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論詩的書信著重談的是師古和創新的問題。詩歌創作要學習古人,借鑑古人。有沒有這個借鑑至為重要,這裡有文野之分、精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借鑑不等於抄襲模擬,照貓畫虎,用模仿代替作者的創造。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稚存論詩書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與稚存論詩書(1)
文學韓(2),詩學杜(3),猶之游山者必登岱(4),觀水者必觀海也。然使游山觀水之人,終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復知有匡廬、武夷之奇(5),瀟湘、鏡湖之妙(6),則亦不過泰山上一樵夫。沿海中一舵工而已矣。古之學社者,無虛數千百家(7),其傳者皆其不似杜者也(8)。唐之昌黎、義山、牧之、微之(9),宋之半山、山谷、後村、放翁(10),誰非學杜者(11)?今觀其詩,皆不類杜。稚存學杜,其類杜處,乃遠出唐宋諸公之上,此仆之所深憂也。昔人笑王朗好學華子魚,惟其即之過近,是以離之愈遠。董文敏跋張即之貼,稱其佳處不在能與古人合,而在能與古人離。
詩文之道,何獨不然(12)?足下前年學社,今年又復學韓。鄙意以洪子之心思學力(13),何不為洪子之詩,而必為韓子、杜子之詩哉?無論儀神襲貌(14),終嫌似是而非。就令是韓是杜矣。使韓、杜生於今日,亦必別有一番境界,而斷不肯為從前韓、杜之詩。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15),落筆時亦不甚愉快。肖子顯曰:(16)“若無新變,不能代雄(17)。”莊子曰:“跡,履之所出,而跡非履也(18)。”此數語,願足下誦之而有所進焉。
作品注釋
(3)杜:指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4)岱:泰山的別稱。也叫岱宗、岱嶽。
(7)無慮:不用仔細計慮就可以知道。
(8)“其傳者”句:那些能留傳後世的都是不同於杜甫詩的。
(11)夜班非學杜者:夜班不是學杜的呢?
(12)“詩文之道”二句:為詩為文的道理,何嘗不是這樣?
(13)鄙意:謙詞,稱自己的意見、看法。洪子:指洪亮吉。
(14)儀神襲貌:模擬形貌,襲取精神。
(15)“得人之得”句:得到前人已經創造的東西,而不能得到自己創造的東西。
(17)“若無新變”二句:肖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評述歷代作家,強調創新,認為文章“稱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文章若因襲前人,沒有新的創造,就不能稱雄於新的時代。
(18)“跡,履之所出”三句:《莊子·天運篇》:“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方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莊子反對蹈襲先王陳跡,認為跡是先人的腳印,不能代替自己的腳印。
作品賞析
這封論詩的書信著重談的是師古和創新的問題。詩歌創作要學習古人,借鑑古人。有沒有這個借鑑至為重要,這裡有文野之分、精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借鑑不等於抄襲模擬,照貓畫虎,用模仿代替作者的創造。袁枚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他強調學杜而不類杜,若“即之過近”,則“離之愈遠”。他認為學古人學得好的,“不在能與古人合,而在能與古人離”。詩的形式、藝術技巧,有其相繼承的傳統關係,但是詩人生活的時代、環境不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不同。“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後代的詩人不必同於古人,也不可能同於古人。因此變化也是必然的,師古之中就有孕育著創新的因素。袁枚還認為,如果寫出來的詩完全像古人,“是韓是杜”,毫無時代氣息,毫無詩人個性,那么人們“仍讀韓杜之詩,必不讀類韓類杜之詩”。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對於後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這封信情意懇切,循循善誘,批評尖銳,但不尖刻;既闡明了作者的正確主張,又不盛氣凌人。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說明深刻的道理。信的開頭,提出“文學韓,詩學杜,猶之游山者必登岱,觀水者必觀海”。運用比喻充分肯定學韓、學杜的必要。接著筆意一轉,又用泰山一樵夫、海上一舵工做喻,說明只學韓、學杜之不足。不用費更多筆墨,便把問題說得清清楚楚,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其次是徵引有力。在告誡洪亮吉既要師古又要創新時,列舉唐宋許多詩文大家,指出他們都是學杜而不類杜者,又舉王朗學華子魚的弊端,董文敏跋張即之貼的成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師古和創新的關係,有理有據,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