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荒原同行

與荒原同行

《與荒原同行》由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所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與荒原同行
  • 作者:[美] 約翰•麥克菲 著
  • 譯者:岳韋
  • ISBN:9787532768554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3月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約翰·麥克菲(JohnMcPhee),普林斯頓大學新聞學教授,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家。從1963年起,他一直為《紐約客》撰稿,他大部分書的 素材都脫胎於為這份雜誌撰寫的報導中。麥克菲曾四度入圍普利茲獎最佳非虛構作品提名,並於1999年獲此殊榮。他被公認為“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的開拓性人 物,2008年,美國新聞界的重要獎項George Polk Awards給他頒發了職業成就獎,以表彰其“半個世紀以來對於美國新聞界難以磨滅的影響和印記”。

內容簡介

美國,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會與誰同行?”
“戴維·布勞爾。”
戴維·布勞爾,美國《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樂部執行董事,地球之友創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護的代言人”。
在布勞爾擔任執行董事期間,塞拉俱樂部的會員從七千增長到七萬七千人。在他的領導下,俱樂部影響著美國有關土地、海洋和大氣利用方面的立法。對 於美國墾務局而言,布勞爾簡直就是一個惡魔,他以一己之力,將大峽谷中兩大水壩的建設至少推遲了兩代人的時間,並有可能永遠都造不起來。
這本書記錄了布勞爾的三次荒原之旅。與布勞爾同行的分別是:
查爾斯·弗雷澤,“美國最頂級的兩位地產開發商之一”,自認為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他覺得很多所謂的環境保護分子,其實是環境保存分子。
查爾斯·帕克,美國地質學家,礦業工程師。他認為,“如果在白宮底下發現銅礦,那么白宮就該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國墾務局局長,職業生涯的目標是有一天能建造兩百米高的大壩。他覺得“大自然毫無惻隱之心”,而布勞爾“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保存主義者”。
三場旅行,一個時代的聲音。危機與變革、環境與發展、爭執與妥協,所有這一切,都將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什麼是荒原
“荒原說起來就是一個大家能去的漂亮地方。但這並不是荒原的全部。荒原是地球多樣性的一個儲蓄所,我們正在把我們還剩的一點點家底以可怕的速度耗費掉。我們現在就要把它止住。只要還未開發,就不再開發。”
“要是換上我,我就要把一部分劃為可利用,另一部分劃為不得利用。劃出一大片地來並把它們整個保持在一千年前的樣子——你做不到。人口壓力太大了。”
“所謂荒原其實就是讓所有的自然因素在沒有人類干預下發揮作用。如果還有百分之十的土地未開發,那么,我們就不要再開發,就把它們看成是交給教會的什一稅好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已經獲取太多了。我們要把餘下的當作不存在才好。那些東西是為了其他目的才存在的。”
“什麼目的?”
“不是人類的目的。人在這個時間軸上並不太久。”
“荒原能解答人類還不懂去問的問題”(南茜·紐浩,美國攝影批評家)。
布勞爾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說過:“地球上大約90%的地方都被人撥弄過一番了,有時雷霆萬鈞,有時陽光雨露。現在到了說聲‘夠了’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求助於已在使用中的90%,而不是去觸碰留存下來的10%。我們應該回頭看看身後,要做得更好,要用新方法來做。這就是再生,就是自循環系統。” 有時他在紐約市中心看到地上有一個巨坑,他會說:“這沒關係,這只是90%的一部分。”在非荒原的地區中,能使布勞爾開懷一笑的,莫過於看到那些90%的 部分被充滿想像力地改造利用——就比如舊金山的哥羅多利廣場,從原先的一家朱古力廠變身為一個擁有多家特色商店和飯館的別致的高檔商業中心。每當有人表示 個人又能做些什麼時,他總會先提到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環保作者蕾切爾·卡森女士。然後他還會介紹舊金山灣區前法官、環保活動家戴維·貝索納如何以一人之力 阻止了一項原子能發電站計畫的實施。隨後,布勞爾自己也會連珠炮似的發問:“如果我們只在平原放牧,而不再去侵蝕我們山地,你,願不願意在買牛肉時稍微多 花點錢呢?如果我們不用污染空氣和水源的方式發電,你,願不願意在付電費時稍微多花點錢呢?”接著,他會訓誡那些圍在一起的上帝的罪人:“你們這些不可救 藥的刁民,蘋果裡面有一條小蟲都不行。吃一口會死人嗎?!它遠沒有殺蟲劑來得毒。你們這些不可救藥的刁民,還在買汽車。把那些怪物留在展廳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