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帆座脈衝星
- 外文名:Vela pulsar
- 別稱:織女脈衝星
- 發現時間:1968年
根源,特徵介紹,混淆區別,伴星介紹,自轉速度,介紹,引發關注,理論漏洞,
根源
在1968年,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直接觀察到來自這次超新星爆炸的中子星,證實了船帆座超新星殘骸與船帆座波霎之間的關聯性。
特徵介紹
它的周期為89微秒(是已發現中所知周期最短的)並且超新星爆炸殘骸的速度估計有每秒1,200公里。它也是所有已知的光學脈衝星中第三亮的(V = 23.6 mag),這類脈衝星在每一次電波脈衝周期中會亮兩次。船帆座脈衝星長久以來都是天空中最亮的高能γ射線源天體。
混淆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天體曾被稱為船帆座X,由於這個原因使它的歷史有些混淆不清。所以它有與船帆座X-1(= 4U 0900-40)混淆的危險,一個也在附近但非常不同類型的天體,將它引用為"Vel X"或"Vela X"似乎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伴星介紹
在1970年代初期,柯帝士提出存在著行星級伴星的假設來解釋觀察到的脈衝時間中的某些變化。這個推測的天體質量可能是0.01太陽質量(也就是木星質量的10倍)和距離脈衝星0.3天文單位。根據這個天體的年齡,這個候選者不是虛假的,就是至少尚無法證實的。
自轉速度
介紹
2013年1月初,美國宇航局的空間望遠鏡近期拍攝到一顆酷似《歌劇魅影》面罩形象的中子星。
這就是船帆座脈衝星。脈衝星是一類高速自轉的中子星。這顆脈衝星直徑大約12英里(約合19.3公里),其自轉速度高達每秒11次,這甚至超過了直升機旋翼的旋轉速度。其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是在大約1萬年前一顆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留下的殘骸體。在其高速自轉的同時其發出速度高達光速70%的帶電粒子,觀測還顯示這顆脈衝星本身似乎還帶有輕微的晃動。奇特的一點還在於在這顆脈衝星的周圍還存在一團高溫的塵埃雲,這股雲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它所形成的外觀卻相當獨特。
引發關注
對於這顆脈衝星和圍繞它周圍的塵埃雲團,美國宇航局旗艦級觀測設備——錢德拉塞卡X射線空間望遠鏡都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對於天文學家們而言,這些隱隱約約的雲團倒並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因為他們很清楚,這一雲團的外觀僅僅是自身外形上的巧合,以及我們進行觀測角度的關係;相反,這顆脈衝星所顯示出的輕微晃動卻引發了天文學家們的關注。
這種晃動目前是從其輻射出的帶電粒子流的形態以及運動特徵中被檢測出來的,接下來科學家們需要進行更多的觀測來對這種現象進行確認。然而如果天體物理學家們最終確認這種現象,那么這股帶電粒子噴流將成為首個被檢測出擁有這種特點的脈衝星粒子噴流。
如果被證實,那么對其的一種解釋是:這顆中子星已經發生了輕微變形,已經不再是一顆完美的球體了。這種變形可以是由於其高速自轉以及突如其來的自轉加速導致的。這種突如其來的自轉加速可能是由於中子星內部的超流體形態核心與外部的殼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導致的。根據測算,船帆座脈衝星的晃動周期大約是120天,這遠遠低於地球的自轉軸進動2.6萬年的周期。2013年1月10日,《天體物理學雜誌》將刊載有關此項研究的論文。
理論漏洞
【搜狐科學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個已經存在40年之久的理論產生質疑,這一理論旨在解釋脈衝星自轉突變的原因。
脈衝星是由超新星的遺骸組成的一種高度磁化的旋轉中子星。它發出的電磁輻射掃過地球時,可被高倍望遠鏡檢測到。脈衝星通常以穩定速度旋轉,但有時它會加快旋轉速度,我們稱之為“自轉突變”。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現象是由於行星內部的能量通過快速旋轉的超流體,被轉移到行星的地殼而造成的。尼爾斯-安德森教授曾解釋道:脈衝星好比是一碗湯,當碗以一定速度旋轉時,碗內的湯會以更快的速度旋轉。由於碗的表面和湯之間存在摩擦力,正是這種力使碗的轉速加快。所以,當湯越多時,碗轉的越快。這個比喻形象說明了脈衝星為什麼會突然增加速度,產生“自轉突變”的現象。
但是,安德森教授與文尼博士以從高倍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和核物理理論為基礎,對脈衝星“自轉突變”理論發出質疑。研究表明:存在於地殼中的大量超流體就好比是“湯”,其與地殼之間無法產生足夠的摩擦力,無法使脈衝星產生巨大的自轉突變數,即獲得更快的旋轉速度。
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表論文進一步解釋他們所述理論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