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元善書

《與經元善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經元善書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蓮珊仁兄義士執事:
聞遇難,數問訊,知無恙,甚慰。聞杖履從容,瞻雲眺海於蒙難之時,談道不改,益見所養之深也。閱報得高論發明至誠之義,如君之電爭聖上,真不避險難,而發於至誠者也。故公之言,得之於躬行心得之餘也。
仆最服膺《中庸》,以為子思之言,語語皆提至誠之義。“不誠無物”,尤為至言。方今士夫萬千,而坐視聖主之幽囚,生民之塗炭,知有身家,而不知有君國,是真所謂“不誠無物”者也。仆誠不肖,然數十年哀民生之多艱,思君國之隱患,冒險犯難而救之,蓋亦出於區區之愚誠。而尚生全,與公通問訊者,亦至愚而不自料者也。
“四書”之義,其道極博,然《大學》必先格物致知,然後正心誠意。《中庸》謂不明乎善,不誠乎身,故博學、慎思、明辨而後篤行。《孟子》謂博學而詳說,乃以反約。《論語》謂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不畔。故孔子在位,必先正名。側聞足下之說,誤以那拉後為皇上之母,於正名之義,則尚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約禮,而遽欲篤行誠身,則未嘗格物致知而遽言正心誠意也。
夫母子者大名也。如何為母,如何為子,則條理甚繁,禮義至博,必待審問明辨乃能決之。按《六經》諸說、朱子《綱目》、《大清通禮律例》,天子無以庶母為母者。皇上既繼文宗,一孝顯嫡後,乃得為母。除此皆無母名,皇上亦無子義。則那拉後者,只能為先帝之遺妾,與宣宗之晉太妃等耳。
君臣、父子、夫婦,為天地之大經,而其輕重是非嫌疑甚多,故賴於聖人之正名。不然,則誰不知之?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不知那拉之非母,皇上之非子者,則不敢聲其罪而討之,而令彼凶焰得成,篡廢恣意,所謂名不正則事不成也。
故以篡廢之賊、不共戴天之仇而不知者,尚尊為天下之母,又以為皇上之母。大義未明,宜其囁嚅而不言、畏罪而不敢討也。甚且以為母可廢子,則是皇上又得而廢也。又甚且以為母可殺子,則是皇上可得而弒也。然則天下士夫,非盡出於不誠,非盡出於不忠,或者亦惑於母子之名,而不援孔子以正之耳。
不知此母子之義,即助以篡弒之端,既為獎奸翼篡之人,即難免亂臣賊子之號。以公之至誠至忠,而豈肯為亂臣賊子乎?而以公誤以那拉為母、皇上為子,那拉亦自居之,奸黨亦引伸之,於是皇上遂廢矣,皇上幾弒矣。試問持此議者,助成翼篡,誰能免亂臣賊子乎?
昔張奐為董卓所賣,荀彧、華歆為曹操所使,彼數子豈非至誠哉?但亦未嘗審問明辨,遂陷於千秋之大罪。故至誠譬猶金剛百鍊之刀劍也,以助兵御賊,則成良劍矣。以助賊御兵,則為污刃也。故至誠者,必先擇其所用之也。
程子謂:未能知說甚行。朱子謂:不提燈籠,何以行路。《大學》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格致為先,誠意為後。今附上正名篇,望公慎思、審問、明辨,格物致知,博學詳說,然後發至誠而篤行,庶不為張奐、荀彧之見賣,又不至深夜無燈、持刀亂殺之為患也。
以公至誠,深辨此義,明偽臨朝之非母而篡廢,則君之發其至忠至誠,彌天塞地,以復不共戴天之仇,討篡賊而救聖主,必在於此矣。敢布區區,伏維明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