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誘變

航天誘變又稱空間誘變,是20世紀80年度後期發展起來的新的誘變方法。返回式衛星(或宇宙飛船、太空梭)和高空氣球所能達到的空間環境長期處於微重力狀態(10-3-10-6 g)、強輻射、超真空和超潔淨等環境條件下,與地面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誘發生物包括各種微生物、植物細胞或器官以及農作物種子等產生生理損傷和遺傳變異,稱為航天誘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航天誘變
  • 外文名:space mutagenesis
空間環境,生物學效應,套用,

空間環境

空間物理環境與地面有很大的差異,主要特點是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和弱地磁等。太空中存在來自地球磁場捕獲高能粒子產生的俘獲帶以及大量的來自銀河系和太陽的宇宙射線,構成電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包括了多種高能帶電粒子,如電子、質子、氦核及更重的離子,其中質子所占比例最大,由於來源不同,粒子的能譜範圍也不同,最高可達數百兆至數千億電子伏特/核子。隨著高度的增加,受重力的作用越來越小,數百公里以上的高空,重力已是極微,稱為微重力。氣壓也降到十萬分之一托以下,接近絕對真空。

生物學效應

在多種空間環境因素的協同作用或單一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誘導生物產生生理損傷和遺傳變異,其中空間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是初始粒子和次級粒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經航天誘變處理後,會影響種子的萌發與生長,使細胞及其超微結構發生變異,可以誘導染色體產生畸變並形成微核,基因的表達及DNA的遺傳多態性發生變化。

套用

目前航天誘變已經套用於農作物育種中,在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蔬菜、牧草等多種作物中育成了一百多個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並開始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