最終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和諧狀態。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當周王朝在思想上政治上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周王朝的統治地位就已經岌岌可危了,而孔子正是站在維護周朝統治的立場上,挺身而出,興辦教育,力圖從理念上將人們統一起來。
儒家認為,在組織內如果能夠做到“上下一心,君臣同志”,就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在組織內如果能夠做到“上下一心,君臣同志”,從競爭角度說就是一種影響力和擴張力,對於組織內部的管理則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當然,不同的理念在組織內部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理念的力量,可以說,理念是組織的基礎和前提。
3、在組織內部要經常地反覆地對人們進行教育,把理念落實到人的行為上,而且要長期的堅持,這樣這種理念就能固化在人們的頭腦中,從而使全體達到步調一致。
任何一個組織只能有一種主要的理念,例如,我們要建立的是統一的以人為本、客戶至上的理念。有一些管理者說:“我們不想看到同是一個經營集團,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價值觀,不想看到某個部門出現黑匣子現象。我們希望看到,我們每一個部門、我們的每一位員工、每一位領導幹部在統一的企業文化下共同發展。”此企業對“以人為本”的理解是:通過企業事業目標的實現來達到員工個人理想和高素質生活追求的實現。因而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把員工的個人追求融人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之中”。P1-3

序言

當前,除了科學技術因素以外,中國企業最薄弱的環節恐怕就是企業管理了,以至於企業最終經營失敗、功敗垂成。究其根本原因,如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野分析研究,就在於企業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的“不仁”與“失德”,這與浮躁的社會大環境有關,又與企業家精神缺失有關。孔子曰:仁者愛人,老子的思想也認為,行為與實際不符叫缺“德”,這樣的企業,最終結果一定是敗亡。一個缺少“仁德”之心的企業,難道我們還能期望它能永續經營下去嗎?有管理者盲目崇拜西方的管理模式,而作為中國的企業家,真正意識到中國傳統管理思維對企業生存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少之又少。
雖然,當今中國企業管理者們對改進管理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一個現實,那就是當今中國管理學的實踐和發展,幾乎囊括了西方三百年所積累的工業化管理學發展的歷程,對於西方的管理學理論,中國企業和管理者普遍缺少消化吸收的能力。
還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企業管理學幾乎完全脫胎於西方的管理理論,嚴重脫離中國國情,對於今天的絕大多數管理者來說,所學習和信奉的幾乎都是西方管理學大師理論,甚至在管理文化和企業道德的建設方面也從西方生吞活剝,這些西方管理學理論在中國企業中實施,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事實上,無論人的道德的形成,還是企業內涵的塑造,無一不打上所在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刻烙印。
管理學的發展必然基於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有著鮮明而迥異的民族特性,哲學體系的差異,導致所發展起來的管理思想與管理行為大相逕庭。歸根到底,管理是一門實踐學科,由於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哲學思想不同,因此中國管理學與西方管理學也絕對不可能完全相同。
眾所周知,中國並不是一塊思想貧瘠的土地,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底蘊和豐富歷史內涵的國度,如何開掘我國古代哲學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並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同西方管理思想整合而形成新的管理文化,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入的責任。
古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這是一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與管理之道。《論語))不僅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寶貴的途徑,使我們把中國古代的管理智慧同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成為一種可能。
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提出了“仁者愛人”與“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性,認為“仁”是“德”的最高體現,管理的本質是“修己安人”,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邏輯起點是“修己”,通過“克己復禮”實現自我管理,其歸宿是“安人”,即實現“盡善盡美”的社會管理。
《論語》的管理思想包含個人修煉與管理方法,通過“孝悌”規範人的思想,通過“禮”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人的道德的完善,實現入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入與社會關係的“和諧”、企業與社會關係的“和諧”,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怎樣實現這個理想,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中國入面前的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系,早已經支離破碎了,現代企業倫理道德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可謂任重而道遠。
《道德經》的思想體現了豐富的道家智慧,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從普通人的角度去解釋是很容易的,人們無非把“道”解釋成道路,更深一點的層次,則解釋為事物發展的脈絡和規律,但是,“道”又不是尋常的道,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 企業的發展也有一定規律,也就是說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之路,這個發展之路既有自己的特殊性,也有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樣就形成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律。所以,企業發展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企業發展之道各有規律,各有特點,不一而足,這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義所在。
企業戰略制定的依據就是企業發展的“道”,如果企業家弄清了自己企業的“道”,企業戰略問題就不難解決了,企業的戰略無非是對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現代的企業家們很習慣於用自己的頭腦憑空想像企業發展的遠景,但是,這種遠景是不是符合本企業發展的“道”,管理者頭腦中往往十分茫然。
韓非子是戰國時韓國的貴族,他生活在春秋戰國末期,師承於儒學大師荀子。當時,各國都進行過變法,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已經初具規模。
身處變法之中的韓非子認為,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已經過時了,統治者要從入自私的本性出發尋求新的治國方法,這是法家的根本主張。
隨著法家學說的逐漸成熟,韓非子將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等法家學說融合在一起,又參考了儒、道的主張,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術、勢”的理論,韓非子可以說是集法家理論之大成者。
把韓非子法家治國的觀點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對於企業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管理者治理企業把法、術、勢相結合,管理者處在領導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級也不會因為沒有制度的約束而作亂。
“法”的內涵是:制定嚴明的規章制度和強有力的獎罰措施,措施明確,獎罰公開,有利於領導者有效行使權利。
“術”……
“勢”……
“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它起源於印度,興盛於中國,對於現代人來說如同久旱甘霖。讀一點“禪”,體會“禪”的平常心和情趣,禪來煩去,它會為我們打開一條心靈解脫之道。
“禪”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而是超越五欲六塵,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經常懷有平常心,便可體會到日日都是好日,自然也便日日都有一份好心情了。
在生活中運用“禪”,不是要我們像老僧入定一般枯木死灰,而是讓我們享受生活樂趣,輕鬆幽默,如同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都能從煩惱中得到解脫,回歸自然美好境界。
李東生曾經說:“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的書籍,那是無知;20年後還在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
“無能”的企業家,必然造成混亂的企業,從而引發社會連鎖反應:虛弱的經濟,死寂的文化,乃至落後的國家……現代國力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和科技的競爭,最終的競爭必然是文化的競爭,如果我們不能完成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同中國企業管理相融合的歷史重任,就會不同程度地導致民族文化的衰亡。
一位國學大師曾說過:一個民族,如果滅國了,只要文化還在傳承,那么,這個國家就有復興的可能;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滅亡了,那么,她的國家就真正滅亡了。
在建立中國式管理學的進程中,如果我們不能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總是一味承襲西方式管理理論,並對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頂禮膜拜、亦步亦趨,那么中國的企業永遠也不能超越西方。如同西方入學習中國的武術和京劇,儘管他們許多人非常熱愛這些中國的國粹,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永遠也不能超越中國,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他們文化中本有的東西。我們必須自己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才有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本書中,我們把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的相關章節揀擇出來,將其中閃爍智慧之光的哲思和管理思想,結合現代管理理念加以融合,試圖闡發出一種以中國倫理道德和哲學觀念為基礎的、現代中國式的管理理念,論述了道德也能成為一種生產力的嶄新觀念,並提出了企業管理中道德建設的一些具體觀念和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