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舉岩茶產於金華雙龍洞風景區
黃大仙景區
鹿田村附近。五代
毛文錫《茶譜》中有"婺州有舉岩茶,片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的記載。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黃一正《事物紺珠》、
張謙德《茶經》、詹景風《明辯類函》、
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舉岩茶列為當時的名茶之一。
婺州舉岩遠在
宋代已被列為全國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
吳淑在《茶賦》中,不僅描述了當時舉岩茶的品質,並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賦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舉岩被列為
貢品。
明代
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記載:“余嘗清秋泊釣台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說明同用富春江
七里瀧的水泡茶,婺州舉岩品質超過久已聞名的武夷茶。
婺州舉岩的
茶樹大都生長在
岩石縫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的。這裡
氣候條件特殊,曾有“雲暗
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詩句,說明這裡經常出現高空
陽光燦爛,山中雲霧翻騰,低空細雨濛濛,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這裡山高林茂,雲多、霧重、雨多、泉清,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條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層厚達1米左右,腐殖質豐富,極利
茶樹生長。
舉岩茶采於
清明至
穀雨間,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炒制1千克乾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主要工藝分鮮葉攤放、
殺青、理條、挺直、
烘乾5道
工序。
舉岩茶品質特徵為:
外形茶條緊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白交輝;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鮮醇甘美;湯色嫩綠清亮,葉底嫩綠勻整。
歷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稱。因其茶之湯色如碧乳,故名:舉岩之稱,據傳因產地峰石玲瓏,
巨岩重疊,猶似仙人在此舉石而得名。
婺州舉岩聞名於宋朝,據宋代
吳淑的《
茶賦》所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可見,婺州舉岩宋時已被列為全國茶苑中的名品。
清
道光年間,舉岩仍有葉茶和
芽茶進貢。清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婺州有舉岩,片片方細(註:方應為”芳“),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湯色如碧乳故也“。
婺州舉岩在宋、元兩代時,用蒸青方法製成團餅茶,明代改蒸青為炒青,製成散茶包括
芽茶和葉茶。幾經滄桑,婺州舉岩早已失傳,到1979年在金華地、縣有關部門的關懷下,經過茶葉科技人員的努力,這一古老名茶才開始恢復生產。並被定為省級名茶。
婺州舉岩產於浙江省金華著名的旅遊勝地雙龍洞附近的
鹿田村一帶。
茶樹大部分分布在平坦的
田塍上,也有的生長在
岩石縫隙中,還有的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這裡
氣候條件特殊,曾有“雲暗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詩句。說明這裡經常出現高空陽光燦爛,山中雲霧翻騰,低空細雨濛濛,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這裡山高林茂、雲多、霧重、雨多、泉清,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條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層厚達一米左右,腐殖質豐富,極利茶樹生長。
製作
舉岩茶采於
清明至
穀雨間,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炒制一公斤乾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主要工藝分:鮮葉攤放、
殺青、理條、挺直、
烘乾等五道
工序。理條和挺直是舉岩茶成形的關鍵
工序,炒制的特點是以烘為主,炒烘結合,既保持原有茶芽特色,又在鍋炒中稍加手壓,使成茶獨具風格。
具體方法是:
攤放:鮮葉進廠後經過6~8小時的室內攤放,使其喪失部分水分,利於保色和做形。
殺青:在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20℃左右,投入攤放葉100克左右,採用竹絲帚上下翻動,使芽葉殺勻殺透,不
焦芽不焦邊,無紅梗紅葉。
理條:在平鍋內進行,鍋溫先高后低,一般為80~60℃,投葉量為150~200克
殺青葉,採用抖、抓、捺手法,交替進行,達到條索直而細緊的目的。當芽葉有刺手感即起鍋回潮攤涼,歷時10分鐘左右。
挺直:在斜鍋內進行,鍋溫70℃左右,目的是繼續做形和蒸發水分。通過挺直手法炒制,使芽葉更加
直挺緊結稍扁,當乾度達八成左右即起鍋攤涼,歷時6分鐘左右。
烘乾:焙籠
烘乾,分初烘和足烘兩個過程。目的是蒸發水分,固定形狀,增進香氣。初烘烘溫70~80℃,烘至九成乾下烘攤涼。足烘烘溫50~60℃,要求文火慢烘,烘至足乾,茶香透發,手捻成粉末,含水量6%左右為宜,歷時2小時左右。
婺州舉岩,茶條緊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翠交輝,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鮮醇甘美,湯色嫩綠清亮,葉底嫩綠勻整。
傳說
舉岩茶味道獨特自有它的道理,因為北山山高、林茂、雲多、霧重、雨多、泉清,加上土壤肥沃,非常適合
茶樹生長。當然,舉岩茶能夠傳承千年,還離不開兩位名人,他們就是
黃大仙和
朱元璋。
相傳南宋嘉定年間,有一位名叫唐季度的人左眼患有眼疾,看了不少名醫也沒治好。有一天,他上山經過一塊大石頭邊,突然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唐季度回頭一看,石頭上不知何時坐了一位
道翁。
道翁說唐季度是善良的人,不應受此疾苦。他從石縫間采了一把草藥瀝汁敷在唐季度的左眼上,唐季度的眼疾很快就治癒了。這位
道翁就是傳說中的
黃大仙,他所用的草藥就是生長在巨石縫隙間的茶葉。為了紀念
黃大仙的善舉,老百姓將這種茶葉稱為“舉眼茶”。
而舉岩茶則是後來
朱元璋賜的名。公元1358年,
朱元璋率兵攻打婺州,久攻不克,遂屯兵北山。然而因水土不服,軍中眼疾肆虐。
朱元璋心急如焚,他手下的謀士出主意說:“北山有一得道
高人名曰
黃大仙,何不祭拜仙人以求良策?”
朱元璋依言而行。當夜
黃大仙託夢給他:“欲醫治眼疾,必得北山岩茶。”次日,
朱元璋早起途經
巨岩,發現
岩縫邊有
茶樹,遂采葉製成茶水送給將士,果然茶到病除。
朱元璋登基後,下旨將
金華北山“舉眼茶”改稱為“舉岩”,並列為
貢茶。古代,每年要進貢舉岩茶11公斤。
評價
金華舉岩茶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因其悠久的歷史和上乘的品質,成為明、清兩代
貢茶。在金華市剛剛公布的首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舉岩茶名列其中。采雲間茶業有限
公司對已經瀕臨消失的舉岩茶進行搶救性保護,在舉岩茶原產地北山
鹿田建立了基地,如今,基地已呈現出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看到如此優美的環境,
沈才土說,舉岩茶基地不僅具有茶葉生長的良好環境,也具有開拓茶文化生態旅遊的潛力,只要開發得好,一定能為雙龍風景旅遊區的旅遊品牌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