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里,中國美食更多地是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
分集劇情
第一集 自然的饋贈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了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本集著重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關主食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主食的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 轉化的靈感
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罈罈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要達到讓食物轉化成美食的境界,這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 時間的味道
醃製食品,風乾晾曬的乾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臘肉,火腿,燒臘,鹹魚(醃魚),醃菜,泡菜,漬菜,以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乾,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以此為基礎和原材料的各種中國美食。貯藏食物從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攜帶發展到人們對食物滋味的不斷追求,保鮮的技術中蘊涵了中國人的智慧,呈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同時“醃製發酵保鮮”也蘊含有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如對故鄉的思念,內心長時間蘊含的某種情感等等。
第五集 廚房的秘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係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本集將主要透過與具有精湛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一展中國人在廚房中的絕技。
選集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從創意到立項經歷九年時間
總導演陳曉卿表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最早策劃在2002年,當時他在做一個美食節目,做完之後有想法做紀錄片。不過,一個創意到一個選題之間需要經過很漫長的一段道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選題2002年申報,2011年才正式通過、立項然後拿到資金,成立攝製組。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誕生,是因為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在2011年初成立,需要各種類型的紀錄片,總導演陳曉卿就報了這個選題。陳曉卿在中央電視台工作了20多年,以往拍紀錄片,選題更多是領導派下來的,這是他第一次自己上報選題,而且通過了。
拍攝過程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最終,《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通過7個切面,講述食物與人的故事,一個故事一段人生。但尋找關於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主人公,是攝製組最頭疼的事情。作為編導的張銘歡把這個過程形容成“大海撈針”。
《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原計畫要去香港大澳島拍攝鹹魚醃製,但到了島上,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個人,只能重新找人。幾經周折,張銘歡通過當地最受歡迎的蝦醬牌子找到了島上的一個偏僻小作坊,作坊門口坐著一位老奶奶於是成了該集故事的主角。
和很多紀錄片一樣,因為某些食物的季節性,《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攝製組經常要和時間賽跑。比如,在湘西,幾乎家家都會醃製臘肉,真實的醃製時間是12月,但是,因為進度的關係,攝製組只能在九十月份完成這一部分的拍攝,一下就要提前兩個月。張銘歡感慨,短短的7集篇幅,無法完全展示中華美食文化的廣博精深,很多素材只能忍痛割愛。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創作團隊從故事選定、到設備器材都做了大膽的創新。在拍攝上,除使用常規的高清攝像機外,《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使用了專業微觀拍攝設備,拍攝了大量的淺景深鏡頭,以從微觀的角度更好地展示中華美食。
主創團隊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配樂 |
---|
張海俊 | 陳曉卿(總編導) 任長箴(執行總導演) 胡迎迎(第二集導演) 馬羽潔(第三集導演) 張銘歡(第四集導演) 劉藝樂(第五集導演) 鄔虹(第六集導演) 楊曉清(第七集導演) | 阿鯤 |
其他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創作者:阿鯤 發行時間: 2012年05月14日 | | 曲目 01 勞作的春夏秋 02 水與火的藝術 03 才下舌尖, 又上心間 04 時間的記憶 05 廚房的交響曲 06 勞動人民的平凡與偉大 07 夕下 08 耕種速寫 09 舌尖上的中國: 片頭音樂 10 傳統與變革 11 冬藏 12 東方智慧 13 原野之風 14 土地圖騰 15 味與情 16 水的秘密, 城市的聲音 17 微觀的世界 18 大自然的法則 19 平和的心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平台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結果 | 備註 |
---|
2012年 | 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 | “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兩岸交流優秀作品”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 獲獎 | |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 評審團特別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 獲獎 | |
作品評價
跟稀鬆平常的“娓娓道來”相比,《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敘述顯得更有深入淺出的曲徑悠長。節奏上,既注重講述的故事性,起承轉合,符合人們對新鮮事物探究的好奇心理,也常有讓人猛然一驚的錯愕感,此時的“一驚一乍”讓原本平坦的敘事顯得有了鏗鏘的節奏感。(網易娛樂 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引起巨大反響之後,最大的一個爭議就在於很多美食家認為這部紀錄片並非是單純以介紹美食為目的的作品,裡面還夾雜著地理、風土、人情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恰恰是這種完全顛覆了傳統美食節目——加多少克油鹽醬醋,再加什麼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獨特敘事的過程,卻令觀眾耳目一新。《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美食節目又不像美食節目,裡面夾雜很多美食背後的故事,人文氣息很濃。(中國日報網 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跳出了一般美食節目只見食物不見人的窠臼,用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飲食文化積澱的整個根脈體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樂、充滿知識和趣味地描繪各地人們獲取食材、料理烹飪、共享美食的場景。(新華網 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勾起的,不光是螢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淚的衝動。陝北的餑餑商販、查乾湖的捕魚老者、雲南的火腿匠人、蘭州的拉麵師傅等。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里,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後都洋溢著樸實的氣息。(中國青年報 評)
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每一集的主線採取了大範圍的跳動,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材料與材料之間的不同,中間穿插這一個個真實飽滿的小故事,從架構上擺脫了傳統國產紀錄片說教科普的套路,通過鏡頭直接的吸引觀眾對於飲食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與關注。(國際線上 評)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會發現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正在慢慢流逝。表面上是“隨著老輩人的離去而失傳”,事實上是“因為無利可圖而失傳”。(沈宏非 評)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國美食更多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能夠看到的電視節目也多以“比賽”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中國美食更多的將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北方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