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圍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位於福永街道南部,距離福永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福圍村和西鄉街道後瑞村。附近有企崗山,海拔186米。清代,今興圍村一帶江海灘涂區域的居民被稱為“基圍人”,其居住地被稱為“下十圍”,包括企崗涌、圍仔涌、廣生涌、下沙涌等。1949年後,這四涌統一由下十圍涌管理,後來將企崗涌、圍仔涌的居民安置在現興圍村一帶。1968年至1971年,統一規劃在現址建設新村。1980年,從下十圍分出,取名興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福永鄉;1963年1月,屬西鄉公社三圍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福永公社三圍大隊;1980年11月,屬興圍大隊;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福永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福永區興圍鄉;1986年10月,屬福永鎮興圍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鎮;2004年7月,屬福永街道興圍社區。
經濟
1949年以前,作為海上漁民,以捕魚捉蝦為生 。 改革開放前 , 以傳統農業和養殖業為主 。1979年,全村人口630人,主要種植水稻,兼種小麥、花生、柑橘、橙、荔枝、龍眼等,淺水養殖魚、蝦、蟹。改革開放後,該村引進了外資企業及“三來一補”企業;興建工業區。商業店鋪覆蓋村內主要街道和巷道。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金融投資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970人,其中男性478人,女性492人;80歲以上30人,最年長者92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2.5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1000人。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常住人口中,以黃、陳、李姓居多。
地方方言
公共設施
國道G107線廣深公路、寶安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7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通電話並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興圍國小,設33個班,2015年底在校學生1717人,教職工94人。有瑞華幼稚園,設15個班,在園幼兒450人,教職工61人。有籃球場、康樂設施、桌球室,還有深鵬百貨廣場、興圍革命烈士紀念碑公園。有4個村民活動中心、4個文化活動室。興圍圖書館藏書5050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此地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1942年西鄉黃田戰鬥中犧牲的17名烈士(事跡見西鄉黃田村),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