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圍村

福圍村隸屬於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位於福永街道南部,距離福永街道辦事處2.5千米。面積約2.7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懷德村、福永村、興圍村。清朝至民國時期,此處居民沒有土地,居無定所,或在船上,或居於河涌邊臨時搭建的茅棚內,被稱為“水流柴”及“基圍人”。當時他們所居之地被稱為廣山涌、下沙涌。1949年後,當地政府將原廣山涌、下沙涌居民統一安置,形成下十圍村。後改名福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福永鄉;1963年1月,屬西鄉公社三圍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福永公社三圍大隊;1980年11月,屬興圍大隊;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福永公社興圍大隊;1983年7月,屬寶安縣福永區興圍鄉;1986年10月,屬福永鎮下十圍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鎮;2004年7月,屬福永街道福圍社區。

經濟

1949年之前,該村村民為漁民,以捕魚、養蝦為生。1949年後傳統經濟為農業、養殖業。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花生、柑橘、橙、荔枝、龍眼和淺水養殖魚、蝦、蚝、蟹等。1979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水產養殖和其他多種經營得到迅速發展,農民經濟收入迅速增加。1986年,下十圍引進第一個外資廠——新藝家私廠,開始興辦工業。1988年以後,先後引進工廠36家,工業建設逐年發展,成為該村的主要支柱產業。1989年開始,深圳機場相繼徵用下十圍農田3400畝。下十圍村利用緊靠機場的區位優勢,注重發展第三產業,興建福海農貿市場,興辦商業街。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16人,其中男性530人,女性586人;80歲以上33人,最年長者96歲(男)。非戶籍外來人口約6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18人。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常住人口中,以黃、陳、李姓居多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已全部被拆除。

地方習俗

村民的拜祭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多是在船上進行,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在家中進行。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基圍人”只能在船上生活,生老病死、結婚生子都是在船上,去世後也只能施行水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了土葬和清明、重陽節在山墳祭祀祖先的活動;殯葬改革後,實行火化,儀式簡化。

公共設施

該村毗鄰國道G107線廣深公路,有寶安大道經過。20世紀90年代實現“三通”(自來水、電、電話),現已通網際網路並已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下十圍國小有班級35個,2015年底在校學生1500人,教職工62人。幼稚園有2所,福圍幼稚園,在園幼兒300人,教職工22人;下十圍幼稚園,在園幼兒255人,教職工33人。另建有圖書室,藏書1.3萬冊。有醫療站、福圍長者家園、文化廣場,建設多個籃球場、溜冰場、足球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