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拳(中國傳統武術拳法)

船拳(中國傳統武術拳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船拳是江浙一帶的地方傳統拳術,主要使用者是當地漁民。在船上打的拳術或器械。船頭僅有一隻八仙桌稍寬的面積,決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不能象其他武術套路那樣,大面積的竄、跳、蹦、縱、閃、展、騰、挪。但它卻集拳種的基本招式之長,似南拳,亦非南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拳
  • 地點:江浙一帶
  • 性質:地方傳統拳術
  • 主要使用者:當地漁民
基本介紹,船拳習俗,歷史發展,所獲榮譽,

基本介紹

習武在船頭,身動船幌,為了適應船身的移動,既要習武人樁牢身穩,發揮技藝,又不能使習武人受船動的束縛,因而使船拳的一招一式殃漿定獄不同於一般謎遙櫻陸地習武。既要穩,又要輕。手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貓捕鼠,如箭在弦;防禦動作,以手為主,雙手不離上下,如門窗一樣,似開非開,似閉未閉,以身為軸,一般在原地轉動。

船拳習俗

在蘇州市郊,有熱笑斷整出拳船的風俗:每逢立夏、端午、中秋等佳節,水鄉拳師齊登拳船。那拳船是用雙櫓快船裝飾而成,船頭板是拳師獻技用武之地,船艙兩旁威武架上,插著刀、槍、劍、戟等兵器。桅上飄著滾有牙邊的村莊武術團體的標旗。有的拳船中還有江南絲竹伴奏。艙前排立著數名青年引吭高歌,船頭拳師們所獻的動作名稱拳歌,往往在大鎮的河面上,匯集著幾十條各村來的拳船,兩岸圍了成千上萬的看客。拳師們紛紛競獻絕技。獻技於佳節之時,兩岸萬目睽睽,有口皆碑,這一特定的環境,敦促著拳師們的自尊心,一是要有真功夫,二是所獻之技不能與別船雷同。這二洪夜條無形中形成了各村莊習拳的訓例。年年如此,促使江南船拳日益豐富多彩。譽頁拘江浙一帶水鄉流的拳術有:“小紅拳”、“岳家手”“小金槍”“八虎闖幽洲”“猴拳”“醉八仙”“梅花樁”等,器械有刀、槍、劍、棍、戟、斧、鞭、叉等兵器。還有表演功力的擲石鎖、那酒瓮、疊羅漢等。更有一些使稀有兵器的在船頭獻藝,如“木鎖”,(一種木質器械,外圍用鐵葉鑲包,二頭由鐵角相裹)。大小長短因人而異,是一種既能積極進攻,又能很好防禦的兵器,舞動時呼呼生風。

歷史發展

船拳發端於吳越春秋,形成於明清,是明清時期幫會組織之一的洪幫特有拳種。船拳在中華武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原先盛行於河上。船拳根據在河渠縱橫交錯的水道表演的特點,兼收各派之長自成一脈,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獨特風格。具有體用兼備、內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戰,剛勁遒健、神形合一,步勢穩烈、躲閃靈活的特點。進攻時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禦時以手為主,似開似閉,以身為軸,原地轉動。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運動,步法極重馬步,以求操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簸。腿部是發力的重點,故十分重視轉腰、甩腰、下腰的動作。為進退自如,船嫌旬酷拳十分重視馬步轉弓步,弓步轉馬步的動作,以體現進則帶攻,攻則帶躲閃的特點。
由於船拳有強身、護體、禦敵的功能,很快傳入舟山,深受漁民青睞。最盛時期,幾乎個個漁民都練上一套。傳說明、清時舟山漁民在抗倭、抗盜鬥爭中大出風頭,一些吃過苦頭的倭寇、海盜還戰戰兢兢地稱之為“神拳”。民國初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辦起國術探兵匙館,漁民為健身強體趕往國術館習武者頗多。

所獲榮譽

2023年1月,入選浙江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