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選自《黃梨洲文集·書類》。題下原注有“戊午”字樣,則當作於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時黃宗羲六十九歲。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兄與國雯書見及[1],言都下諸公,欲以不肖姓名塵之薦牘[2]。葉訒庵先生且於經筵御前面奏[3],其後訒庵移文吏部,吾兄力止。始聞之而駭,已喟然而嘆,且喜兄之知我也。
某幼離黨禍[4],廢書者五年。二十一歲始學為科舉,思欲以章句揚於當時,委棄方幅典誥之書而不視[5]。年近四十,驀逢喪亂;負母流離[6],退棲陋室,與百姓雜處。又焉得有奇聞異見,下逮於農瑣哉[7]?是空疏不學,未有甚於某者也!
今朝廷命舉博學宏儒,以備顧問。此為何等,謂之博學?吾意臨平石鼓,青州墓刻[9],有一事之不知,即其罪矣?謂之宏儒,慎、墨得進其談[10],惠、鄧敢竄其察[11],即其罪矣!故非萬人之英不能居此至美之名也。即以前代博學宏辭科而論:以真德秀處之[12],尚曰宏而不博:以留元剛處之,尚曰博而不宏[13]。王應麟欲舉是科[14],乃於制度典故,考索殆遍;今之《玉海》[15],其稿本也。見成《玉海》,某尚未一過;況《玉海》所本,館閣萬卷[16],纂要鉤玄[17],取諸胸懷乎!乃如之人,而欲當是選,是引里母田婦,而坐於平王之孫、衛侯之妻之列也[18]。胡能不駭?
從來士之求知者多矣,往往覿面而無所遇合[19]。以昌黎之賢,光范門下,三上書而不報[20]。故投行卷展坐席者[21],非危苦之詞不道,非誇大之論不陳。揖洗割肉[22]、破琴持帚[23]、穿屨而行雪中[24],百方以博巨公一日之知。然且有得有不得。某於訒庵未嘗有一面之雅、尺素之通[25];前歲觀海于海鹽,遇彭駿孫[26],言訒庵使之問學。去歲正月讀所贈董在中詩[27],其間稱許過當。今又云云,其何以得此於訒庵哉?夫訒庵之留心人物如此,向若得道弸藝襮之士而與之[28],則可以為天下賀矣!無如某僅一愆餱之細民也[29],孤負訒庵,此某之所以嘆也。
某年近七十,不學而衰;稍涉人事,便如行霧露中。老母年登九十,子婦死喪略盡;家近山海,兵聲不時撼動,塵起鏑鳴,則扶持遁命。二十年以來,不敢妄渡錢塘,渡亦不敢一月留也,母子相依,以延漏刻[30]。若復使之待詔金馬[31],魏野所謂斷送老頭皮也[32]。嗟乎?人之相知,貴相知心[33]。王陽在位,貢禹彈冠[34];戴逵逃吳,張玄止召[35]。古人或出或處,未嘗不藉友朋之力。不然,則山嵇、魏謝[36],徒以富貴為市耳!非兄知我,何以有是乎!
訒庵先生處,意欲通書;然草野而通書朝貴,非分所宜。陳履常曰:“公他日成功謝事,幅巾東歸,某當御款段,乘下澤,候公於上東門外[37]。”此其例也!
作品注釋
[1]國雯:范光陽,字國雯,號北山,鄞人。康熙進士,官延平知府。
[2]塵:污染,玷污。
[3]葉訒庵:葉方藹,字子吉,號訒庵,崑山人。康熙時任編修,充經筵講官,官至刑部右侍郎。經筵:即“經筵講官”,為帝王講解經史的職官。
[5]方幅典誥:泛指重要文獻。方幅,四方端正。古代書寫典誥、詔命、表奏等都用方幅箋冊。
[6]負母流離:指黃宗羲在清兵入關後,多次奉母在浙東一帶山區從事反清活動或躲避兵禍。
[7]農瑣:指農桑瑣事。
[8]臨平石鼓:《晉書·張華傳》說張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帝以問華,華曰:‘可取蜀中銅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里。”
[9]青州墓刻:《南齊書·賈淵傳》:“孝武世,青州人發古冢,銘雲‘青州世子,東海女郎’。帝問學士鮑照、徐爰、蘇寶生,並不能悉。淵對曰:‘此是司馬越女,嫁苟晞兒。’檢訪果然。”
[10]慎、墨:指法家慎到,墨家墨翟。
[12]真德秀:字景元,南宋浦城人。慶元進士,繼中博學宏詞科,官至參知政事。
[13]留元剛:字茂潛,南宋人,開禧間中博學宏詞科,任秘閣校理,累遷至起居舍人。
[14]王應麟:字伯原,南宋淳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
[15]《玉海》:王應麟為應舉博學宏詞科試而編撰的類書,凡二百卷。
[18]平王之孫:指“華如桃李”的周平王的孫女王姬,她嫁給齊侯之子。見《詩經·何彼穠矣》。
[19]覿(dí)面:見面,當面。
[20]“以昌黎”三句:昌黎,指韓愈。他中進士後,曾於公元795年(貞元十一年)三次上書宰相求官,但都沒有得到答覆。今《昌黎集》中三書具存。光范門下,為《上宰相書》中語。
[21]行卷:唐代應考士子,在考試前把自己的詩文寫成捲軸,投獻人朝廷顯貴,以求得到他們的賞識,稱為“行卷”。
[23]破琴:《獨異志》載:陳子昂居京師,不為人知,於是以千緡買琴一把。人驚問之,陳說:“我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乃賤工之役,豈愚留心哉?”於是舉琴而棄之,並把其文章分送眾人。於是一日之內,聲名大盛。持帚:《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早晚持帚於齊相舍人門外掃地。舍人知其事,為之引見,曹參亦用為舍人。
[24]穿屨(jù)而行雪中:《史記·滑稽列傳》載:“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
[25]尺素:書信。
[26]彭駿孫:彭孫遹,字駿孫,浙江海鹽人。順治進士,康熙時又中博學宏儒科,授編修。歷官吏部右侍郎。工詩。
[27]董在中:字約瑫,黃宗羲弟子。黃為其作有《董在中墓志銘》。董曾投行卷於葉方藹,葉贈詩曰:“董子家東海,獻賦來帝閽。視我頌一篇,浩浩三峽奔。……驚問所師誰,答言是黃君。”
[28]道弸(péng)藝襮(bó):指道德充實、才能出眾。弸,充滿;襮,顯露。
[29]愆餱(qiān hóu):因糧食而獲罪。《詩經·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餱,乾糧。[30]漏刻:時刻。漏,古代的計時器。
[31]待詔金馬:漢代徵召士子,有待詔金馬門,以備皇帝顧問。
[32]魏野:字仲先,陝州陝(今河南陝縣)人。宋初詩人,終生不仕。斷送老頭皮:據趙令畤《侯鯖錄》等說,此為楊朴事。宋真宗時,訪天下隱者,楊朴奉召對,自言臨行其妻送詩一首云:“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藉此表示不願入官。
[33]“人之相知”之句:語見題李陵的《答蘇武書》。
[34]“王陽在位”二句:《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王吉字子陽,故稱“王陽”。彈冠,謂整理衣冠,準備入仕。
[35]“戴逵逃吳”二句:《晉書·戴逵傳》載:孝武帝時,累征戴逵,郡縣敦逼,逵乃逃吳。謝玄上疏,請絕其召命,帝許之,逵乃返。則文中“張玄”當為“謝玄”之誤。
[36]山嵇:指晉代山濤與嵇康。他們原隱居於竹林,後山濤出仕,並舉嵇康自代,康乃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康因得罪司馬氏,被殺。魏謝:指元魏天祐和宋遺民謝枋得。謝堅持不仕元。而魏天祐舉薦他,並強迫他到京師,謝遂不食而死。
[37]“陳履常曰”六句:陳履常:名師道,北宋文學家。章惇在樞府,曾囑秦觀延至。師道不肯往,並答書曰:“……幸公之他日,成功謝事,幅巾東歸,師道當御款段,乘下澤,候公於東門外,尚未晚也。”(事見《宋史·陳是以道傳》)幅巾:以一幅絹束髮,稱為“幅巾”。御款段,乘下澤:《後漢書·馬授傳》:“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御款段,謂駕著緩緩而行的馬。乘下澤,乘坐便於在沼澤地行走的短轂車。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黃梨洲文集·書類》。題下原注有“戊午”字樣,則當作於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時黃宗羲六十九歲。陳介眉(1634—1687),名錫嘏,浙江鄞(今寧波)人。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庶吉士又名“庶常”,其時陳四十五歲,於黃為晚輩,但相交甚深。陳卒後,黃為作《翰林院編修怡庭陳君墓志銘》。這封信是黃宗羲聽到葉方藹(訒庵)要推薦他參加博學宏詞科,得陳介眉極力勸阻,困作書與陳表示感謝,並申述了自己不願應徵的理由。信中舉出的理由一是自己夠不上博學宏儒的美名,這可視為黃的謙遜。二是自己年近七十,更有老母要扶養,不能相離,這也是實情之一。但信中沒有或不便直寫他與清廷不合作的根本理由,不過在字裡行間也仍然流露出來:如稱清兵入關為“喪亂”,自己抗清是“負母流離”,又過著“塵起鏑鳴,則扶持遁命”的生活,若讓他“待詔金馬”,則是“斷送老頭皮”等。信寫得委婉曲折,加上用典貼切,更顯得文字深沉有力。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父尊素,明御史,為東林黨後起的重要人物。黃宗羲十四歲隨父入京,盡知朝局清流濁流之分。父被閹黨誣陷,慘死獄中。及明思宗朱由儉即位,他隻身入京,為東林黨父輩訟冤雪仇,與閹黨對簿公堂,袖鐵椎椎許顯純,拔崔應元須,歸祭其父。後參加復社,開展了反對宦官權貴的鬥爭,幾遭殺害。清兵南下,他又在浙東一帶集義兵抗清,魯王授以左副都御史。南明政權覆亡後,他埋名隱居,從事講學與著述。清廷徵召博學宏儒,又聘其預修《明史》,都堅辭。他把自己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