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舂穀
- 拼音:chōng gǔ
- 注音:ㄔㄨㄙ ㄍㄨˇ
- 出處:《管子·小匡》
舂穀,漢語詞語,拼音是chōng gǔ,意思是舂搗穀物,古代女奴所服的一種苦役。解釋舂搗穀物。古代女奴所服的一種苦役。1出處《管子·小匡》:“士三出妻,逐於境外;女三嫁,入於舂穀。”參見“舂酋”。...
◎ 舂 chōng 〈動〉(1)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 [pound]舂,搗粟也。——《說文》城曰舂。——《後漢書·明帝紀》水舂河漕。——《後漢書·西羌傳》。註:“即水碓也。”(2) 又如:舂堂(又叫舂塘。舂穀的木槽);舂穀(舂搗穀物);舂揄(指舂米。搗米於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3...
舂塘 舂塘,漢語詞語,拼音是chōng táng,意思是舊時我國南方舂穀的木槽,亦用作葬具。解釋 舊時我國南方舂穀的木槽。亦用作葬具。出處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七引《南海錄》:“南人送死者無棺槨之具,稻熟時理米,鑿大木若小舟以為臼,土人名舂塘,死者多殮於舂塘中以葬。”
礱是壯族專用於稻穀的一種脫粒工具,用粗大堅實的山木刳鑿製成,形如魚舟。由於用木杵在礱槽內舂穀脫粒時發出有節奏的“嗵嗵”聲音,婦女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踏腳起舞,久之成為舞蹈動作,各有節律。再往後,人們不需要脫粒勞作,亦將礱作為舞蹈道具,在節慶時敲擊唱歌以娛樂,礱便脫離原來的生產工具功能。遺產信息 ...
相杵,漢語詞語,拼音是xiāng chǔ,釋義是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解釋 舂穀時發出的號子聲。出處 《禮記·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史記·商君列傳》:“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裴駰集解引鄭玄曰:“相謂送杵聲,以聲音自勸也。”《宋書·符瑞志下》:“臣不量卑...
木對 木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名,該村原來只有一戶人家,近處沒有水研,只好在村做一架小木對舂穀取米,故名木對。地名含義 木對兩頭是坑,中間架一根樹幹類似於蹺蹺板,利用槓桿原理舂米。歷史沿革 歷史地名,已合併到新屋。
碓臼占是河南省地名,因村建在舂穀設備的山腰占上,人稱“碓臼占”。地名含義 是村民按照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集定居地點。歷史沿革 1946年屬輝縣第四區。1956年屬張飛城中心鄉。1958年成立屬高莊公社四里廠大隊。1969年屬拍石頭公社四里廠大隊。1983年屬拍石頭鄉四里廠村委會。2001年因自然條件差而遷移。